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紡織類經典非物質文化遺產
- 趙宏
- 1594字
- 2020-07-17 13:05:47
第一節 起源與發展
刺繡是我國民族文化中的一種,據史料記載,其有著四千多年的歷史傳承。在我國古籍《詩經》當中就有了對它的明確記載——“黻衣繡裳”的描述。刺繡經歷了千百年的經驗傳承,融合了各地的地域文化特征,從而展現出了各種各樣別具風格的刺繡。順店刺繡就是這些發展而來的刺繡中的一種。
一、順店刺繡的起源和發展
據史料查證,刺繡起源于春秋時期,到了唐朝和五代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早在北宋時期順店人就開始了拜師學藝、植桑養蠶、煮繭抽絲的刺繡之路。到了清代,順店已發展成為長江以北最大的絲綢原產地及集散地,再加之“蘇、川”二繡的引進,繡法的融合,使得順店刺繡造型清秀工整,針法靈活多變,構圖清新秀麗,布局井然有序。當時店鋪林立,綢緞滿架,省內外客商云集順店,人挑畜運,客來車往,把織成的包頭、手帕等打包外運,銷往全國各地,“日巢千兩絲,機織千匹緞”正是當時絲織刺繡產業興盛的生動寫照。改革開放時期,在富民政策的正確引領下,順店的刺繡產業逐漸恢復了產銷兩旺的繁榮局面,這個充滿古典韻味的鎮子形成了“戶戶有繡機,家家會刺繡”的特有風貌。從2000年開始,順店刺繡引進大型繡花機,采用計算機控制,自動繪圖,多針頭運作,以每分鐘繡千針的速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減輕了勞動強度,降低了織繡成本,工藝質量也得到了保障。最近幾年,順店刺繡將文化融入產業,形成了新亮點,促成了聯戶加工、專業化經營的新模式。憑借順店刺繡中精湛的手藝、新穎的圖案和絢麗的色彩,使得產品深受各地用戶青睞,銷量逐年遞增,農民生活日漸富裕[4]。順店刺繡發展歷程如圖2-1所示。

圖2-1 順店刺繡發展歷程
二、順店刺繡代表性傳承人所繼承的手藝的起源和發展
順店刺繡的代表性傳承人是康傳珍女士,其刺繡的手藝是康家家傳而來的。據傳承人介紹,可以查找到的有詳細記錄的第一代擁有順店刺繡技藝的傳承人是康從公和其夫人呂氏。手藝傳承至今,到康傳珍這一代,已經是第11代。康姓始祖是在明朝元年遷至禹縣順店一帶的。明末清初之時,康從公和其夫人呂氏在順店寨北穎水南岸種植桑樹、養殖蠶蛹。再從蠶繭抽絲織成絲綢,把絲綢作為原材料制成包頭、手帕和縐紗等物品。然后在其上面用線繡上各種圖案,進行售賣。這些物品上的刺繡就是流傳至今的順店刺繡的原型。在當時,順店還流傳著“神垕鈞瓷用車拉,不如順店絲綢胳肢夾”這樣的老話。康熙五年,傳承人的老祖康志新,繼承了順店刺繡的手藝,并且在順西的山西會館內結交了當時的客商。通過客商將順店刺繡的手工藝品銷往全國各地。之后,順店刺繡的手藝又經過了康家張氏、黃氏、鄭氏等人的傳承。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順店刺繡這門手藝才傳承到第九代傳承人康玉章的身上。據現任傳承人講述,她爺爺(康玉章)剛開始上機織綢的時候,她家就有“日巢千兩絲,機織千匹緞”的說法。后來她爺爺(康玉章)的小妾王氏把絲綢上的刺繡圖案用紙記錄下來,并繪制成圖冊,出售到全國各地,以至于當地興起了“家有千串,不如繡品一件”的風俗。再后來,康玉章把順店刺繡的手藝傳給了他的兒子康拴文。當時康玉章堂弟的女兒(康春花)由于從小就對順店刺繡非常喜愛,她遠嫁到順東地區以后,仍然對故鄉的刺繡十分眷戀。因此,她便從事像將繡好的綢布販賣到全國各地這樣的職業。成年的康拴文和其夫人焦氏就為這位販賣絲綢的堂姑康春花提供了十年的商品,其中包括龍袍、鳳衣、披風和宮女服等物品。現任傳承人就是康拴文的女兒,她自小就在父母的熏陶下,對順店刺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六歲開始就幫父母繡活兒,高中畢業后,毅然決然地繼承了父母的手藝,并開創了自己的店鋪,使繡有順店刺繡的產品繼續銷往全國各地。現在的順店刺繡已由手工織繡變為縫紉織繡、電動機繡,由單一化的品種生產發展到了多樣化的生產。隨著電腦繡花機等設備在順店的普及,其生產規模呈逐年擴大的趨勢。由于康傳珍女士對順店刺繡的發展歷史做出的貢獻,獲得了諸多的榮譽(表2-2)。
表2-2 傳承人獲得的榮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