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開松與除雜的原理

開松作用就是利用表面帶有角釘、鋸齒、梳針或刀片的運動機件對纖維塊進行撕扯、打擊、分割,將大的纖維塊逐步松解成小的纖維塊、纖維束的作用。

開松過程中要注意可紡纖維的損傷問題,因為開松過程中的機械作用不可避免地會造成纖維的斷裂,需要在開松過程中合理配置工藝,在實現原料充分開松的基礎上,盡可能減少纖維損傷。

一、開松作用的原理

根據原料喂給方式的不同,開松可分為自由開松和握持開松兩種形式;按機械作用方式的不同可分為撕扯、打擊和分割開松三種形式。

(一)自由開松

原料在無握持狀態下受到開松機件的作用稱自由開松,按對原料的作用方式分為自由撕扯和自由打擊。

1.自由撕扯

自由撕扯包括由一個運動著的角釘機件或兩個相對運動著的角釘機件對處于自由狀態下的纖維塊進行撕扯作用。撕扯的先決條件是角釘具有抓取纖維的能力。

(1)一個角釘機件對原料的撕扯作用。如圖3-1(b)所示為自動混棉機的角釘簾在抓取和撕扯棉塊時的受力情況,圖3-1(b)中P為棉堆壓向角釘的垂直壓力,與植釘平面平行;A為角釘簾向上運動時周圍棉塊的阻力,也與植釘平面平行;T為水平簾輸送的原料對角釘簾的水平推力,與植釘平面垂直。設三力的合力為W,它可分解為沿著角釘工作面方向的分力S和垂直角釘工作面的分力N,分力S指向釘內,稱為抓取力,分力N與角釘及棉塊的摩擦作用形成抓取阻力。若角釘工作面與植釘面間的夾角為角釘工作角α,則有:

S=Pcosα+Acosα+Tsinα

N=Psinα+Asinα-Tcosα

由以上兩式知:α減小,則抓取力S增加,N減小,有利于角釘刺入棉堆抓取纖維塊。

圖3-1 角釘簾的結構及一個角釘抓取和撕扯棉塊時的受力情況

(2)兩個角釘機件對原料產生的撕扯作用(見動畫3-1)。如圖3-2所示為自動混棉機的角釘簾和均棉羅拉之間的作用情況。由于兩個機件間隔距較小,所以它們之間能形成對棉塊的撕扯作用。圖3-2中a、b兩點分別代表角釘簾與均棉羅拉對棉塊的作用點。將角釘對棉塊的撕扯力F分解,則可得沿角釘方向的分力S(抓取力)與垂直角釘方向的分力N(正壓力),其大小為:

S=Fcosα

N=Fsinα

式中:α──角釘與簾子平面間夾角,即角釘的工作角。

圖3-2 兩個角釘的扯松作用

S為使棉塊沉入角釘根部的分力,N為棉塊壓向角釘產生的正壓力,P是由N引起的摩擦阻力,阻止棉塊向角釘根部移動,其值為:

P=μN=μFsinα

式中:μ──棉塊與角釘間的摩擦系數。

要使角釘具有抓取能力,則必須使S>P,即:

由式(3-1)可見,減小角釘工作角α,可使角釘抓取棉塊的作用增強,但α過小,棉塊被抓入釘內過深,則影響纖維脫離角釘簾。棉紡中,α一般采用30°~50°。由于纖維長度和狀態的差異,不同紡紗系統中角釘簾子的α角不同,如毛紡系統的自動喂毛機角釘簾子中α為45°~60°。

2.自由打擊

原料在無握持狀態下受到高速打擊機件(如帶有刀片、角釘等的回轉機件)的打擊作用而實現纖維塊松解的過程,稱為自由打擊。如軸流開棉機打手的作用及三錫林開毛機錫林之間的作用(見動畫3-2)。通常情況是纖維塊在氣流中運動,由于打擊機件的運動速度遠遠大于纖維塊的運動速度,因而產生自由打擊(撞擊)作用,引起振蕩,使纖維塊松解。

圖3-3 纖維塊受自由打擊時的受力情況

如圖3-3所示為纖維塊受到自由打擊時的受力情況。設纖維塊是由彼此相互聯系著的兩部分組成,質量中心分別在A、B處。P為機件對纖維塊的打擊力,其方向沿著打擊機件運動軌跡的切線方向,可分解為P1與P2,P1在A和B的連線上,對纖維塊起到開松的作用。當P1大于纖維塊A、B間的聯系力時,纖維塊被分解成兩部分;當P1小于纖維塊聯系力時,纖維塊沿打手速度方向運動或在P2力作用下繞B點旋轉,避開打手的作用,因而可減少纖維損傷。

自由開松的作用較緩和,纖維損傷少,雜質破碎也少,適用于開松的初始階段。

(二)握持開松

原料在被握持狀態下,受到開松機件的作用稱握持開松。開棉機、清棉機的打手與給棉羅拉之間,開毛錫林與喂毛羅拉之間以及絹紡開綿機的喂綿刺輥與持綿刀之間等,均為握持狀態下的開松作用。按對原料的作用方式,握持開松可分為握持打擊和握持分割。

1.握持打擊

采用高速回轉的刀片打手對握持狀態下的原料進行打擊,使原料獲得沖量而被開松,稱為握持打擊(見動畫3-3)。

如圖3-4所示為棉紡清棉成卷機上給棉羅拉與打手之間的開松狀態。給棉羅拉慢速將棉層喂入機內,高速回轉的打手(綜合式打手見動畫3-4)打擊給棉羅拉鉗口外露的棉層,打擊力P沿打手運動軌跡的切線方向。棉層受到打手的打擊,使外露纖維須叢獲得打擊強度而被松解為較小的纖維束,一些雜質被分離出來。打擊強度通常用打擊次數來衡量。

圖3-4 握持狀態下打手打擊力分析

打擊次數是指單位重量纖維層上接受刀片的打擊次數。打擊次數多,則開松作用好。其計算式為:

式中:S──打擊次數,次/g;

K──打手刀片數;

n──打手轉速,r/min;

vn──纖維層每分鐘喂入長度,cm/min;

W──喂入纖維層每厘米重量,g/cm。

由上可以看出,打擊次數與打手轉速、刀片數成正比,與纖維層每分鐘喂入長度成反比。每次喂入的定量輕、長度短,則扯下的纖維束小,也有利于開松,但產量會降低。

握持打擊對原料作用劇烈,開松與除雜作用比自由開松強,但纖維損傷與雜質破碎比自由開松嚴重。握持打擊時,刀片不能深入纖維層內部,打擊后纖維塊重量差異較大,故握持打擊后還需進行細致的開松。

圖3-5 鋸齒刺入纖維層時的受力情況

2.握持分割

握持分割是靠鋸齒或梳針刺入被握持的纖維層內,對纖維層進行分割,使纖維束獲得較細致的開松。分割機件常采用表面包有金屬針布或植有梳針的打手或滾筒。

(1)鋸齒刺入纖維層的條件。鋸齒能否順利刺入纖維層,是決定開松效果的首要條件。如圖3-5所示為鋸齒刺入纖維層時受力情況,當鋸齒刺入纖維層時,纖維層對鋸齒有沿滾筒圓周切向的反作用力P,可分解為垂直于鋸齒工作面的分力N和平行于鋸齒工作面的分力Q。分力Q有使纖維沿鋸齒工作面向針根運動的趨勢,當纖維沿鋸齒工作面運動時,分力N便會產生阻止纖維運動的摩擦阻力T,方向與Q相反。若Q≥T時,纖維沿鋸齒工作面向齒根運動,鋸齒能刺入纖維層進行分割。鋸齒刺入纖維層時的具體分析如下。

N=Pcosβ

Q=Psinβ

T=μN

式中:β──鋸齒工作角的余角,即鋸齒工作面與鋸齒頂點至鋸齒滾筒軸心連線間夾角,α+β=90°;

μ──鋸齒與纖維間的摩擦系數。

要使鋸齒順利刺入纖維層進行撕扯,必須滿足Q≥T。即:

Psinβ≥μPcosβ

tanβ≥μ

tanβ≥tanφ

β≥φ

式中:φ──纖維與鋸齒摩擦角。

可見,減小工作角α(即增大β),對鋸齒刺入纖維層進行開松有利;但α過小,對鋸齒排雜和纖維轉移不利,易造成返花(即纖維隨著打手的回轉又回到喂入處)。

(2)鋸齒握持纖維的條件。鋸齒不僅對纖維層進行分割,而且還要求鋸齒能攜帶纖維向前輸送,避免纖維束脫離鋸齒而成為落纖。要實現鋸齒攜帶纖維前進,鋸齒必須滿足握持纖維的條件。

圖3-6 鋸齒握持纖維的受力情況

鋸齒握持的纖維束所受的力有沿鋸齒滾筒半徑方向的離心力F、垂直于鋸齒滾筒半徑方向的空氣阻力R、鋸齒對纖維的作用力N(方向與鋸齒工作面垂直)和阻止纖維被拋出的摩擦力T(圖3-6)。

由力的平衡可知:

Fsinβ+Rcosβ=N

Rsinβ+T=Fcosβ

且T=μN

故鋸齒能握持住纖維束的條件為:

Rsinβ+T≥Fcosβ

Rsinβ+μFsinβ+μRcosβ≥Fcosβ

又由于μ=tanφ

因此,當鋸齒工作角α≤90°-arctan+φ時,有利于針齒握持住纖維束。

(三)影響開松作用的因素

影響開松作用的主要因素有開松機件的形式,開松機件的速度,工作機件之間的隔距,開松機件的角釘、刀片、梳針、鋸齒等的配置。

1.開松機件的形式開松機件的形式有角釘滾筒式、刀片式、三翼梳針式、綜合式(見動畫3-4)、梳針滾筒式和鋸齒滾筒式等,部分打擊機件的作用面形態如圖3-7所示。

圖3-7 不同形式打擊機件的作用面形態

不同形式的打擊機件,對纖維塊(層)的作用類型不同。梳針、鋸齒可以刺入纖維層內部,通過分割、梳理實現開松,松解作用細致、柔和,但打擊作用力不足;角釘、刀片能對纖維塊(層)施加較大的沖擊與分割,作用較劇烈。

開松機件形式一般根據所加工原料的性質、緊密程度、含雜情況以及開松流程中開松機所處的位置等而定。

2.開松機件的速度

開松機件的速度增加,喂入原料單位長度上受到開松作用(撕扯、打擊等)的次數增加,開松作用力也相應增大,因而開松作用增強,同時除雜作用也加強,但纖維易受到損傷,雜質也可能被打碎。因此,纖維塊較大,開松阻力較大時,開松機件速度不宜過高。

3.工作機件之間的隔距

喂給羅拉與開松機件之間隔距越小,角釘、鋸齒、刀片等深入纖維層的作用越強烈,因而開松作用越強烈,但這樣易損傷纖維。因此,當纖維層較厚、纖維間緊密和纖維較長時,喂給機件與開松機件間隔距不宜過小。且隨纖維塊逐漸松解和蓬松,開松機件與塵棒之間的隔距由入口到出口應逐漸加大。

4.開松機件的角釘、梳針、刀片、鋸齒等的配置

角釘、梳針、刀片、鋸齒等的植列方式對開松也有影響,合理的植列方式應能保證喂入纖維層在寬度方向上各處均勻地得到開松作用,并且角釘、梳針、刀片、鋸齒等在滾筒表面應均勻分布。植列密度加大,開松作用加強。植列密度應根據逐步開松的原則來選擇,纖維塊大時植列密度小,且隨著開松的進行,密度逐漸加大,但密度過大,易于損傷纖維。

(四)開松效果的評定

目前對原料的開松程度還沒有較理想的統一評定方法,一般可采用下列方法。

1.重量法

從開松原料中揀出纖維塊進行稱重,并求出纖維塊的平均重量,再計算最大和最小纖維塊所占重量的比例,最后進行比較分析。

2.比體積法

在一定容積的容器內放入一定高度的開松原料,加上一定重量的壓板,經一定時間壓縮后測定其壓縮高度,并測量試樣重量,計算單位重量的體積(cm3/g),即比容。開松度定義為比容乘以試樣纖維的相對密度。開松度越大,纖維開松越好。

3.速度法

測定纖維塊在靜止空氣中自由下降的終末速度。纖維塊在靜止空氣中初速為零,然后垂直下落,纖維塊逐漸加速,經過一段時間或一定距離后速度不再增加,以等速下降,此速度稱為終末速度。終末速度決定于纖維塊的重量和形狀、開松程度等因素。

4.氣流法

將一定重量的開松原料放在氣流儀內,在同樣氣流量下觀察其壓力,壓力值高,開松度好;或在同樣氣壓下觀察透氣量,透氣量小,開松度好,這是由于開松好的原料對氣流阻力大的原因。

二、除雜原理與方法

原料內的雜質和疵點因纖維的種類而異,經過初加工后的纖維內仍然含有不適宜紡紗加工和影響紗線質量的雜質及疵點,需要在紡紗加工過程中盡可能去除。在開松過程中,原料除雜方法主要為物理法,即依靠機械部件、氣流的作用,或者兩者相結合的作用除去原料中的雜質。

除雜作用是利用纖維與雜質的性質差異,且是在開松作用的基礎上進行的。隨著原料的不斷松解,原來包裹在纖維塊、束中的雜質逐漸暴露出來,并且隨著松解作用的持續,纖維與雜質之間的聯系力也不斷減小,為雜質的去除提供了必要條件。因此,除雜作用是伴隨著松解作用的實現而實現的,即松解作用是除雜作用的基礎。

除雜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有纖維隨雜質一起排除,因此,除雜過程中還要注意可紡纖維的損失問題,即在排除雜質時,盡可能減少可紡纖維的損失。這需要通過合理配置各機臺的除雜工藝來實現。

(一)機械除雜

1.打手機械除雜

機械除雜是伴隨著打手機械的開松作用同時進行的。雜質一般是黏附或包裹于纖維之中,纖維塊的開松使纖維與雜質之間的聯系減弱。在打手打擊力的作用下,雜質獲得的沖量比纖維大,使雜質脫離纖維而逐漸分離出來,并通過打手周圍的塵棒間隙或漏底的網眼落下,如圖3-8(a)所示。被松解的纖維塊在打手攜帶過程中受離心慣性力的作用而被拋向塵棒受到撞擊,從而得到進一步的松解與除雜,因此,打手和塵棒是開松除雜的主要機件。其影響因素主要如下。

(1)塵棒的形狀和配置對除雜的影響。塵棒的形狀和配置對除雜效果有著顯著的影響。塵棒截面形狀有三角形和圓形兩種,前者大多用于棉紡,后者大多用于毛紡。三角形塵棒如圖3-8(b)所示,圖中平面abef為塵棒頂面,起托持棉塊的作用;平面acdf為工作面,雜質撞擊其上,因反射作用而被排出;平面bcde為底面,與工作面構成排除塵雜的通道,α角為塵棒清除角,一般為40°~50°,其大小與開松除雜作用有關,即當α角較小時,塵棒對棉塊運動的阻滯作用強,棉塊在打手室停留時間增加,同時塵棒間距相對增大,開松除雜作用好,但塵棒的頂面托持作用較差。塵棒頂面與底面的交線be至相鄰塵棒工作面間的垂直距離稱為塵棒間的隔距。塵棒工作面與打手徑向的夾角θ稱為塵棒的安裝角,如圖3-8(c)所示,調節θ則塵棒間的隔距改變,安裝角θ的變化對落棉、除雜和開松作用都有影響,即在一定范圍內,θ增大,塵棒間隔距減小,頂面對棉塊的托持作用好,塵棒對棉塊的阻力小,則開松作用較差且落雜減少;反之,θ減小,塵棒間隔距增大,頂面托持作用削弱,易落雜和落棉,但塵棒對棉塊的阻力增大,開松作用加強。為了兼顧這兩方面的作用,一般塵棒的安裝要使塵棒頂面與打手對棉塊的打擊投射線接近重合,如圖3-8(c)所示的DE線為打手打擊的投射線,β為投射線與打手中心和塵棒頂點連線的夾角,即要求θ=β-α。

圖3-8 三角形塵棒及其配置

圖3-8(c)中R為打手半徑,r為打手與塵棒間的平均隔距,則:

一般塵棒間隔距由原料入口到出口是由大到小,這是因為原料入口處棉塊較大,當打手對原料開始打擊時,原料向塵棒的沖擊速度大,開松效果明顯,排出的雜質較多且較大。隨著原料的逐步開松,大棉塊逐步松解成小棉塊(束),落雜量也逐步減少且雜質逐步減小,塵棒間的隔距應逐漸減小,以防止好纖維落出。

(2)除雜作用分析。雜質在塵棒間排除,有三種不同的情況。

①打擊排雜:如圖3-9所示為打擊排除雜質的情況(見動畫3-5)。當原料受到打手的打擊開松而使雜質與纖維塊分離,則雜質由于體積小、重量大,在打擊力的作用下被拋向塵棒工作面,在其反射作用下被排除。

②沖擊排雜:如圖3-10所示為沖擊排雜情況(見動畫3-6)。若原料經打手打擊開松后,雜質與纖維未被分離,則共同以速度v沿打手切向被拋向塵棒。當纖維塊撞擊到塵棒上時,雜質因較大沖擊力的作用而沖破松散的纖維塊,從塵棒間排出。有些塵棒在棉塊撞擊時還會產生振動,如彈性扁鋼塵棒,有利于雜質與棉塊的分離而抖落。

圖3-9 打擊排除雜質

圖3-10 沖擊排雜

圖3-11 撕扯分離排雜

③撕扯分離排雜:當纖維塊一端受到打手刀片打擊,另一端接觸塵棒而受到阻力時,受到兩者的撕扯而被開松,使雜質與纖維分離,分離后的雜質靠本身重力由塵棒間落下,如圖3-11所示(見動畫3-7)。

2.開松除雜機械的氣流對除雜和落纖的影響

在開松除雜機械上,開松除雜作用除了取決于打手和塵棒的結構及工藝配置外,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打手室內氣流的影響。開松機械纖維的輸送,大多靠風扇產生的氣流吸引或吹送,同時打手的高速回轉也產生氣流,空氣的流動狀態和氣流的速度直接影響纖維塊在打手室內和管道內的運動情況。由于氣流對纖維塊和雜質的阻力不同,則促使纖維塊和雜質分離。雜質的相對密度大而體積小,受氣流阻力小,容易從塵棒間落出,而纖維塊體積大且密度小,易受塵棒阻滯和氣流的托持作用而不易落出,即使落出,也還有可能隨流回打手室的氣流再返回打手室,這種現象稱為回收。通常希望形成這樣一種理想的氣流狀態,即能使雜質充分下落,而可紡纖維不會落出。因此,必須了解氣流的基本規律,并對其加以控制,以便發揮機械的效能,從而進一步提高開松除雜作用,減少可紡纖維的損失,達到節約原料、降低成本的目的。

圖3-12 豪豬式開棉機打手室縱向氣流壓力分布

(1)打手室的氣流和規律。以豪豬式開棉機為例,根據試驗得出,其打手室全部塵棒區縱向氣流壓力分布規律如圖3-12所示。在給棉羅拉附近的2~3根塵棒處,由于打手回轉帶動氣流流動,但因有喂入棉層,形成封閉狀態,因此該處是負壓區,在此處開設后進風補風口,氣流由外向打手室補入。在死箱(呈封閉狀態,與外界沒有氣流交換,即沒有氣流流入或流出)處,由于打手的高速回轉帶動氣流流動,氣壓逐漸增加,并達到最大值,使得該區氣壓為正值,氣流主要是沿塵棒工作面向外流動,也有少量氣流沿塵棒底面補入。在靠近活箱處,因為前方凝棉器吸風的影響,壓力逐漸降低,有些地方會出現負壓,特別在死活箱交界處,氣流壓力非常不穩定。在活箱區,由于凝棉器吸風的作用,越靠近出口處,負壓越大,在該區開設補風口,氣流將不斷補入。根據流體力學定律,氣體在管道內流動時,各截面的流量應相等,因此,對打手機械而言,風扇的吸風量應和打手室的排風量相等。設打手回轉后形成打手風量為Q′1,塵棒間有一部分氣流出,流出量為Q″1,則打手的剩余風量Q1可由下式計算得到:

通常為使原料在打手室出口處均勻地向前輸送,要求風扇的吸風量Q2略大于打手的剩余風量Q1,此時應在打手室塵棒間進行補風,設補風量為Q3,則可得到下列平衡式:

式(3-3)中補風量Q3一般由三部分構成,一部分自塵棒的間隙補入,一部分自打手軸的兩側軸向補入,一部分由不同位置的補風門補入,這些都可以調節和控制。

式(3-2)結合打手室氣流分布規律可以看出,增加Q′1,會使打手室入口附近負壓值增加,導致死箱部分正壓值增加并向前擴展,從而引起其他氣流量的變化,其中,Q″1將顯著增加;增加Q2會使打手室出口附近負壓值增加并向后擴展,也會引起其他氣流量的變化,其中Q3將顯著增加。

(2)落物控制。在打手機械對原料的開松過程中,塵棒間既有氣流流出又有氣流流入,但在不同部位的流出量和流入量可以進行調節,流出氣流有助于除雜,而流入氣流對纖維有托持、回收作用。運用氣流對落物控制,應該從以下三方面考慮。

①合理配置打手和凝棉器風扇速度:這兩個機件的轉速直接影響打手室的縱向氣流分布。通常凝棉器風扇的吸風量應大于打手的剩余風量。風扇轉速增大,吸風量大,使打手室回收區加長,塵棒間補風量增加,回收作用加強,落物減少,除雜作用減弱,特別是減弱了對細小雜疵的排除。打手轉速增加,打手產生的氣流量以及塵棒間流出的氣流量都增加,落物增加。在棉塊密度大、含雜多時,可適當提高打手轉速。若打手轉速不變,在原料正常輸送的情況下,適當降低風扇轉速,則落雜區加長,纖維在打手室內停留的時間延長,開松和除雜作用也會加強。

②合理調整塵棒間隔距:塵棒間隔距的大小,不但影響對原料的托持作用和落物的排除,而且會使氣流在塵棒間的流動阻力改變。根據除雜原則,塵棒間隔距從入口到出口應該是由大變小。在入口處,因氣流補入作用強及迅速排雜的需要,可以按雜質的大小來調節隔距。因在此處的纖維塊較大且有氣流補入,故隔距放大有利于大雜質的排除,而且氣流易于補入,使以后塵棒間氣流補入量減少而增加落雜。在進口補入區之下是主要落雜區,在此區塵棒間排出的氣流較急,所以一些能落出的雜質多數由此區落出,而以后落下的雜質較少、較小,纖維塊在此區已逐漸開松變小,因此塵棒間隔距應收小,以減少纖維的損失。在出口回收區,纖維塊更小,落下的雜質也更小,故此處塵棒間隔距可更小些。但也可以采用適當加大此處隔距的方法,使補入氣流增多,以減弱主落雜區的氣流補入,充分發揮主除雜區的除雜作用。如果將出口處塵棒反裝,會使塵棒對纖維的托持作用加強,補入氣流增加,纖維回收作用也增強。

③合理控制各處進風方式和路線:根據流體的連續性原理,在保持流量不變的情況下,改變上、下進風量的比例或補風口位置,就會改變縱向氣流分布,從而影響落棉。控制塵棒各區補風量,可影響落棉,原則上應是落雜區少補,回收區多補。為此生產中通常將車肚用隔板分隔成兩部分,在主要落雜區,其周圍密封,很少有外界氣流進入,做成“死箱”,其中大多數塵棒間氣流都由打手室流出,因而排出較多的雜質;靠近出棉部分,進風門開啟,做成“活箱”,其中有較強氣流從塵棒間流入,能使落出的部分纖維和細小雜質又回入打手室,成為主要收回區,但仍有少量較大雜質落出。為了更好地排雜,可以再在箱內加裝擋板、氣流導板、開后進風門或前進風門加以調節。

(二)氣流除雜

1.塵籠的除雜作用

在棉紡開清棉機的凝棉器、清棉機和毛紡開毛機上利用塵籠來清除部分沙土和細小雜質,其除雜方式是利用了過濾原理。以清棉機為例,集棉塵籠是由沖孔的鋼板或鋼絲編結成網眼板卷成圓筒,圓筒兩端開口并且與機架墻板相通,兩側機架墻板構成通道,與下風扇相連接,如圖3-13(a)所示。風扇回轉時,向塵室排風,在塵籠表面形成一定的負壓,吸引打手室中的氣流向塵籠流動。纖維被吸附在塵籠表面形成纖維層,而沙土、細小雜質和短絨等則隨氣流通過小孔或網眼進入塵籠,經風扇排入塵道。

圖3-13 塵籠與風道的結構

當濾網上凝聚纖維時,這些纖維層本身就是孔隙更小的過濾器,只有直徑或尺寸比纖維層的孔隙小的塵雜和短絨,才可能透過孔隙而與可紡纖維分離。

2.氣流噴口的除雜作用

氣流除雜機目前主要應用于棉紡,其作用原理是棉塊經過一定形式打手的開松除雜后,在其向外輸送的輸棉管道中,設置一段氣流噴嘴管道,其截面逐漸減小,使棉流逐漸加速,當流速加大到一定數值后,管道突然折轉120°,使氣流發生急轉彎,管道在轉彎處開有噴口,如圖3-14所示。由于雜質密度大、慣性大,在高速氣流中不易改變方向而從噴口中噴出,棉纖維因密度小、慣性小,而隨高速氣流繼續向前輸送,這樣就完成了除雜作用。氣流除雜機的加工特點是纖維散失較少,能除去較大雜質,如棉籽、籽棉、不孕籽等。氣流除雜必須在棉塊具有一定開松度的基礎上才能較好地發揮作用,為減少雜質的破碎,多使用自由打擊的打手處理。氣流除雜機的落棉率一般為0.2%~0.4%,落棉含雜率為70%~80%。

圖3-14 氣流噴口除雜

1—增壓風機 2—棉流入口 3—棉流出口

(三)除雜效果的評定

原料經過開松除雜機械處理后,為了比較除雜的效果,應定期進行落物試驗和分析。表示除雜效果的主要指標有以下幾個。

1.落物率

它反映開松除雜機的落物數量。通過試驗稱出落物的重量,按下式計算:

2.落物含雜率

它反映落物的質量。用纖維雜質分析機把落物中的雜質分離出來進行稱重,按下式計算:

3.落雜率

它反映喂入原料中雜質被去除的數量,也稱絕對除雜率,按下式計算:

4.除雜效率

它反映除去雜質的效能大小,與原料含雜率有關,可按下式計算:

5.落物含纖維率

為了分析落物中纖維的數量,有時要算出落物含纖維率,可用下式計算: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澄迈县| 太仆寺旗| 泰来县| 永顺县| 安新县| 烟台市| 探索| 韶山市| 华阴市| 天台县| 潮州市| 榆林市| 武义县| 荆州市| 长寿区| 隆安县| 台北县| 内黄县| 岳阳县| 兴山县| 抚顺县| 阳山县| 洛扎县| 曲阜市| 钦州市| 天台县| 福清市| 杭锦旗| 突泉县| 朔州市| 旬邑县| 小金县| 海口市| 来安县| 巴林右旗| 和平县| 肇州县| 黔西| 白玉县| 应城市| 宜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