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梳理的基本原理
一、相鄰兩針面間作用的基本原理
(一)梳理過程中纖維受力
圖4-3 作用在針齒上的力
1.力的類型
纖維在梳理機上的運動是其受力的結果,為了研究其運動規律,通過分析,纖維集合體在梳理中的受力情況如圖4-3所示。
纖維在梳理中所受的力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梳理力R。當兩個針面對一束纖維進行梳理時,纖維受到針齒對其的梳理力。梳理力大,則對纖維的梳理、分解效果好,但工藝上也應盡量避免梳理力過大,否則易引起纖維損傷或針布損壞。
(2)離心力C。梳理機上多數工藝部件均作回轉運動,轉速愈高,纖維受到的離心力愈大。其值可由經典力學公式計算:
C=Mω2r
式中:M——纖維質量;
ω——工作機件轉速;
r——工作機件回轉半徑。
在梳理開始階段,纖維多為束狀,質量較大,離心力較大。離心力雖有使被梳理的纖維及其間的雜質脫離針齒的趨勢,但由于纖維間的聯系力、纖維與針齒間的摩擦力存在,正常條件下可抵消離心力的作用,纖維不易脫離針齒。而雜質在纖維開松的情況下,很容易被甩掉。
(3)擠壓力S。梳理是在兩針齒間進行的,而且隔距很小。當纖維層有一定厚度時,纖維間便產生較大的擠壓力S,方向指向針根,使纖維進入針隙,增加針齒對纖維的握持力。
(4)彈性反作用力Q。當纖維層受到擠壓時,下層纖維會對上層纖維產生彈性反作用力Q,該力方向指向針尖,阻止纖維深入針隙。
(5)空氣阻力。在工作件回轉時,被其握持的纖維總會受到空氣的阻力,其方向與機件運動方向相反,數量級極小,可忽略不計。
(6)摩擦力F。當纖維在隔距很小的兩回轉針面間受以上諸力作用時,有運動的趨勢,此時纖維會受到針齒阻礙其運動的摩擦力F的作用,摩擦力的方向平行于針面。最大靜摩擦力的大小直接影響到纖維與針齒的相對運動。
圖4-4 沿針運動時力的關系
2.纖維與針齒的相對運動
(1)相對運動類型。纖維受到上述的離心力C、擠壓力S、彈性反作用力Q的合力(法向力)U、梳理力R(切向力)及摩擦力F共同作用時,如圖4-4所示,纖維相對于針齒的運動有三種情況:
①在針齒間受切向力的作用而被梳理或轉移。
②沿針齒向針尖或針根移動。
③纖維在針齒上既不向針齒移動,也不向針間移動,發生所謂的“自制現象”。
在情況①下,纖維作切向運動,且纖維在切向力作用下,實現分梳、轉移而形成更小的纖維束,最后形成單纖維,并能使纖維在一定程度上伸直;在情況②下,纖維作沿針運動;在情況③下,纖維可能環繞針齒做相對運動,稱纖維的繞針運動。
(2)運動條件。如圖4-4所示,切向的梳理力R與法向的合力U(假設U力方向指向針尖時為正值)的合力為T。T與針齒間的夾角β為梳理角,β可能小于90°,也可能大于90°,但恒小于180°。T可分解成為與針齒平行的力Ty及與針齒垂直的力Tx。Ty是使纖維沿針齒移動的力,Tx則是纖維束對針齒的正壓力,摩擦力F的大小與Tx有關,它們可用下式表示:
Tx=Tcos(β-90°),Ty=Tsin(β-90°)
纖維若要沿針齒運動,必須克服纖維與針齒間的摩擦力F,即
Ty=Tsin(β-90°)>F=μTcos(β-90°)
tan(β-90°)>μ=tanφ
β>φ+90°
式中:μ——纖維與針齒間的摩擦系數;
φ——摩擦角。
故當β>90°且β>φ+90°時,才會使纖維沿針齒向針尖移動;而當T的梳理角β<90°且β<90°-φ時,才會使纖維沿針齒向針根移動。
同樣,按上述方法可求得:
圖4-5 纖維在針齒上運動方式的空間區劃
當(90°-φ)≤β≤(φ+90°)時,纖維被阻留在針齒上,發生上述第③種情況即“自制現象”。
根據以上分析,可將纖維在針齒上可能的運動方式直觀地用圖4-5所示的圓錐空間表示。
①當梳理角β>φ+90°時,處于滑脫區,纖維沿針齒向針尖移動。
②當β<90°-φ時,處于沉降區,纖維沿針齒向針根移動。
③當(90°-φ)≤β≤(φ+90°)時,處于自制區,發生“自制現象”,纖維環繞針齒運動。
沿針運動是纖維在針面間轉移的基礎,繞針運動是梳理的基礎,而切向運動則是分梳和轉移的實現。
(二)相鄰兩針面間的基本作用
梳理機上有相互作用的機件基本上都是外層包有針布作回轉運動的工藝件。當兩針面的距離小到能對纖維起作用的情況下,纖維在兩針面間所受到的作用是遵循上面所述的纖維受力及纖維與針齒相對運動分析的規律的,其作用的種類,是由兩機件的回轉方向、針面相對速度和針齒傾斜方向所決定的。兩針面間的基本作用實質上有以下幾種。
1.分梳作用
分梳作用見動畫4-3,針面產生分梳作用的配置如圖4-6所示。由圖可見,產生分梳作用時,兩針面上的針尖相對,針齒傾斜方向相互平行,兩針面間距很小。圖4-6(a)中A針面與B針面運動方向相反,所以使處于兩針面間的纖維束受到張力,產生梳理力R。R可分為沿針齒作用力P和垂直于針的作用力Q。兩分力的大小可以近似表示為:
P=Rcosα
Q=Rsinα
式中:α——工作角,近似等于針齒傾斜角。
力P的方向指向針根,使纖維向針根運動,針齒握持纖維。兩針面以逆對針間運動時,A針面握持的纖維尾部被B針面梳理伸直;反之,B針面握持的纖維尾端被A針面梳理伸直。纖維束被A、B針面均握持時,若梳理力大于纖維束強力,則纖維束被一分為二,A、B針面各得一部分纖維,這種作用稱為分梳。圖4-6(b)、圖4-6(c)所示兩種情況與圖4-6(a)相同,同樣可發生分梳作用。因此,產生分梳作用的兩針面配置條件如下。
(1)兩針面相互平行配置。
(2)任一針面對另一針面的相對運動方向是逆對著針尖的。
(3)兩針面的隔距足夠小。
或根據力的分析,當兩針齒間纖維受到的沿針分力方向均指向針根時,發生分梳作用。
分梳作用的特點是不管兩個作用針面中的一個或兩個帶有纖維,分梳結果必然使兩個針面都帶有纖維,即原來沒有纖維的針面必將抓取部分纖維。因此,可利用分梳作用來實現部分纖維由一個針面向另一個針面的轉移。
圖4-6 分梳作用
2.剝取作用
剝取作用見動畫4-4。兩針面配置如圖4-7所示時,其間纖維受到力R作用,所產生的沿針分力P,在一個針面上是指向針根的,而在另一針面上則是指向針尖的。因此,纖維能脫離一個針面被另一個針面抓取。
圖4-7 剝取作用
圖4-7(a)中,A、B兩針面運動方向相反,A針面剝取B針面的纖維,這種剝取方式稱反向剝取。圖4-7(b)中,v2=0,v1>0,同樣發生A針面剝取B針面纖維。圖4-7(c)中,A、B兩針面運動方向相同,當v1>v2時,均發生A針面剝取B針面上的纖維,反之,則B針面剝取A針面的纖維。
因此,兩個針面產生剝取作用的配置條件如下。
(1)兩針面相互交叉配置。
(2)其中一個針面對另一個針面相對運動的方向是順著針尖方向的。
(3)兩針面的隔距足夠小。
3.提升作用
提升作用見動畫4-5。兩針面配置如圖4-8所示,針面對纖維的作用力為R,而力R在兩個針面上的沿針分力均指向針尖,這種分力可使纖維從針根隙間提起并處于針尖上。
圖4-8 提升作用
圖4-8(a)中A、B兩針面運動方向相同,只有當v2>v1時,方能發生提升作用。圖4-8(b)中,兩針面運動方向相反,則不論v1、v2多大,均會發生提升作用。可知,兩個針面產生提升作用的配置條件如下。
(1)兩針面方向平行配置。
(2)任何一個針面對另一個針面的相對運動方向是順著針尖方向的。
(3)兩針面的隔距足夠小。
(三)針布
梳理機上對纖維作用的機件基本上為圓筒(弧)形,其外表均包覆有鋼針或鋸齒。通過這些針齒的作用,使纖維得到伸直、混和均勻。針布的型號、規格基本是標準化、系列化的,故可根據加工原料和工藝件的作用不同,針對性地進行配套選擇。針布主要分為彈性針布和金屬針布兩大類。
1.彈性針布
彈性針布由鋼針與底布組成,一般呈條狀,其結構如圖4-9(b)所示。
(1)底布。底布由硫化橡膠、棉、毛、麻織物等多層織物用混練膠合而成。
(2)鋼針。鋼針材料一般為中炭鋼絲,針尖經壓磨和側磨后,再進行淬火處理,硬度可達HRC58~62。橫截面有圓形、三角形、扁圓形、矩形等多種。鋼針被彎成“U”形,按一定角度和分布規律植于底布上。鋼針分彎腳、直腳兩種。
彈性針布的主要參數如圖4-9(a)所示,其中γ為植針角,H為總針高,B為鋼針下部高度,A為鋼針上部高度,S為側磨長度。
圖4-9 彈性針布
2.金屬針布
金屬針布為全金屬梳理專件,一般由中炭鋼絲沖擊軋制淬火制成,其外形與鋸條相似,具有寬大的基部,能承受較大的力,使用中不變形。齒形根據不同用途而異。如圖4-10所示,α為齒面工作角,β為齒背角,γ為齒頂角,T為齒距,a為齒頂長,H為齒總高,h為齒深,c為齒壁寬,b為齒頂厚,d為齒根深,w為基部厚度。
圖4-10 金屬針布
二、梳理機的針面負荷及分配
(一)針面負荷的意義及種類
針面負荷是指梳理機各輥筒單位面積針面上纖維層的平均重量,其單位為g/m2。各輥筒負荷的大小,實質上反映了纖維層的厚度變化,它不僅與喂入量有關,也與梳理機各項工藝參數及針布規格等有關。合理控制各輥筒的負荷,不僅有利于高產、優質、低消耗,而且能延長針布的壽命。當負荷過小時,不利于纖維的均勻混和;而當負荷過大時,則易梳理不充分,并可能造成對纖維和針布等的損傷。
梳理機的負荷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參與梳理作用的,如喂入負荷αf、返回負荷αb、出機負荷α0,蓋板梳理機上還有蓋板負荷,羅拉梳理機上還有交工作輥負荷β和剝取負荷β1等。另一類為不參與梳理作用的,如在使用彈性針布的梳理機上,由于針布的梳針高且有彎膝,纖維一經沉入針隙不易上浮,形成的抄針層負荷為αs。
(二)各種負荷的形成及作用
1.蓋板梳理機錫林負荷
在蓋板梳理機上,錫林上的纖維負荷主要是:喂入負荷αf、蓋板負荷αg、蓋板花負荷αg1、錫林負荷αc、返回負荷αb、出機負荷α0和抄針層負荷αs,由于現代梳棉機的錫林上均采用金屬針布,故其抄針層負荷很小,可以忽略不計。
(1)喂入負荷。是指由喂入羅拉喂入的原料,經刺輥后到達錫林,在錫林上形成的單位面積纖維量,以αf表示,單位為g/m2,一般為0.25~0.4g/m2。
(2)蓋板負荷。喂入錫林的喂入負荷與錫林上的返回負荷一起,進入錫林與蓋板的梳理工作區,錫林上的纖維被蓋板針齒分梳后一部分轉移到蓋板上,形成蓋板負荷,蓋板負荷αg為錫林單位面積針面轉移給蓋板的纖維量。蓋板負荷也可以用每塊蓋板上的纖維總量表示,一般為1~1.6g。蓋板花負荷是指蓋板走出梳理工作區時,所帶出的(相當于錫林每平方米上的)纖維量,以α′g表示,可以忽略。
(3)錫林負荷。錫林走出蓋板工作區帶至道夫表面的單位面積的纖維量稱為錫林負荷,以αc表示,一般為1.5~3.5g/m2。
(4)出機負荷。出機負荷α0即指錫林單位面積針面上轉移給道夫的纖維量,在不考慮梳理中的纖維損耗(如蓋板花、落雜等)時,出機負荷等于喂入負荷。
(5)返回負荷。返回負荷αb是指錫林針面上的纖維經過道夫而轉移給道夫一部分纖維后,仍留在錫林上的單位面積的纖維量,一般為1~3.2g/m2。
蓋板梳理機上,錫林上各部分的纖維負荷分布如圖4-11所示。
圖4-11 蓋板梳理機上的錫林針面負荷分布
①Ⅰ區:錫林上的負荷由返回負荷αb組成。
②Ⅱ區:由于喂入負荷的加入,錫林上的負荷為αb+αf。
③Ⅲ區:由于錫林上的部分纖維被蓋板轉移(抓取),錫林上的負荷為αb+αf-αg。
④Ⅳ區:錫林負荷為αc=αb+αf;考慮蓋板花負荷時,αc=αb+αf-α′g。
2.羅拉梳理機錫林負荷及分布
(1)錫林針面負荷。
羅拉梳理機,特別是包有彈性針布的羅拉梳理機,大錫林上各種負荷的形成比較復雜。首先考察運轉正常,即羅拉梳理機單位時間內喂入量與輸出量相等時大錫林上各種負荷的生成情況。
設原料經運輸輥T喂入大錫林C(圖4-12)后,依次通過各工作輥W1、W2、W3和W4的工作區時,一部分纖維將分別被各工作輥抓取,形成交工作輥負荷β。同時各剝取輥S1、S2、S3、S4又將工作輥上的纖維剝下后交還錫林,未被最后一只工作輥抓取的錫林表面剩余纖維,經過風輪F和清潔輥f1、f2,由錫林帶向道夫D處,又分配給道夫一部分,而仍留在錫林上的部分纖維形成返回負荷αb。這就是錫林與工作輥、道夫間的分配現象。當大錫林帶著返回負荷αb再次通過由它與運輸輥T組成的工作區時,與新喂入的原料疊合,再進入新一輪的循環。
圖4-12 羅拉梳理機上大錫林的負荷分布
①喂入負荷:原料由喂入羅拉進入梳理機后,經若干輥筒達到大錫林上,分布在錫林上每平方米的纖維量稱為大錫林的喂入負荷,以αf表示,單位為g/m2。
②交工作輥負荷與剝取負荷:在正常運轉時,錫林每平方米針面交給工作輥的纖維量叫做交工作輥負荷,以β表示,單位為g/m2。工作輥上的纖維轉移給剝取輥后又交回大錫林每平方米的纖維量稱為剝取負荷,其值也等于β。
③返回負荷與出機負荷:返回負荷是大錫林所特有的,形成的原因是錫林與道夫間針面的作用實質上為分梳作用。纖維分配給道夫一部分后,錫林針面上仍留有纖維。這部分纖維分布在大錫林上,其每平方米針面上的纖維量叫做返回負荷,以αb表示,單位為g/m2。而錫林每平方米針面分配給道夫的纖維量則叫作出機負荷,以α0表示,其在數值上與喂入負荷αf相同。
返回負荷αb和出機負荷α0的組成相同,都是由若干次喂入負荷的部分纖維組成的,這是喂入原料在梳理機內的運動方式決定的。由此可見,返回負荷對纖維的混和與出機負荷的均勻有很大影響。
④抄針層負荷:在采用彈性針布的錫林上,由于鋼針的傾斜度小于“自制”的下限,在梳理力的作用下,纖維向針根移動,加上針隙深而大,纖維易進入深處,失去了參與梳理的能力,經較長時間的積累,便形成了抄針層負荷αs。因為抄針層占據了一定的針隙,妨礙鋼針對纖維的握持和分梳作用,影響輸出纖維網的質量,故在運轉一定時間后要進行停車抄針,清除抄針層。
(2)錫林針面上負荷分布。
根據以上分析可知,大錫林各部分的負荷組成是不同的。如圖4-12所示,將整個錫林分為Ⅰ、Ⅱ、Ⅲ三種類型的若干區域。
①Ⅰ區:在道夫和運輸輥T之間,錫林負荷為αb+αs。
②Ⅱ區:在運輸輥T與剝取輥S1之間,錫林負荷為αb+αs+αf。
③Ⅲ區:Ⅲ區分Ⅲ1和Ⅲ2區,Ⅲ1區在剝取輥S1和工作輥W1之間,因大錫林從剝取輥S1上得到β(又稱交工作輥負荷,由S1從工作輥W1上剝取下),所以此處錫林負荷為αb+αs+αf+β;Ⅲ2區在工作輥W1和下一剝取輥S2之間,因大錫林分配給工作輥W1部分纖維,則此處錫林負荷減少了交工作輥負荷β,為αb+αs+αf。
依此類推,其余各剝取輥與工作輥間的Ⅲ1區域,錫林上的纖維負荷均為αb+αs+αf+β;各工作輥到剝取輥的Ⅲ2區域,錫林上的負荷均為αb+αs+αf。大錫林上的負荷變化情況有以上三種情況。在工作輥與大錫林之間,三種負荷參與梳理,而在道夫與大錫林之間兩種負荷參與梳理,這也表明了梳理機上梳理和混和是非常充分的。
(三)分配系數及影響因素
當兩針面的配置為分梳作用時,纖維在梳理作用區內,被相互作用的兩針面分成兩部分的現象稱為分配。相關負荷的比例關系一般用分配系數表示,且分配系數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工作輥分配系數,表示纖維在工作輥與錫林之間的分配關系;另一種是道夫轉移率(即道夫分配系數),表示纖維在道夫與錫林之間的分配關系。
1.工作輥分配系數
在羅拉梳理機上,錫林與工作輥對纖維進行分梳后,錫林每平方米針面交給工作輥針面的纖維量與錫林每平方米針面參與分梳作用的纖維量的比值叫作工作輥分配系數。
(1)預梳錫林工作輥分配系數。
在預梳錫林上沒有返回負荷αb,參與梳理作用的只有喂入負荷αf與剝取負荷β兩種。故預梳理錫林的工作輥分配系數為K1。
(2)大錫林工作輥分配系數。
在大錫林上,參與梳理作用的負荷,除了αf、β外還有喂入負荷αb,所以大錫林工作輥分配系數K2用下式表示:
事實上,返回負荷αb比喂入負荷αf大得多,且多由單纖維組成易沉于針根,參與梳理和轉移的量較小,而喂入負荷的纖維多呈塊、束狀浮在針尖,易被工作輥針齒抓取,較多地參與梳理分配。為了能較好地反映纖維負荷分配量的波動,工作輥分配系數K2則應以下式表示:
這樣在實際應用中預梳錫林和大錫林工作輥分配系數可用同一公式計算。羅拉梳理機上,工作輥的分配系數一般為20%~40%。
(3)影響工作輥分配系數的因素。
分配系數的選擇,通常取決于針面的種類、規格及機臺的產量和各機件的速比、隔距等條件。
一般情況下,提高分配系數意味著錫林每平方米針面交給工作輥的纖維增多,有利于加強錫林針齒梳理纖維的作用,以及纖維間的混合作用,提高纖維網質量。
工作輥分配系數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
①隨著梳理作用的逐漸完善(纖維松散),錫林上各工作輥的分配系數是逐只下降的。
②當錫林負荷較低時,增加喂入負荷,工作輥的分配系數值會增大,但其增量遠小于喂入負荷的增量。
③適當增加工作輥表面速度,會提高分配系數。
④適當減少工作輥梳針工作角有利于提高分配系數。
2.道夫轉移率及其影響因素
(1)道夫轉移率。
錫林向道夫轉移的纖維占參與作用的纖維的百分率叫作道夫轉移率。無論蓋板梳理機或是羅拉梳理機。在錫林與道夫間只有相當于喂入負荷αf及返回負荷αb的纖維量各以不同程度參與梳理,在正常運轉時,出機負荷α0與喂入負荷αf基本相等(忽略纖維損耗)。若道夫轉移率以γ表示,則:
但在蓋板梳理機上,道夫轉移率習慣上是以錫林轉一轉交給道夫的纖維量占錫林帶向道夫的纖維量的百分率表示,通常用下列兩種方式來表示。
式中:q——錫林轉一轉交給道夫的纖維量,g;
Q0——錫林蓋板自由纖維量(指當機器停止喂給后,從錫林蓋板針面中釋放并經道夫輸出的纖維量),g;
Qc——錫林離開蓋板區與道夫作用前的針面負荷(αc)折算成錫林一周針面的纖維量,g。
Q0測定較簡單方便,故γ1主要用于金屬針布蓋板梳理機;而彈性針布因隨時間延長,針面負荷增加,自由纖維量減少,使用γ1有一定缺陷,通常采用γ2。
(2)影響道夫轉移率的因素。
采取下列措施,都有利于纖維向道夫的轉移,適當提高道夫轉移率。
①減少道夫針齒的工作角。
②減少道夫與錫林的隔距。
③減少錫林與道夫的速比(道夫速度高,相當于產量提高;錫林速度適當降低,轉移率提高)。
④減小錫林直徑(同樣線速度下,直徑小,則轉速高,離心力就大,轉移率提高)。
道夫轉移率高,表明纖維在梳理機中停留時間短,一方面可以減少由于過度梳理而產生的棉結和纖維損傷問題;另一方面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纖維梳理的充分程度,以及纖維間的相互混和、均勻。傳統梳棉機的轉移率一般為8%~15%,而目前高產梳棉機轉移率可高達20%~30%。
三、梳理機的混和、均勻作用
(一)混和、均勻作用的意義
梳理機的混和作用表現為輸出產品同喂入原料相比,在其成分和色澤上更為均勻一致;而均勻作用則表現為輸出產品的片段重量比喂入時更加均勻一致。這兩種作用是同一現象的兩個方面,它是通過針面對纖維的儲存、釋放、凝聚、減薄等方式達到的。這實質上是各梳理輥筒上負荷變化的結果。
1.混和作用
如前所述,纖維在梳理機的錫林與蓋板(或工作輥)間的反復梳理和轉移,促使在這些機件上的纖維不斷變換,從而產生纖維層間乃至單纖維間的細致混和。同時,由于道夫從錫林上轉移纖維的隨機性,造成纖維在梳理機內停留時間的差異,使同一時間喂入的纖維,分布在不同時間輸出的纖維網內,而不同時間喂入的纖維,卻凝聚在同時輸出的纖維網內,使纖維之間得到混和。
圖4-13 纖維在工作輥上分布
在羅拉梳理機上,當錫林上一部分纖維轉移到工作輥上時,由于工作輥的表面線速度比錫林的慢,之前分布在錫林較大面積上的纖維,凝聚、轉移到工作輥針面上,從而起到混和纖維的作用。而當工作輥上纖維層通過剝取輥的作用返回錫林時,又和錫林帶到此處的纖維發生混和,如圖4-13所示,當錫林帶著纖維進入工作輥的作用區時,錫林上的一部分纖維A被工作輥W1帶走,余下的纖維B繼續前行并通過工作輥W2,其中一部分纖維C再被工作輥W2帶走。當W1上的纖維A經過剝取輥S1返回錫林時,與錫林新帶向工作區的纖維實現了混和。影響這種混和作用的因素是工作輥抓取纖維的能力,抓取得越多,則混和作用越好。
2.均勻作用
若將正常運轉的梳理機突然停喂,可以發現輸出的纖維網并不立即中斷,而是逐漸變細。一般使用金屬針布梳理時,這種現象可持續幾秒鐘,而彈性針布則更長些。將變細的條子切斷稱重,便可得到如圖4-14所示的曲線2—7—8。如果在條子變細的過程中恢復喂給,條子也不會立即恢復到正常重量,而是逐漸變重,如圖4-14的曲線7—6。可見在機臺停止喂給和恢復喂給過程中,條子并不按圖4-14中曲線1―2―3—4—5—6那樣變化,而是按曲線1—2—7—6變化。這表明在停止喂給時,針齒放出纖維,放出量為閉合曲線2—3—4—7所圍的面積。在恢復喂給后,針齒吸收纖維,吸收量為閉合曲線5—7—6所圍的面積。這種針齒吸放纖維,緩和喂入量波動對輸出量不勻影響的作用,稱為梳理機的均勻作用。
圖4-14 均勻作用試驗
從前面分析可知,當喂入量波動較小,而片段較短時,梳理機有著良好的均勻作用,同時當纖維由錫林向工作輥或道夫轉移時,由于錫林表面線速度通常是道夫表面線速度的20~30倍,因而產生20~30倍的并合機會,又使纖維得到進一步的混和、均勻,使輸出條的短片段不勻較小。但當喂入纖維量的不勻片段較長,足以引起錫林負荷等發生較大變化時,出條的重量還是會發生波動,梳理機的均勻作用只是使其波動得到緩和。
以上所述及的梳理機的混和、均勻作用,只能在機器的縱向(原料在機內前進的方向)實現,不能在橫向實施。若要實現原料的橫向混和,必須安裝專門的機構(如粗紡梳毛機上的過橋機等)才能達到。
(二)影響混和均勻作用的因素
蓋板梳理機的混和、均勻作用的完善程度與錫林與蓋板之間的分梳、轉移作用及自由纖維量或道夫轉移率有關;羅拉梳理機混和、均勻作用則取決于工作輥的分配系數、道夫分配系數。
工作輥分配系數較大,表明有較多的纖維進行反復混和。這有利于加大纖維在機內的儲存量,完善混和、均勻作用。道夫分配系數(即道夫轉移率)則正好相反,分配系數(轉移率)小時,錫林上的返回負荷大,有利于加大纖維在機內的儲存量,也有利于改善混和均勻作用。若適當減小工作輥與錫林間的隔距或減小工作輥速比(即錫林表面線速度與工作輥表面線速度之比),則能加大工作輥的分配系數,改善混和均勻作用;若加大道夫與錫林間的隔距,可使錫林的返回負荷增加,以增強混和、均勻作用,但這又與加強分梳有矛盾。因此,在實際生產中必須根據產品要求適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