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概述
一、梳理目的與任務
梳理是現代紡紗生產中的核心工序之一,是目前技術條件下松解纖維集合體的主要工藝手段。纖維原料在加工成紗的流程中,雖經過開松可使纖維間橫向聯系獲得一定程度減弱,但須通過梳理才能將纖維間的橫向聯系基本解除,并逐步建立纖維首尾相接的縱向聯系。梳理是通過大量梳針和纖維集合體間的相互作用完成的,梳理效果的好壞對成紗質量至關重要。為此,梳理工序必須完成下列任務。
(1)細微松解。使經初步開松的纖維束(塊)分解成單纖維,它是經反復多次梳理逐步完成的。
(2)除雜。通過梳針的反復作用及在離心力和氣流參與下,進一步清除前道工序加工后仍殘留的雜質、疵點和部分短絨。
(3)均勻混和。將不同性狀和比例的纖維,在單纖維狀態下進行混和,并依靠針面吞吐纖維的作用,制成均勻的纖維網。
(4)成條。制成適合于后道工序加工的符合一定規格和質量要求的條子及便于喂入、運輸、儲存的卷裝。
纖維集合體被分離成單纖維的程度,直接影響下游工序牽伸過程中纖維的運動,從而與成紗的強力和條干等指標關系密切。在粗梳紡紗系統中,梳理工序以后,清除雜質和疵點的作用不明顯,因而其對成紗質量影響很大。在精梳紡紗系統中,為了提高成紗質量和特數,雖然在梳理以后還有精梳工序,但梳理的質量仍會影響到精梳的產、質量和制成率。所以,梳理是整個紡紗生產中重要工序之一。
二、梳理機的類型及其工藝過程
按梳理作用的側重點和要達到的工藝要求不同,梳理機的類型也不同。梳理機和精梳機都是以梳理為主的設備。前者主要是按本章所述及的梳理原理進行工作的,其梳理是在非強制握持和自由狀態下進行的,能將纖維束(群)松解成單纖維,但梳理后纖維群仍存在大量彎鉤,纖維伸直程度不夠。而后者則主要是按第六章中述及的精梳原理進行工作的,其梳理是在強制握持狀態下的梳理,能有效除去纖維中的彎鉤和細小雜質,進一步順直纖維,同時還能去除不適合后道加工要求的短纖維,以獲得纖維長度更為均勻的生條。
梳理機按加工原料的不同主要有兩種形式,即蓋板梳理機和羅拉梳理機。它們的工藝簡圖分別如圖4-1(b)和圖4-2所示。蓋板梳理機一般用于加工短纖維,如棉纖維、棉型化學纖維及其混紡纖維。羅拉梳理機一般用于加工長纖維,如毛纖維、麻纖維、絹纖維、毛型化學纖維及其混紡纖維。
圖4-1 蓋板梳理機及其工藝簡圖
梳理機除以上兩種形式外,還有由它們改裝和組合成的,用來實現細絨毛、粗腔毛分揀的機臺,如分梳機等。
蓋板和羅拉梳理機的工藝過程類似(分別見動畫4-1和動畫4-2),如梳棉機上,棉層被喂入羅拉和給棉板積極握持喂入刺輥,經其表面的針齒對棉層進行強烈松解、除雜后,轉移給同樣包覆著針齒的錫林,纖維再隨錫林進入錫林蓋板工作區(即主梳理區),并受到蓋板和錫林兩個針面反復、細致的梳理和混和,再隨錫林經過錫林道夫梳理區,錫林上的一部分纖維在梳理的同時轉移到道夫上,由剝取羅拉將道夫上的纖維剝下形成棉網,經喇叭口集合成條后,由大壓輥壓緊,再由圈條器有規則地圈放在條筒中。
通常生產時,棉卷1靠其與棉卷羅拉2間的摩擦逐層緩慢退解為棉層并沿給棉板3進入給棉羅拉4與給棉板的鉗口之間(當采用清梳聯時,由清棉機輸出的棉流經管道喂入棉箱,最后形成棉層進入給棉羅拉與給棉板鉗口之間),在兩者握持下,棉層隨給棉羅拉的回轉而喂入刺輥5,接受其開松分梳,使棉層成為單纖維或小棉束。大部分雜質在此從纖維中被分離出來,沿刺輥回轉方向落入后車肚。刺輥下方的除塵刀6、分梳板7和三角小漏底8,用以除雜、分梳和托持纖維,被刺輥抓取的纖維經分梳板和小漏底后,與錫林9相遇,錫林將刺輥表面的纖維剝取下來,進入錫林蓋板工作區。在蓋板10與錫林針齒共同作用下,進一步將經刺輥分梳后存留的小棉束梳理成單纖維,并充分混和及清除細小的黏附雜質與棉結短絨。蓋板針面上充塞的纖維、短絨和雜質走出工作區時,被斬刀11剝下成斬刀花。剝掉纖維后的蓋板,經毛刷刷清后,重新進入工作區。錫林針齒攜帶的纖維出蓋板工作區后,與道夫12相遇,一部分凝聚到道夫表面。另一部分留在錫林表面的纖維經大漏底13回轉到刺輥處,與新喂入的纖維混和后,再進入錫林蓋板工作區受梳理。道夫表面凝聚的一層棉網轉到前方被(四羅拉)剝棉裝置14剝下后,棉網經喇叭口15收攏成條,即為梳棉條或稱生條。生條經大壓輥16壓緊后輸出,由圈條器中的小壓輥17和圈條斜管18以一定規律圈放在條筒19中。
羅拉梳理機的工藝過程如圖4-2所示,經混和后的原料由自動喂毛機定時定量喂入,先經胸錫林C1、C2進行預梳,再經除草輥M初步開松、去草后,進入大錫林C,并受其上多只工作輥W、剝毛輥S與大錫林C共同的反復分梳作用,成為混和均勻的單纖維狀態后,由道夫D、斬刀d輸出,形成毛條有規則地被圈放到條筒E內。
圖4-2 羅拉梳理機工藝簡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