- 匯率與勞動力成本對中國紡織服裝貿易的影響
- 張家勝
- 5字
- 2020-07-31 20:22:12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擬解決的問題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收支發展態勢較好。與此同時,人民幣總體上呈現升值的趨勢,國內勞動力成本也不斷攀升。
(1)近年來,人民幣呈現出升值的趨勢。圖1-1給出2000~2012年的人民幣實質有效匯率(REER)[1]走勢。

圖1-1 2000~2012年人民幣實質有效匯率走勢
注:REER-人民幣實質有效匯率,根據國際清算銀行公布的交易日數據進行簡單算術平均得出,見附表1-1。原始數據來源于國際清算銀行。
從圖1-1中可以看出,2000~2012年人民幣實質有效匯率其間雖有下降,但總體上處于升值的趨勢,由2000年的93.0242上升到了2012年的108.6042。另外,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由原來單純盯住美元改為參照一攬子貨幣定價后,人民幣升值的速度有所加快,見附表1-2。
(2)近年來,中國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主要表現為各行各業的工資水平不斷上漲。圖1-2給出中國紡織服裝業就業人員平均工資變化情況。

圖1-2 2000~2012年中國紡織服裝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水平
注:FZGZ-紡織服裝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元,當年價),根據中國勞動統計年鑒數據得出。紡織服裝業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由“紡織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化學纖維制造業”四個子行業的平均工資經算術平均計算得出,見附表1-3。原始數據來源于《中國勞動統計年鑒》2001~2013年各期。
從圖1-2中不難看出中國紡織服裝業工資水平不斷攀升的態勢。紡織服裝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由2000年的8159元上漲到2012年的33589元。工資水平的上漲必然對勞動密集型行業產生深遠的影響。
(3)近年來,中國紡織服裝進出口規模越來越大。雖然人民幣升值和勞動力成本上漲,但是中國紡織服裝進出口規模不斷擴大,如圖1-3所示。
從圖1-3中可以看出,2000~2012年中國紡織服裝進出口總額由2000年的669.34億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2874.41億美元,出口規模由2000年的530.44億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2626.28億美元,進口規模由2000年的138.90億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248.13億美元。

圖1-3 2000~2012年中國紡織服裝進出口走勢
注:T—紡織服裝進出口額,x—紡織服裝出口額,M—紡織服裝進口額,見附表1-4。數據來源于《2013/2014中國紡織工業發展報告》。
二、擬解決的問題
人民幣幣值變動和勞動力成本上漲通常會帶來一些經濟社會影響(詳見第二章分析)。近些年來,人民幣總體上趨于升值的趨勢,而勞動力成本上漲趨勢也很明顯。人民幣升值和勞動力成本上漲對中國傳統出口產品和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影響可能非常深遠。試圖以紡織服裝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和傳統出口競爭力較強的行業為例,研究人民幣幣值和勞動力成本變化對紡織服裝進出口等各方面的影響。由于紡織服裝進出口受多重因素的影響,但考慮到出口主要受紡織服裝產出、匯率、勞動力成本等因素的影響,而進口主要受國內實際國民收入、勞動力成本、匯率等因素的影響,因此,主要就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實際國民收入、紡織服裝業產出等因素對中國紡織服裝進出口方面的影響進行分析,主要研究這些因素對紡織服裝規模與結構方面的影響,具體而言主要涉及以下主題:
(1)對中國紡織服裝進出口總額、出口額、進口額的影響。
(2)對不同地區(東部、中部、西部)的紡織服裝進出口總額、出口額、進口額的影響。
(3)對中國紡織品和服裝兩類產品進出口總額、出口額、進口額的影響差異。
(4)對不同貿易方式(一般貿易、加工貿易、來料貿易、其他貿易)下中國紡織服裝進出口額、出口額、進口額的影響差異。
(5)對不同貿易主體(國有企業、集體企業、三資企業、民營企業)紡織服裝進出額、出口額、進口額的影響差異。
(6)對中國與不同貿易伙伴(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間紡織服裝進出口額、出口額、進口額的影響差異。
本項研究利用2000~2012年的年度數據,通過建立相應的計量經濟學模型對以上相關問題進行實證分析。
三、關鍵概念的界定
(1)人民幣實質有效匯率
人民幣實質有效匯率(REER,即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也采用國際清算銀行的定義,Real EERs are the same weighted averages of bilateral exchange rates adjusted by relative consumer prices。即實質有效匯率也是經過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進行調整的雙邊匯率的幾何加權平均值。實際上,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實質有效匯率都相當于間接標價法表示。
(2)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與西部地區
根據國家發改委的解釋,中國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的劃分,是政策上的劃分,而不是行政區劃,也不是地理概念上的劃分。因此,東部是指最早實行沿海開放政策并且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省市;中部是指經濟次發達地區,而西部則是指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
根據全國第一次經濟普查的劃分,將全國劃分為三個地區: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區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
本項研究采用以上分類標準。因涉及統計數字問題,本項研究在分省份或地區來進行分析時,不包括中國的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