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紡織品圖案的發展

我國紡織品染、繡、織、印的技術歷史悠久。在距今約2萬~5萬年之久的山頂洞人居住遺址(北京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考古學家發現了一枚骨針。它代表了縫紉工具的發明與縫紉時代的開始,也可以說是繡花針的始祖。早在18000年前的山頂洞人,已知道將青魚眼骨和穿結用的線染成紅色,以作為裝飾品美化自身,這應是原始藝術的萌芽,也可看作是染色技術的萌芽。約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居住在青海柴達木盆地的原始部落已能將毛線染成紅、黃、褐、藍等顏色了。

中國刺繡起源很早,相傳“舜令禹刺五彩繡”,夏、商、周三代和秦漢時期得到發展,其風格表現壯麗雄魄,色彩對比強烈,線條的變化剛柔曲直,繡紋主要有龍、鳳、虎等與神話或民間信仰有關的珍禽猛獸。

商周時期,染色技術已有了相應的提高和發展,其中專門從事紡織品加工的作坊就已經有了精練、漂白、染色、手繢等工藝。染色方法也有了一次染和多次染(套染法),已能利用三原色原理套染出多種色彩的紡織品。殷墟出土文物中的方格紋和菱形織紋的殘絹,證明了商代的織造工藝已能織出平紋和斜紋織物了,長沙墓中出土的絲織品,則見證了在周代末年已有精美的錦繡織物。

春秋戰國時期,絲織物圖案已非常復雜,多彩織錦漸趨興盛,刺繡工藝進入成熟階段,如山東齊魯的細薄絲織品和五彩繡品已是聞名全國,湖北江陵出土的戰國晚期絲織品中(圖1-3),以多種彩色絲繡出的蟠龍飛鳳、龍鳳相蟠紋和龍鳳虎紋已非常精美。這個時期凸版鏤空型版、印花技術出現了,這一技術的產生,對提高紡織品的檔次,增加紡織品的花色品種產生了重大影響。

圖1-3 戰國晚期彩絲繡龍鳳虎紋絲織品

秦漢時期染織工藝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漢代刺繡已有很高水平,在馬王堆出土了大量西漢絲織品和刺繡用絹、羅的繡料。這個時期,人工拉花機業已基本定型,拉花機使絲綢織物品種大增,色彩絢麗多彩,為開通絲綢之路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貨源,創造了中國絲織品的輝煌。凸版印花技術也已經達到相當的水平,印花敷彩紗和金銀印花紗,采用凸版印花加上彩繪制作的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紡織品(圖1-4)已相當精美,其圖紋細膩,印花接版準確,說明當時已成功地掌握了印花涂料的配制和多套色印花技術。在新疆民豐,東漢墓發掘出土的“藍白印花布”也進一步說明漢代印染工藝達到了精巧的程度。

圖1-4 漢代馬王堆帛畫

隋唐時期,藝術創作可稱得上是最興盛、最輝煌和最燦爛的時期。織錦上的花紋圖案較前朝更多了,從隋唐到宋,織物組織由變化斜紋演變出緞紋(圖1-5),使三原組織趨向完整。

圖1-5 宋錦

當時,織物圖案的制作工藝不僅有織繡,還有戰國時期和漢代的凸版、鏤空版印花技術,以及夾纈(圖1-6)、蠟纈、絞纈等方法,這些都是我國最早的防染印花方法。當時已有了“五色夾纈羅裙”的記載,可見我國印染工藝在一千多年前已達到了相當的水平。這個時期的刺繡除了被廣泛應用外,針法也有新發展,是一個技術運用和藝術表現綜合融會的發展時期。這時已善用分層退暈搶針方法設色,裝飾題材主要是花草禽鳥搭配而成的圖案。常見圖案有連珠紋、寶相花紋、暈澗紋等,構思風格融合壯麗與秀美、傳統與當代、本民族與外民族的圖紋。

圖1-6 夾纈紋版及成品

宋代,朝廷設有許多官局專司絲織紋樣的管理,紡織品花紋和色彩富麗而繁多,以牡丹為圖案資料主要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當時僅采用的牡丹樣式就有兩百多種,其組織方法也打破了過去對稱的結構形式,在織錦圖案上多采用穿枝牡丹和西藩蓮。這個時期,中原地區植棉技術的提高,促進了棉布生產業的發展,也促進了藍印花布的發展,木板鏤空印花也逐步轉為油紙鏤刻漏版印花,提高了效率也使紋樣更趨精美。

明清時期,紡織印染手工作坊增多,印染工藝更為先進,鏤空版印花技術繼續保留,同時又發展了刷印印花工藝,生產效率大大提高。拔染工藝也在這個時期得以開發。染織圖案到元、明、清時雖然發展不是很大,但仍出現了一些織繡名錦,如“納石失”金錦和利用發繡完成繪畫之制作的“顧繡”。北京定陵博物館保存的明代刺繡百子圖的繡衣(圖1-7),其中百子游戲形態萬千,繡紋細膩。清代織繡工藝仍分為官營和民營兩種形式,官營集中在南京、蘇州和杭州,其刺繡產品出口至日本、南洋及歐美等地。中國刺繡產品精致燦爛,在全國各地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刺繡工藝(圖1-8),如蘇繡、蜀繡、粵繡、湘繡四大名繡。

圖1-7 明代百子圖繡衣

圖1-8 富有地方特色的刺繡工藝

和中國的紡織業一樣,世界的紡織業也經歷了同樣的發展過程,而且一些國家的紡織印染業的迅猛發展對世界紡織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公元前5000~公元前2000年,南美大陸安第斯山脈產生了高超精美的染織品,這個時期的染織品被稱為前印加時代染織或前印加文化。圖1-9、圖1-10所示分別為印加圖案中的半神半獸形象和常用的形式。

圖1-9 印加圖案中的半神半獸形象

圖1-10 印加圖案中常用的形式

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已經開始用木板粘上茜紅印染花布了。公元前1400年左右,印花布產品在印度已非常盛行,并曾向中國販運和銷售。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印度就是印花工藝的發源地。

歷史上殘存的,至今最古老的印花織物,是從埃及4世紀的柯普特人的墳墓里發掘的(圖1-11)。在同類的遺址中,還發現了6世紀的印花布,其印花技術比4世紀有了很大進步,這時已經能使用三色印花了。

圖1-11 保存完好的埃及4世紀時期的兒童外衣和木制版型及印版殘片

5~6世紀,埃及初期柯普特人的織錦形成東方基督教色彩的織物式樣,被稱為柯普特式樣。柯普特染織從4世紀到12世紀,經歷了幾百年的歷史滄桑。

公元4世紀,中國絲綢在羅馬已具相當名氣(圖1-12)。

圖1-12 4世紀的中國絲綢

公元555年,兩基督祭司將蠶種、桑種藏于竹杖中帶出中國,絲綢業得以在拜占庭推廣與發展。波斯、中國、希臘、伊斯蘭等地相互影響、補充,構筑了拜占庭獨特的綜合紋樣藝術。同時,該時期出現的西方三大徽章圖案對織物紋樣形成了極大的影響,如英獅子徽章紋樣、法百合徽章紋樣(圖1-13)和拜占庭鷲徽章紋樣。

圖1-13 徽章紋樣

7~8世紀,中國絲綢通過“絲綢之路”西進波斯、拜占庭。13世紀以后,中國題材的絲綢大量涌入意大利,促進了歐洲印花紡織品的發展。這個時期,先在德意志的萊茵河流域出現了印花紡織品,是當時具絕對權威的教會要求其下屬的印花作坊以低廉的價格仿造東方的,尤其是中國的絲綢錦緞。繼德國之后,意大利威尼斯成為印花設計中心。這個時期出現的邊框線加傳統風景、人物、田園風光的印花布(圖1-14)色彩豐富,十分受歡迎。

圖1-14 邊框線加圖案的印花布

13世紀哥特時代的意大利絲綢中心盧卡,就出現了大量東方怪獸、植物紋樣等帶有東方神秘色彩的題材廣泛應用于織物上。

14世紀,盧卡開始仿制中國絲綢紋樣,使中國題材西方化(圖1-15),以適應歐洲人的欣賞趣味。織工們把中國綢緞的蓮花紋改成蔓草紋,將鳳凰改為西方式的中國形象,并把歐洲人不熟悉的題材變成他們熟知的形象重新編排和應用在織物上,以適合歐洲民族文化的特點。

圖1-15 中國題材西方化的紋樣

15世紀,由于西班牙絲綢融合了西班牙風格和哥特風格,以橫條為主的紋樣由多角星和鳥紋配合組成,并配有中東生命樹,可以認為這個時期的紋樣是從伊斯蘭樣式逐漸向歐洲樣式轉換的一個變化過程。

17世紀,整個歐洲地區掀起一股銷售購買印度花布(圖1-16)的熱潮。盡管價格昂貴,但仍然形成流行趨勢。薩拉薩花布的熱銷,給歐洲的文化與經濟帶來了極大的沖擊。

圖1-16 在歐洲流行的印度花布

17世紀的染織美術繼承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風格,創造了巴洛克樣式的織物紋樣(圖1-17)。巴洛克樣式的織物紋樣初期以自然花卉為題材,后期則以蓮花、棕櫚葉構成古典的流線渦卷紋與其他新穎奇特的題材相結合(圖1-18)。

圖1-17 巴洛克樣式織物紋樣

圖1-18 綺想樣式怪異紋樣

18世紀,法國里昂發展成為世界絲綢織造業中心,里昂的絲綢織造業把優秀的圖案設計家稱為企業的靈魂。他們的功績就在于把生動的花卉寫生形象設計成精美而輕松的洛可可織物紋樣并使其栩栩如生(圖1-19)。

圖1-19 栩栩如生的洛可可紋樣

18世紀中葉,法國開始生產印花布。從此,歐洲印花工業才真正走上了迅速發展的道路。著名的朱伊印花廠就是這個時期首屈一指的印花工廠,如圖1-20所示為朱伊印花紋樣。

圖1-20 朱伊印花紋樣

1780年,蘇格蘭人詹姆士·貝爾(J.Bell)發明了第一臺滾筒印花機,從而使紡織品印花步入了機械化加工的時代。1830年,開發出滾筒網紋雕刻技術,印出的紡織品圖案更加精細,色彩更加豐富。

19世紀初在法國出現了具有現代雛形的提花機,以紋板代替了人工拉花。

1810年前,世界印染業一直使用植物染料,這之后發現了色牢度優異的綠色染料,揭開了染色、印花工藝歷史的新篇章。1835年,發現并使用礦物染料。1856年,發明了合成染料,奠定了現代染色、印花工業發展的基礎。

1840年,鴉片戰爭五口通商之后,帝國主義國家的機印花布開始進入我國市場,先后在我國上海、青島、天津建立紡織印染廠,對我國的農村土布和藍印花布形成很大的沖擊。這時花布的風格,大部分帶有東洋或西洋的色彩。

1931年后,我國民族資產階級也相繼在上述三個城市開創了紡織印染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廠家逐步增多,品種也有所增加,國內印染業才得以發展。

1944年,瑞士布塞(Buser)公司為適應小批量、多品種的生產,研究制造了全自動平網印花機。它的誕生,也為荷蘭斯托克(Stork)公司的圓網印花機的問世打下了基礎。同時,這些印花機的發展與應用,奠定了西方工業國家在現代紡織品印花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

1949年后,我國的紡織印染業得到了迅速發展。這個時期的印花方式一直還采用鋅板鏤空型版印刷技術和滾筒印花。1958年,上海率先在床單生產上將鋅板印花改進成網動式平網印花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改進了印制質量。1973年,我國從斯托克公司引進了第一臺RD-T-HD型圓網印花機;1987年,從瑞士引進了第一臺V-5型特闊幅平網印花機,使創作者在圖案設計中有了更開闊的空間和回旋余地,印花效果更加精致,色彩更加豐富,花型排列更有特點,花型結構更加活潑。

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英國維多利亞印花棉布興起,圖案設計師們以美國藝術家奧杜邦的《美國鳥類圖鑒》為資料設計了大量且有異國情調的印花布圖案。加上原有的棕櫚、禽鳥、西番蓮草、天竺葵、茉莉、唐草和哥特式紋樣,圖案題材極為豐富。

20世紀70年代,計算機應用于紋織工藝,開發了紋織CAD,使意匠、紋板軋制擺脫了手工操作,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1983年,第一臺電子提花機在英國問世,它去掉了外在紋板,把紋織CAD與CAM直接結合,實現了紋織工藝的歷史性飛躍。

1967~1977年間,一種完全改變傳統印花概念的印花方式誕生了,這就是我國90年代大量引進的轉移印花工藝。這種印花方式的出現,不但控制了對自然界的污染,將生產與銷售的關系處理得更靈活,而且減少了產品的積壓,讓設計師的創作思維產生了前所未有的飛躍,印花圖案更富藝術性,層次更加豐富,形態更加逼真。

近幾年,又一種更加先進的印花方式——數碼噴墨印花出現了。數碼噴墨印花是集機械、電子、信息處理設備為一體的高新技術印制方式,它免掉了描稿、制版等工序,直接將圖案輸入電腦程序的一種印花方式。數碼噴墨印花工藝更徹底地解除了對設計者創作思維的束縛,是未來印花技術發展的方向。

還有近幾年開發的微膠囊印花方式,通過特種工藝,使附著在織物上包含著染料的微膠囊破裂后產生自然而繽紛的圖案,這種把染色和印花合并為一個程序的生產方式,更加體現了科學與工藝緊密結合的迷人魅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柳州市| 寿宁县| 青海省| 禄丰县| 盖州市| 都江堰市| 即墨市| 蛟河市| 彭山县| 商洛市| 郓城县| 二连浩特市| 尼勒克县| 行唐县| 叙永县| 西昌市| 东海县| 中阳县| 申扎县| 祥云县| 朝阳区| 罗甸县| 武清区| 盈江县| 文昌市| 武威市| 大竹县| 宿松县| 江北区| 江西省| 汉沽区| 广汉市| 龙井市| 连南| 常州市| 通榆县| 朝阳县| 渝北区| 潞城市| 南安市| 嘉峪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