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時尚:對話中國服裝設計師
- 崔濤
- 24字
- 2020-07-31 21:33:56
第二部分 20世紀80年代:第一代服裝設計師——先鋒隊
第二章 背景及行業大事記
20世紀80年代,雖然國有企業依然占據中國經濟的主導地位,但國家也開始鼓勵個人以“個體戶”或者與人合伙的形式參與經濟。不過,對于當時絕大多數人來說,國有企業是“鐵飯碗”的意識已深入人心。當時中國的國有企業提供的幾乎是一個終身制的就業崗位。盡管工資低廉,但是很少有人會放棄一份如此穩定的工作。所以最早“下海”的是一批勞教勞改釋放人員、回城的無業知青這些生活在社會邊緣的人。沒有人會想到,這些當時掙扎在社會最底層的草根人群,通過販賣衣服、水果和其他小商品,日后會成為中國最早富裕起來的一批人。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如今成為中國有影響力的民營企業家。但是當時大家對新興的經濟體制大多持質疑甚至鄙視態度,認為只有不務正業的人才會去做“個體戶”。
1983年,時任中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的胡耀邦先生在一次會議上強調,“要抓一下服裝,讓全國人民穿得整齊一點、干凈一點、漂亮一點”(《京華時報》,2009年6月17日)。為了打消人們的疑慮,他也成為中國實行開放政策后最早在公共場所穿著西服的領導人之一。1986年第七個五年計劃(1986~1990年)將紡織服裝行業列為重點發展的行業之一。
服裝行業
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中國依然有許多人擔心被貼上“資本主義”標簽,而壓抑對美發自內心的向往。1983年11月17日,《中國青年報》刊登了一篇名為“污染必須清除,生活要美化”的文章,描述當時人們的思想被禁錮到何種程度(徐柱慶,1983年11月17日,第1版)。
根據報道,當時為了防止青少年的精神“被污染”,全社會采取了許多極端措施。比如一張穿著露肩裝的女性照片、一個裸體的嬰兒照都會被認為是色情圖片。學校與工廠禁止學生和工人留過肩長發及穿緊身牛仔褲。
這些極端思想最終未能阻擋人們向往美與追求美的自然本性。政府高層也多次在各種場合表明要解放思想、打開國門的決心。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央政府邀請當時在中國被認為是國際時裝設計大師的皮爾·卡丹先生來中國。
皮爾·卡丹先生是第一位將“時尚”和“時裝模特兒”這些新潮概念帶入新中國的西方時裝設計師。特別是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第一代時裝設計師,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曾受到他的影響。本書中的三位受訪設計師都曾與其會面并交流。他于1979年為新中國人民帶來了第一場國際時裝秀,盡管那時觀眾僅限于“內部專業人士”,即官員及相關行業人士。1981年皮爾·卡丹再次來到中國,在北京飯店舉行了第二場時裝秀,這次則對外開放。同期到中國舉辦時裝展的西方設計師還有圣羅蘭先生,他于1985年在中國國家美術博物館舉辦了時裝展覽。來自日本的小筱順子(Junko Koshino)也于同年在北京飯店舉辦了她在中國的處女秀。
時尚潮流
相比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20世紀80年代人們的穿著已趨開放,但關于時尚潮流的資訊依然非常有限。勇于創新的年輕人通常從服裝雜志和電影里找尋時尚元素。當時比較流行的穿著包括緊身牛仔褲、喇叭褲、蝙蝠衫、皮夾克、西裝及A字裙,也有些時髦的女性會穿著超短裙。不過,大多數人依然衣著樸素。
時裝模特兒
受皮爾·卡丹先生時裝秀的影響,同時在其助手宋懷佳女士的幫助下,上海時裝公司于1980年組建了新中國第一支服裝表演隊。第一批模特兒是從當地紡織廠的女工里挑選出來的。當時的基本要求是“女性,身高1.64米及以上,胸、腰、臀三圍分別為80厘米、60厘米、80厘米”。
當時中國的模特兒是隸屬公司的全職員工,與其他職業一樣,公司每月支付模特兒最低工資,另外模特兒還可以從每場服裝秀里根據表現提取業績傭金。
20世紀80年代,“時裝模特兒”對中國人還是個新名詞。對大多數人來說,一個年輕漂亮的女性在眾目睽睽下穿著暴露的衣服,在舞臺上走來走去,如同一個搔首弄姿的低賤女子,這是件可恥的事情。因此這一職業遭到了父母們的強烈反對。模特兒們要么從此被父母禁止演出,要么必須“穿著得體”才可以上臺表演。
時裝表演早期只限內部專業人士觀看,比如官員、海外貿易商等。不過幾年后,時裝表演就成為中國大小飯店、餐館、酒吧里與唱歌跳舞同級的娛樂節目——在這里,時裝模特兒其實只是一批身材容貌姣好的女生,身穿租借來的服裝來回走臺,供觀眾觀賞娛樂。也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一直把時裝模特兒叫做時裝表演隊,稱“時裝秀”為時裝“表演”。
1986年,中國模特兒石凱以私人身份參加了一次國際模特兒比賽。這是中國模特兒第一次參加國際比賽,并獲得“特別獎”。
1989年,上海舉辦了新中國的第一屆模特兒比賽——“迅達杯”模特兒大賽。
時裝雜志
1980年,中國第一本時裝雜志《時裝》創刊。不過,當時的內容仍以裁剪及縫紉技術為主。
1988年,ELLE雜志成為登陸中國的第一本國際時裝雜志。
服裝貿易展會
1981年,“新好興服裝展覽會”在北京舉行,這是改革開放后中國舉辦的第一屆服裝展會。
1986年,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了新中國第一次流行趨勢發布會。
1988年,大連舉辦了新中國第一個服裝節。當時名為“大連服裝節”,之后更名為“大連國際服裝節”。
行業協會
北京服裝紡織行業協會于1984年10月成立,這是改革開放后中國第一家服裝行業協會。
服裝設計比賽
1986年,《中國服裝》雜志社等舉辦了第一屆全國“金剪獎”服裝設計大賽,這是中國首次以官方姿態舉辦的大型服裝設計專業比賽。
海外交流
1985年9月,中國參加了巴黎第50屆國際女裝展覽會,這是改革開放后中國第一次派團到海外參加服裝貿易展覽會。
1987年9月,上海的年輕設計師陳珊華在巴黎代表中國首次在國際舞臺上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時裝設計師的風采。
服裝教育
1980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開設了三年制服裝設計課程。1982年,增設了同一專業的學士學位教育課程。
1988年,第一所全國性的以服裝科學、工程、藝術為主體的新型服裝教育高等學府——北京服裝學院在北京成立。其前身是成立于1959年的北京紡織工學院。
服裝設計師
改革開放后的第一代服裝設計師多是服裝院校畢業生。他們大多生于20世紀50~60年代,成長于80~90年代。
20世紀80年代,中國大專本科院校的畢業生由國家統一安排分配工作(這一政策基本上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結束)。第一代服裝設計師普遍是從學校畢業后被安排到國營服裝企業作服裝設計師或者學徒工。此時的服裝設計師崗位并不需要設計師有任何創意,他們大多只需從雜志上復制圖片,或者根據海外貿易商或買手的要求提供跟單服務。服裝設計比賽成為設計師一夜成名的捷徑。本書中受訪的設計師中,大部分人都參加過中國的各類大小服裝設計比賽。不過,比賽給大部分人帶來的只是過眼云煙,許多曾經在當時各類媒體上風靡一時的設計師如今早已銷聲匿跡。但蕓蕓眾生中總有一些敢為天下之先的人打破傳統,成為時代的先鋒。他們主動打破自己手中的“鐵飯碗”,一頭扎入經濟改革的浪潮中,開始了創建品牌之路。一路上,他們從谷底爬到巔峰,又從巔峰被甩入谷底。人生的某些片段猶如“過山車”般意外與猛烈,他們中的許多人再沒有從谷底爬起來。但也有少數幾個設計師,雖幾經起伏,卻最終撥開云霧見陽光,成為第一代設計師中的佼佼者,也成為先鋒隊中的領軍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