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高等服裝教育比較
- 王文博
- 3660字
- 2020-07-31 21:00:24
第一節 比較教育概述
一、比較教育的概念
1.對“比較教育”的各種理解
比較教育是在工業時代產生的學科,最早提出“比較教育”一詞的是法國比較教育學家朱利安,一般將其著作《關于比較教育的工作綱要和意見》視為比較教育學誕生的標志。但他并沒有為“比較教育”下一個明確的科學定義,只是指出了比較教育大致的研究范疇。朱利安從實用角度出發,認為比較教育應該對歐洲各國當時主要教育機構的教育制度、教育目標和教育方法等進行比較分析,以便彼此吸取經驗,為各國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改進的建議。
從比較教育的目的出發,美國比較教育學家康德爾在其著作《比較教育研究》中說:“比較教育的研究是教育史研究的繼續,它把教育史延伸到現在,以闡明教育和多種文化形式之間必然存在的密切聯系……比較法要求首先判斷決定教育制度的無形的、難以捉摸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力量,判斷比校內的力量和因素更為重要的校外的力量和因素……比較教育的目的在于發現導致教育制度不同的那些力量和因素的差異性。”
英國比較教育學家漢斯指出:“用歷史的觀點分析研究這些因素,比較各種問題的解決辦法,是比較教育的主要目的。”
從比較教育的研究對象出發,日本比較教育學家沖原豐認為:“比較教育學是以教育的整個領域為對象,對兩國以上的現行教育進行比較,并把外國教育學包括在內的科學。”
蘇聯比較教育學者索克洛娃等在《比較教育學》著作中明確提出:“比較教育學研究當前世界中教育教學理論和實踐的共同的、個別的特點和優勢,并揭示它們的經濟、社會、政治和哲學基礎,以及民族的特點……促進教育教學理論的研究。”
我國學者馬健生在其《比較教育》著作中,根據各家意見將“比較教育”定義為:“比較教育是以比較法為主要研究方法,以當代世界上不同國家、民族和地區以及國際社會的教育為研究對象,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建構關于我國教育和國際教育的文化理解,探討教育發展規律和經驗的教育研究領域。”
2.比較教育學的定義
本來,對某一門科學(學科)的定義,只要指出其研究對象就可以了。在科學門類不甚多的情況下,“科學研究的區分,就是根據科學對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來進行的,如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就是按照它們的研究對象來定義的。但是,由于現代科學的迅猛發展,每一門學科又細分為許多分支學科,這些分支學科具有同一的研究對象。因此給一門學科定義,就需要考慮其研究對象、目的、方法及其基本性質等。
就比較教育學的定義而言,就必須先闡明比較教育學科研究的對象、目的、方法及其基本性質等。
(1)比較教育學的研究目的。從比較教育學的萌芽開始,就提出了比較教育研究的目的,即借鑒外國的教育理論和經驗,改善或者改革本國的教育教學實踐,提高本國的教育教學理論。比較教育學這個研究目的一直延續到現在。現在,由于人類進入信息非常發達的時代,國際接觸、交往越來越頻繁,各國比較教育學的研究不再限于借鑒外國的教育理論和經驗,還主動向外國介紹本國的教育理論、經驗和成就,以加強國際之間的文化和教育事業的交流。但是,借鑒外國的教育理論和經驗,依然是現階段各國比較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
(2)比較教育學的研究對象。現在對于比較教育學的研究對象的研究更加細化。一般是從其研究領域以及研究領域的時空來劃分。
①從研究領域的視角來看。比較教育學的研究領域非常廣泛,可以說涉及整個教育領域。如教育學所研究的教育制度、教育方針、教育行政、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目的目標、培養模式、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方式方法、教學設施、手段等)、素質教育等教育學所研究的問題,都可以作為比較教育學的研究領域。比較教育學的研究重點是各國的教育制度和基本的教育問題(宏觀問題、中觀問題與微觀問題;理論問題與實踐問題),如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師范教育、成人教育、繼續教育、教育管理體制、教育的決定性因素、教育發展趨勢等。當然,各國的國情不同,研究的側重點也就有所差異。
②從研究的時間來看。比較教育學的研究應當以當代教育為中心,這是由比較教育學的研究目的(借鑒)決定的。當然,在研究當代教育時,比較教育研究為了闡明當代教育的來龍去脈,必然會追本溯源。但追本溯源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說明現在。教育史是從時間(縱向關系)上考察教育現象的變化發展,而比較教育學則是從空間(橫向關系)上考察研究當代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問題。
③從研究的空間來看。比較教育學以世界各國的教育為其研究對象。其研究范圍是很廣泛的。各國的比較教育研究主要是以國家作為單元進行的。如康德爾的《比較教育研究》以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蘇聯、美國為對象國;漢斯的《比較教育:教育的因素和傳統研究》以美國、英國、法國、蘇聯為對象國等。為了某種目的,可以就不同社會制度(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發展中國家)、不同地域(亞洲地區、非洲地區、歐洲地區、北美地區等)、不同文化地區(英語地區、法語地區、西班牙語地區斯拉夫語地區等)的教育進行比較研究;也可以就一個國家內部的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區的教育進行比較研究;還可以就不同行業的教育進行比較。
以世界各國的教育為其研究對象的比較教育學,并非是對世界上所有國家的教育進行比較,而是根據研究和借鑒的目的,選擇有代表性的國家作為對象來進行比較,選擇多少比較對象,應當根據研究的目的決定。
以特定時空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問題作為研究對象,標志著比較教育學區別于其他教育科學分支學科(教育學、教育史等)的特點,同時也闡釋了其研究對象的廣度。比較教育學的研究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特點,即其研究有深度。所謂研究的深度,指的是在研究各國教育的客觀現象和解決各種教育問題經驗的基礎上,更深入地分析各國教育的本質以及形成條件;判斷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能動作用,揭示各國教育的特點和共同規律,探索教育的發展趨勢。只有這樣,才能為借鑒提供客觀的依據,避免盲目照搬。
(3)比較教育學的研究方法。“有比較才能鑒別”,借鑒外國教育理論和經驗,首先要鑒別外國教育理論和經驗,這就需要運用比較的方法,進行外國教育之間的比較分析,以及外國教育與本國教育之間的比較分析。如果是研究世界不同區域教育(亞洲教育、北美教育、歐洲教育、非洲教育等)之間的異同,也可以運用比較分析法,進行區域教育之間的比較,找出共性和差異。
綜上所述,通過對比較教育學的研究目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分析,可以看出這三個要素是彼此聯系、互相促進的。研究目的決定了研究對象,研究目的和研究對象又共同決定研究方法;反過來,正確的研究方法又會促進對教育對象的深化研究,從而達到研究目的。可以說,這三個要素是三位一體密不可分的。三者結合,體現了比較教育學研究的特殊矛盾性質,構成比較教育學的特點。
二、比較教育學的作用
1.比較教育學作為一門科學能起到的作用
比較教育學作為一門科學,是教育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對于教育工作者(教師、教學管理工作者、教學研究人員等)來說,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1)通過對各國教育的比較研究,可以擴大教育教學眼界,增加教育教學見識,從而加深對本國教育制度和教育教學工作的認識。各國教育的發展既有共同規律,又有其特殊規律。只有經過比較,才能更深入地認識哪些是共同規律,哪些是特殊規律。掌握了世界教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各國教育發展的特殊規律,就會對本國教育教學現象和教育教學規律有更深刻的認識,從而為探索本國教育教學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啟示和借鑒。
(2)比較教育研究可以更好地解釋教育教學現象,揭示教育教學規律。教育教學既有一般規律,同時又受到各國政治、經濟、科學和文化發展的制約與影響。因此,研究和比較各國的教育教學發展現象,有助于了解教育和政治、經濟、科學和文化發展的關系,從而更好地揭示教育教學發展的一般規律。
(3)比較教育的某些研究領域是其他學科所沒有的或者不涉及的。正因為有了比較教育,才使得教育學科體系變得更加完整,并使得對某些問題的研究變得更加客觀和可行。例如,在探索和論述一些國家教育教學改革的最新動態和趨勢時,比較教育就可以發揮其快捷的作用,能夠及時關注各國的教育動態,通過多學科的視角或者綜合視角的分析,迅速得出研究結論,為本國教育決策的制定、貫徹和執行,提供可操作性的意見或建議。特別是在時效性方面,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
(4)比較教育可以在各國教育之間架起溝通和交流的橋梁。任何一個國家的教育都與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傳統密切相關。因此,各個國家的教育既有共性,更有個性,有些問題的差異會很多很大。要理解這些差異,就要靠比較教育在各國教育之間架起溝通和交流的橋梁,從而消除誤解或分歧,增加諒解、寬容和合作,共同促進人類教育事業的不斷進步和科學發展。
2.比較教育學作為一門課程能起到的作用
比較教育作為一門課程,對于學習者的研究能力訓練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對各國教育的比較,學習者可以搜集大量的有關信息,豐富其知識信息的存儲,開闊眼界,更為重要的是可以發現和提出問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