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用紡織品圖案設計與應用(第2版)
- 張建輝 王福文
- 1741字
- 2020-07-17 10:27:42
第三節 現代圖案
一、點彩圖案(彩圖5)
點是裝飾藝術中一種常見的手法。通過修拉色彩神奇地創造,普通的點會變得宛如斑駁的陽光或飛舞的光點的一種協奏,成為色與光的神話。
1886年,法國畫家修拉及其追隨者西涅克、畢沙羅父子等印象派畫家在第八屆印象派美術展覽會上展出了斑斕觸目的點彩畫作品。展品一出現就在印象派內外引起了激烈的爭論。由于他們新奇的、不同于早期印象派的獨特風格而被稱為新印象派。他們將自然中存在的色彩分解,用排列有序的短小的點狀筆觸,像鑲嵌那樣在畫面上以并列的技法作圓,被稱為點彩派。
點彩派是印象派外光藝術發展的產物,他們把印象派的畫法與現代科學的成果結合起來,自稱為科學印象派。他們把繪畫的筆觸點畫條理化,分解成為平面的色素,排列成為方圓大小相似的、呈水平或垂直方向的點塊形的輪廓,成為既變形又夸張的程式化圖案。他們認為調和的顏色會破壞色彩的力量,從而把色域的表現變成色點的表現,追求簡略化和再加工的鑲嵌形式。
點彩派美術出現后,很快被運用到印花織物圖案的設計中,并且作為最早的現代圖案經常出現周期性流行。點彩圖案對于印花設備的適應性是其他織物圖案所無可比擬的,它可以適應任何機械設備和手工工藝的加工。其實早在漢唐時期,我國已經有采用點來處理圖案的方法了,在已出土的漢代絲織物中有一種叫泥金印花紗的圖案就是由金色與朱紅色小圓點組成的。點彩圖案還被稱為新印象派圖案、點畫圖案、點子花圖案等,現代不僅多用于紡織品的印花圖案中,而且在織花圖案中同樣顯現出其無窮的魅力。
二、歐普圖案(圖2-9)
在現代印花紡織產品中,一些以黑白或單色幾何形構成的圖案總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些令視覺產生刺激、沖動、幻覺的圖案,常常被稱為歐普圖案。歐普圖案在西方被稱為OP’Design,是Optical Design的縮寫,可譯作“光幻圖案”“錯視圖案”或“視幻圖案”,又被稱為“幻覺圖案”“原子信號波圖案”等。
圖2-9 令視覺產生刺激、沖動、幻覺的歐普圖案
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許多年輕的藝術家主張科學技術與藝術的結合。1963年起,以紐約畫壇為中心展開了運用幾何學錯視原理的美術運動。繼而1965年春在紐約現代美術館舉辦了名為“感應視力”的光學美術展覽會。自此,這種光學美術的地位與聲譽大震,被歐美、日本等國迅速、廣泛地運用到工藝美術、商業美術以及建筑、電視等領域。1966年起開始運用到織物印花圖案的設計中來,并很快在世界范圍內流行起來。
歐普圖案是利用幾何學的錯視原理(對比錯視、分割錯視、方向錯視與逆轉錯視),把幾何圖形(直線、曲線、圓、大小的點、三角形、正方形等),用周期性結構(簡單幾何體的大小組合和重復)、交替性結構(循環結構的突然中斷)、余像的連續運動、光的發射和散布,以及線與色的波狀交疊、色的層次接續或并疊對比等手法,使視網膜引起刺激、沖動、振蕩而產生視覺錯誤和各種幻象,造成畫面上的律動、震顫、放射、渦旋及色彩變幻等效果。這一畫派的代表有德國出生的美國畫家約瑟夫·艾伯斯(Josef Albers)和原籍為匈牙利的法國畫家維克多·瓦薩爾利(Victor Vasarely)。日本的一些圖案專家認為古代日本就已經懂得采用類似手法運用于和服圖案。歐普美術與其稱之為繪畫,不如稱其為圖案,每幅歐普美術作品本身就是一幅完整的染織圖案。歐普圖案一般采用較少的色彩來表現復雜的畫面,黑色在畫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歐普圖案的紡織品深受都市新興貴族的喜愛。
三、補丁圖案(圖2-10)
補丁圖案也稱布丁圖案,其形式類似于我國的“百衲衣”或“百家衣”的圖形。補丁圖案起源于18~19世紀美國婦女縫制的美國絎縫制品。傳統的補丁絎縫制品是將不同的小塊印花布縫制在一起,并以此來形成漂亮的幾何、寫實或無規則的圖案。為了獲得傳統的補丁效果,圖案的每個塊面必須做相拼的趣味,采用自由的構圖和特定的印花技術能獲得這一效果。另一種補丁圖案技術,稱之為貼花技術,即將花型裁剪下來后用縫紉方法將它縫在地布上,以此來創作出各種幾何和寫實的圖案。在印花時,為了獲得貼花效果,在地布上一定要出現縫紉針跡。
圖2-10 補丁圖案
補丁圖案有美國傳統花型,也有亞洲、非洲及其他民族的傳統花型等,其色彩通常是鮮艷色,但柔和的色彩也經常配合使用。圖案的尺寸可大可小,小型圖案用于服飾,并可結合大型圖案用于家用紡織品,中國補丁圖案的家用紡織品曾很受歐美國家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