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承、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內涵,是人類得以延續的文化命脈,是世界文明的寶貴財富,具有不可估量的多重價值。

我國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紡織類非遺”)中,少數民族的服裝服飾等產品占有較大比例。因此,目前該領域的研究多集中于少數民族地區。鑒于此,本書以我國中部地區交通樞紐——河南省的紡織類非遺為研究對象,研究其起源發展、風俗趣事、制作工藝與技法、工藝特征與紋樣,以普及河南省級紡織類非遺的傳統技藝,通過對傳承人的專訪,獲取最精準的幫扶意見,以探尋這些紡織類非遺的傳承對策。

自古被認為“居天下之中”的河南,位于京津唐、長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帶之間,且是進出西北六省的門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河南省成為全國舉足輕重的交通、通信和能源樞紐。河南省是農業大省,擁有豐富的紡織類非遺。天津工業大學現代紡織產業創新研究中心以紡織類非遺的研究、知識普及為使命,赴河南省各大城市和鄉村,對河南省級紡織類非遺進行了系統、全面的研究。重點調研了繡、織、印染三大類非遺,力求把這些文化遺產與讀者共享,同時也分析了河南省紡織類非遺的傳承現狀,并根據傳承人專訪及當前國情,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傳承建議。

參加本書編寫的有關劉君(第一章)、朱晨(第二章)、肖月(第三章)、趙坤(第四章)、趙昕(第五章)、覃蘭靜(第六章)。由趙宏負責全書的總纂、修改和定稿。

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編者閱讀、參考了國內外學者、傳承人等撰寫的有關資料,文中有些資料來自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全球紡織網、360百科等網絡資源,在此,對所閱讀、參考的有關資料的作者表示誠摯的感謝。

第四章老粗布織作技藝,文中部分圖片由傳承人方面提供,已授權使用,特此感謝。

值此出版之際,謹對給予本書的寫作和出版以幫助的河南省非遺主管部門、申遺單位、專家學者、傳承人、編輯等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于河南省紡織類非遺保護的領域正在不斷拓展,有些內容沒有完全囊括在本書中,加上編者水平有限,本書在內容、編排和格式等方面難免有不妥之處,敬請同行和廣大讀者不吝指正,以便今后修正和補充。

編者

2016年12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安县| 乐亭县| 肥西县| 长兴县| 济源市| 德令哈市| 井陉县| 石景山区| 印江| 安宁市| 武陟县| 囊谦县| 黄石市| 西华县| 阜宁县| 介休市| 商洛市| 海南省| 通榆县| 波密县| 鄢陵县| 神木县| 河津市| 华坪县| 宁津县| 宁河县| 郴州市| 介休市| 镇平县| 高台县| 茶陵县| 博湖县| 蛟河市| 连江县| 尼玛县| 利津县| 景洪市| 广州市| 富顺县| 石河子市| 彰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