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基本概念

人類最早的衣著原料不是絲、棉、麻,而是動物毛皮。在英文中,毛皮被稱為“Fur”,而在漢語中則可稱作“裘皮”“毛皮”或“皮草”,不一而足。追根溯源,“裘皮”“毛皮”“皮草”是人們對動物毛皮的不同稱謂,不過個中典故頗多。

一、裘皮

在“裘皮”“毛皮”“皮草”這三個概念中,裘皮是更加傳統、正規和準確的稱謂。《漢語大詞典》這樣釋義“裘皮”:“羊、兔、狐、貂等動物的皮經過帶毛鞣制而成的革。輕軟保暖,用以制御寒服裝。”而《四庫全書精華》史部第四卷《天工開物》這樣定義“裘”:“凡取獸皮制服,統名曰裘。”由此可知,裘皮是由狐、貉、貂、羊等獸皮,經過硝皮鞣制而成。

二、毛皮

近代舊上海的殖民地,很多意大利商人開設毛皮店,最初用英文“Fur”來標注,但又怕中國人看不懂,于是直譯過來就叫“毛皮”,指帶有毛的動物皮,這種稱法也一直沿用到現在。動物的毛皮在南北方叫法上有所不同,北方以北京為中心稱之為“裘皮”,南方以上海為中心稱之為“毛皮”,統稱帶有毛的動物皮。

三、皮草

“皮草”是現代人們普遍認同,對“裘皮”“毛皮”的另一種稱謂。對于這種叫法可謂眾說紛紜:有說法認為是由于動物身上長出的優質毛皮,像草一樣密集而得名。還有關于“皮草”一詞誕生的一個典故:舊上海俄羅斯猶太人開設的毛皮店以售賣價格昂貴的野生動物毛皮為主,到了夏天就經銷草席賣,而這種兩全其美的商店就被稱為“皮草行”[1]。1949年前后,很多皮草公司都搬到香港,并逐漸不再賣草席。但是給猶太皮草商打工的學徒,仍然仿照原來的猶太老板,稱專賣皮衣的店叫“皮草公司”。就這樣,皮草的叫法從上海傳到中國香港,后來又從香港傳回到中國內地。

然而,將“裘皮”“毛皮”稱為“皮草”還有更為久遠的淵源。清代黃世仲《廿載繁華夢》第二十六回中記載:“統共計木料、錫器、瓷器、金銀炕盅、房內物件及床鋪被褥、顧繡墊搭,以至皮草衣服、帳軸……”[2]從文獻的記錄來看,廣東地區在晚清時便有“皮草”一詞,其義為毛皮。因此,便有人質疑上述“皮草”一詞來源的說法,認為“草”是方言中對某類東西的稱謂,“皮草”即“皮類”。

不過,我們在這里也無需爭論哪一種說法是對的,因為現代人已將“皮草”與“裘皮”“毛皮”的概念等同。

四、皮革

在《漢語大詞典》中對“皮革”一詞有三種釋義:其一是指帶毛的獸皮和去毛的獸皮。這里的“皮”和“革”分別意為帶毛的獸皮(圖1-1)和去毛的獸皮(圖1-2)。其二是指牛、羊、豬等動物皮去毛加工的熟皮。具有柔韌和透氣等性能,廣泛用于機器輪帶、皮鞋、皮箱等。其三是指人體的皮膚。可以看出,“皮革”既可以理解為廣義的帶毛的“皮”和去毛的“革”,同時也可以狹義地專指去毛的“革”,在我國裘皮行業里,通常“皮革”為第二種釋義,將其等同于“革”,即指去毛的動物熟皮。

圖1-1 芬迪(Fendi)裘皮服飾設計作品《大爆炸》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克苏市| 文成县| 汉阴县| 抚松县| 南部县| 修水县| 库车县| 伊金霍洛旗| 宁陕县| 赤峰市| 新宁县| 方正县| 思南县| 靖宇县| 绥棱县| 依安县| 兴城市| 百色市| 桓仁| 东至县| 平舆县| 阿图什市| 阜平县| 本溪| 阳曲县| 哈尔滨市| 南京市| 凤阳县| 明溪县| 兰溪市| 农安县| 元氏县| 离岛区| 紫云| 仁寿县| 梁山县| 凌源市| 兴安县| 皮山县| 常德市| 上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