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藝上的昆曲:昆曲藝術視覺符號在家紡產(chǎn)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 高小紅
- 2894字
- 2020-07-10 18:31:33
第二節(jié) 昆曲的藝術特色
受中國文化傳統(tǒng)理念與審美理想模式的影響,中國的戲曲舞臺藝術都講究一種意境美,而昆曲藝術更是以詩情畫意的演出形態(tài)來呈現(xiàn)其清、淡、精、雅、真、意的藝術特色。
一、藝術特色之“清”
昆曲藝術特色之“清”突出表現(xiàn)在氣韻清靈的開場。沒有繁復的華服,沒有生活化的立體布景,幕開之際,空曠的舞臺上一曲輕笛悠然聲起,演員還未出場,清細的琵琶、中阮、古箏、笙簫慢慢纏繞上來,正是江南絲竹的清音織出了輕靈細密的薄錦,又好似空曠的畫面上漸漸生氣流動,如墨入水中,或洇開于紙上。此時,靜聽婉轉悅耳的昆曲水磨調(diào),其放慢的節(jié)拍、豐富的裝飾性花腔,音符雖密集繁復,聽來卻鮮有劇烈起伏,節(jié)奏清晰、平滑、舒展,接著演員從幕后走出,眼神、身段、步伐、手勢和氣息配合著清麗優(yōu)雅的旋律舞蹈,展示典型江南人物的溫潤韻致(圖1-1)。

圖1-1 青春版《牡丹亭》昆劇中的杜麗娘
二、藝術特色之“淡”
昆曲藝術特色之“淡”隨著演員的亮相而明白地顯現(xiàn)出來。第一,是妝面的自然清淡。如同旦角妝面的京劇化妝,昆曲演員只在眼角刷上淡淡的桃紅,化妝重點不過是眉梢眼角的修飾,演員的真容更多地顯露出來,而京劇旦角的整張臉大部分都要涂抹上紅色(圖1-2)。第二,是服飾的色彩淡雅。昆曲服飾用色,是在傳統(tǒng)戲曲服飾上下五色系統(tǒng)的基礎上,更加柔化色彩對比,將主色調(diào)變化調(diào)和成和諧古樸的色系,并搭配上好的蘇繡紋樣,而刺繡圖案的用色也重視以單色調(diào)為主,減少對比色并減弱色彩的調(diào)性。如圖1-3所示的青春版《牡丹亭》的昆劇服飾,其刺繡色樣就是運用純色漸變的蘇繡,以五個色階為變化基礎,產(chǎn)生一種具有暈染效果的素樸色調(diào)。這樣的設計既不失傳統(tǒng)服裝的絢麗精美,又能夠獲得含蓄和諧的舞臺效果。第三,是昆曲表演的淡而能厚。昆曲表演具有寫意的特點,演員虛擬的動作看似隨意空洞,實則淡而有力,在細膩的表演中具有豐富的表現(xiàn)能力。如《牡丹亭》中的《游園》一折,杜麗娘一邊吟唱“姹紫嫣紅”“斷井頹垣”“云霞翠軒”“煙波畫船”,一邊以如詩如畫的舞姿、造型,演繹出春的生命力和人的愉悅感,使觀眾如臨其境,仿佛被帶到了那個美麗如畫的景色里,而其實這些美景在舞臺上并不存在,演員的表演將空曠單調(diào)的舞臺點綴得流光溢彩,美不勝收。正如高馬德先生的戲劇人物畫,極為簡淡卻十分傳神雅致(圖1-4)。

圖1-2 旦角劇照

圖1-3 昆劇服飾

圖1-4 高馬得的戲曲人物
三、藝術特色之“精”
昆曲藝術特色之“精”表現(xiàn)在昆曲藝術的各個方面,在表演、行腔、化妝、服飾、舞美等環(huán)節(jié)都力求精致細膩。
昆曲的精致細膩首先表現(xiàn)在旦戲中,以《游園驚夢》為例,封建時代的女性是非常封閉的,劇中的杜麗娘長到16歲,不知道自己家里有個后花園,是丫頭春香去“探險”才發(fā)現(xiàn)的。原來的表演是,杜麗娘見到柳夢梅馬上用手遮住臉,柳夢梅想看她的臉,用袖子壓下她的手,她立刻又換另一只手來遮住。柳夢梅拉她,她不肯走,但心里又愿意,就把袖子垂下,讓柳夢梅牽著她的水袖,半推半就。這種表演非常細膩,現(xiàn)代人想不出,因為沒有這種生活體驗。很多人看昆曲,唱詞聽不懂,但表演看得懂,就是因為表演細膩。
不僅最主要的生旦戲如此,即使是南戲中少有的武戲表演,也同樣感情細膩、動作層次豐富而清晰。如《虎囊彈·山門》一折,從頭到尾都是武打,但魯智深的表演一招一式卻張弛有度,層次清楚,特別是模仿十八羅漢的表演,動作細膩而形象(圖1-5),逼真地表現(xiàn)出魯智深的醉態(tài)、不羈與深厚的武功,加之音樂與武打動作的配合,形成了輕松詼諧的表演風格,雖然是武戲,卻具有強烈的抒情性。
昆曲行腔優(yōu)美,以纏綿婉轉、柔曼悠遠見長。在演唱技巧上,注重聲音的控制、節(jié)奏速度的頓挫疾徐、咬字吐音的清準以及場面伴奏樂器的齊全。昆曲妝面的用色、敷粉底,昆曲服飾的用料、花樣都十分講究,服裝款式也重視表演中體態(tài)曲線的清晰可見,每件服裝“行頭”都需要熨燙妥帖,配合演員們行云流水般的身段,在舉手投足間盡顯角色的風流蘊藉和氣度不凡。昆曲藝術之“精”是需要付出極大的精力才能打磨出來的。

圖1-5《虎囊彈·山門》中的魯智深
四、藝術特色之“雅”
昆曲藝術特色之“雅”首先表現(xiàn)在昆曲的唱詞上。在江南“雅”文化土壤中生成的昆曲藝術對“雅”的追求乃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色。好的昆曲劇本本身就是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再經(jīng)過后人的點評琢磨,形成以風雅綺麗為要義的唱詞,加上與音樂、舞蹈的珠聯(lián)璧合,則更加典雅清麗。
昆曲藝術特色之“雅”其次表現(xiàn)在經(jīng)過長期精心打磨而成的“水磨調(diào)”上。行腔表現(xiàn)清麗悠遠、一唱三嘆,毫無煙火氣,演員在江南絲竹中旖旎而行,移步換景,一幅生動的畫卷便在想象中自然展開。
昆曲藝術特色之“雅”還表現(xiàn)在角色造型的清麗淡雅上。從妝面、服飾色彩、服飾的絲綢材質(zhì)和服飾的精致工藝,都表現(xiàn)出對雅趣、雅意的追求。無論是《牡丹亭》中擁有超越生死深情的柳夢梅和杜麗娘,《思凡》中體會驚世駭俗私情的小和尚本無與小尼姑色空,還是《桃花扇》中清高節(jié)烈的李香君,都深諳優(yōu)雅之旨,以鮮明、個性的形象來打動觀眾,引人進入一幕幕精妙寫意的畫境。即便如《虎囊彈》中粗獷的魯智深、諧謔的酒保(圖1-6),也展現(xiàn)出清雅細膩的意境,其中所增添的幾筆豪放、雄奇、丑怪的色彩,也毫無粗野狂怪的習氣,表演中情感細膩、動作層次清晰,是審美與精神上更高層次的“雅”。

圖1-6《虎囊彈》中的魯智深和酒保

圖1-7《西廂記》中的崔鶯鶯與紅娘
五、藝術特色之“真”
昆曲藝術特色之“真”是指昆曲藝術的真情美,是昆曲藝術中表現(xiàn)的對愛情、友情、親情的勇敢追求,以及對封建、虛偽、陳舊、僵化的唾棄與批判。昆曲藝術通過“真”的表達,來傳遞中國古典戲曲文化所折射的思想精神,即對封建桎梏的反抗與批判。
《西廂記》(圖1-7)作為昆曲藝術的現(xiàn)實主義杰作,講述了窮書生張君瑞與相國小姐崔鶯鶯相遇、相知的愛情故事。通過紅娘的幫助,為爭取婚姻自主,敢于沖破封建禮教的禁錮而私下結合,大膽表達了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以及對美好愛情的憧憬和追求。鮮明的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在小小的昆曲舞臺上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六、藝術特色之“意”
昆曲藝術特色之“意”是指昆曲藝術的寫意性。昆曲藝術不像西方戲劇那樣具有精確摹仿現(xiàn)實的寫實性,它是以寫意性的表現(xiàn)手法,把生活的自然形態(tài)提煉為具有典型意義的藝術程式,將生活語言化為寫意的詩歌藝術,將生活行為與表情化為寫意的舞蹈與表演藝術,將生活環(huán)境化為寫意的布景與砌末藝術,將生活中的人物化為寫意的臉譜、化妝和服飾藝術,以來源于生活而又非生活自然形態(tài)的藝術美來認識和再現(xiàn)。如昆曲中以布城代表城池、以一桌二椅(圖1-8)代表室內(nèi)空間環(huán)境,即是布景寫意特征的表現(xiàn);以馬鞭代表馬、以酒壺和酒杯代表酒宴,即是砌末寫意特征的表現(xiàn);不同人物穿著不同色彩、圖案、紋樣的戲衣,體現(xiàn)不同的性格,即是服飾寫意特征的表現(xiàn);元寶臉暗含元寶造型、歪臉暗示幫兇、黑色臉譜象征剛正不阿、紅色臉譜象征忠勇俠義,即是妝面寫意特征的表現(xiàn)。因此,昆曲藝術重神似、重意境,講究以形寓神、以虛代實、以少總多、以無勝有的辯證法。
昆曲藝術清、淡、精、雅、真、意的特色,在表演中融合為一個有機整體,臻至化境,成就其永恒的藝術魅力和價值。

圖1-8《玉簪記》中以一桌二椅代表廟堂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