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服裝裝飾的研究與發展
裝飾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改變事物原貌使其不斷增益、美化的活動,它不但是人們對社會現實生活感性認知最生動的提煉與表現,而且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成為人們寄托情思、宣泄情感、表達心境與意志的載體。人類服裝是從身體裝飾開始的。人類在其身體表面加些附屬的東西使之美觀、適宜,這種活動本身即為裝飾的過程。服裝裝飾不僅體現在服裝表面的配飾、紋樣、圖案和色彩等因素上,同時還體現于依據服裝的功能而合理安排的服裝的外型、結構、面料及款式。服裝裝飾的內容、形式及其象征性賦予服裝以社會性的思想內涵,服裝裝飾以自身的形式特征及完整的社會功能而成為文化的符號。通過服裝裝飾,人們的精神需求、審美需求以及生理需求不斷地得到補償和滿足,人作為社會的人,其社會屬性也不斷得到認同與體現。服裝的發展過程就是服裝裝飾形式、裝飾手段和裝飾內容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
一、服裝裝飾形式的形成與發展
著名的歷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說:“衣服像徽章一樣,首先是那些想要得到別人稱贊的人開始穿的。由于原始人偶然發現衣服在使用上有這樣的優點,才逐步有計劃地安排和考慮衣服和裝飾的形式。”服裝作為一種社會符號,其每一種裝飾形式的形成都與服裝的社會功能有著必然的聯系。
首先,裝飾作為人類情感的物化,它既是實用的產物,更是美的產物。格羅塞的《藝術起源》中曾經有這樣的描寫:達爾文曾將一段紅布送給斐及安的土人,但那土人并不把布段作為衣服,而是和他的同伴將布段撕成細條纏繞在凍僵的身體上做裝飾品。現代一些原始部落仍把裝飾看得比衣著更重要,即使是居住在熱帶地區的全身赤裸的原始人,也要在頭上、頸上佩戴一些裝飾品。著名旅行家、民族學家庫克說:“原始人情愿裸體,卻渴望美觀。”原始人用粗糙簡陋但卻十分醒目的物品如鳥類的羽毛、獸皮、植物、貝殼等裝飾自身,就是為了美化炫耀自身,吸引異性的注意,以維系種族與部落的生生不息。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這些原始的感性的審美沖動及表現形式逐步上升為理性的審美活動,人們把從實踐中發現并認識的對稱、比例、節奏、韻律、對比、統一等形式美法則,借助一定的裝飾手段運用到服裝裝飾中創造服裝的審美價值,以滿足人們視覺和心靈上的美感和愉悅。在人類服裝發展過程當中,人們為了追求美不惜以犧牲自身為代價,從原始人的文身、穿鼻、穿耳、穿唇等行為到現代人的整容、塑身、化妝,從16~17世紀歐洲婦女的鐵制緊身胸衣、箍裙到中國古代婦女的裹足現象,人類對服裝審美功能的關注在某種程度上超過對服裝實用功能的關注。人類的審美意志是服裝裝飾形式產生、發展的最大動力。
圖騰崇拜和宗教信仰是服裝裝飾形式產生、發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宗教文化在人類最初的發展過程中占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部落、民族的生存,文明的延續,需要群體的意志和力量,宗教信仰正是部落、民族凝聚的最重要的方式。服飾鮮明的符號特征成為部落、種族維系發展的重要標志。服裝的外形、結構、圖紋、色彩等裝飾因素理所當然成了宗教文化的主要載體。原始人的文身圖案和衣服上的裝飾性圖符或包含了一定的宗教意義或濃縮著部落、種族的某種信念。宗教信仰賦予了服裝深刻的象征性意義。如羅馬帝國興盛時期,由于基督教被禁止,傳教只能秘密進行,基督徒們就用牧羊人代表耶穌、羔羊代表人民、心臟代表愛、船代表教會、孔雀象征永久、鳩鳥象征圣靈;色彩也被賦予宗教的涵義,白色象征純潔、藍色象征圣靈、紅色象征基督的血和神的愛、紫色象征高貴和威嚴、綠色象征青春等,并把這些象征作為符號隱含在服裝裝飾中。中世紀歐洲服裝在造型上極力掩飾人體的形態,以寬大、封閉為特征,并以頭巾遮蓋頭部,這與基督教強調自律和孤居苦行、追求精神世界的理想之美的教義有直接關系。中國古代是以道德代宗教,自帝王“垂衣裳而天下治”,服裝制度就作為一種禮制的體現貫穿于整個中國古代服裝歷史之中,服飾成為禮制的寄托物。如作為王權象征的十二章服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服裝上繡繪日、月、星辰、宗彝、海藻、粉米、黼、黻等十二章,分別取其照臨、忠孝、潔凈、滋養、決斷和明辨之意,不同的級別設有不同的服裝禮儀規格,天子衣九章,公則用七章,侯、伯只能用五章、三章。十二章幾乎濃縮了中國社會所有的道德觀念。儒教的服飾觀對中國古代服飾形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儒家創始人孔子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文人士大夫的行為準則。而“修身”的內涵之一就是人的外在裝飾行為,要求士人儒生無論從內心素養還是到外在形象都要合乎禮儀的規范,必須塑造出具有一定儒家風范的服飾形象。即如孔子所謂的“文質彬彬”,不偏不倚而歸于中正。由此可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服裝裝飾的意義已經上升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成為人們道德行為規范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講究謙讓禮治,所以服裝以無肩造型、內斂外敞、上儉下豐為特征,不強調人體曲線,主旨體現社會倫理觀念和人的精神內涵。服裝上的佩飾也被賦予了特定的內涵,《禮記》中記載:“古之君子必佩玉”,玉石光澤、溫潤、質堅以及叩之聲音清揚的品質成了君子人格的象征。除儒教外,道教、佛教的服飾觀也對中國傳統服裝裝飾形式的形成及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除了宗教、審美等因素,服裝裝飾形式的發展更多地受到來自于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綜合影響。如西方自文藝復興開始,個性解放和人文主義世界觀得到了尊重,人們開始有意識地利用服裝各部位的塊面組合來顯示、強化形體,并將服裝造型作為新的裝飾手段加以運用,這與中世紀具有宗教象征意義的袍式服裝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人性的覺醒、科學的進步改變了人們的審美觀念、著裝觀念。自此,追求時髦成為服裝裝飾的動力,發展到后來的巴洛克風格、洛可可風格,人們竭盡裝扮,將服裝裝飾與社會地位密切聯系起來,還將戰爭或其他重大社會事件的某些特征通過服裝裝飾表現出來,致使服裝裝飾形式以及裝飾風格日趨多樣化,服裝的周期性特征開始得以體現。西方的工業革命使人類從手工業文明進入機械工業文明,它直接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環境及生活方式,導致了人們著裝觀念的變革,在功能主義和工業化生產的沖擊下,相繼出現了新古典主義風格、現代主義風格等服裝形式。人們向傳統的、繁瑣的、束縛人性的服裝裝飾形式挑戰,繁縟的附加裝飾被摒棄,服裝的整體形態簡潔、明朗,現代繪畫風格圖形、幾何紋樣在服裝中作為新的裝飾元素加以運用,服裝設計奉行“少即是多”、“形式服從功能”、“簡約即是豪華”的裝飾原則,裝飾從審美理想的形式向體現功能美的形式轉化。
另外,在服裝的發展過程中,裝飾形式的形成、發展始終是以服裝的實用功能為依據,無論是以宗教為目的還是以審美為目的的裝飾形式,都不能忽視“人”這個裝飾主體。雖然在某些特定的歷史時期,服裝裝飾形式是以犧牲人的生理功能為代價的,但從整體上講,裝飾的實用功能隨著人性的覺醒及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而越來越受到重視。總之,服裝裝飾形式隨著裝飾社會功能的轉變、拓展而不斷更新、完善。一方面,一些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裝飾形式被新的裝飾形式所取代;另一方面,裝飾功能的改變或消退并不影響原有的形式作為一種純粹的裝飾語言保留下來,并作為一種文化符號運用到新的服裝形式之中。從而形成了服裝裝飾形式的多層次性:從表層的配飾、裝飾紋樣,到服裝的外形、結構性裝飾,從悅目的形式之美到適宜的功能之美,服裝的裝飾形式表現出了最大的豐富性。
二、服裝裝飾內容、裝飾手段的發展與完善
服裝是一種文化產品,它不僅包含了大量的社會文化信息,同時也包容了大量的知識。生產技術的創新、工藝流程的改進、新材料的使用,都為服裝裝飾形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服裝的裝飾內容、裝飾手段及制作工藝的發展為豐富服裝的裝飾形式及其藝術表現力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講到服裝裝飾,人們最先想到的就是服裝飾品,人類最初的身體裝飾就是從佩戴裝飾品開始的,原始人的飾物雖然粗糙簡陋卻鮮艷醒目,成為人們宗教信仰、驅鬼辟邪與審美追求的載體。飾物沒有隨著服裝的產生而消失,相反,它作為一種突顯的文化符號,增強了服裝的象征性和審美功能,成為服裝裝飾不可或缺的裝飾手段。不同的時期,裝飾品的象征性及社會功能性也有所差異,但作為裝飾品,其審美功能是永恒的。隨著服裝文化的發展,飾品的發展也更加完善,從頭飾、項飾、手飾到足飾等,從象征永恒的昂貴的鉆石到街頭琳瑯滿目的廉價的小裝飾品,從天然的寶石、珠、玉、貝殼等到人工合成的各類金屬、合金及仿制品等各類首飾,服裝飾品形式應有盡有,飾品的加工手段也日益精良,這為滿足不同層次人們的審美需求提供了豐富的內容。
圖案及紋樣作為服裝的表層裝飾,是服裝裝飾中運用最普遍的裝飾元素。人類社會初期,服裝上的圖案、紋樣及配飾主要是宗教信仰的載體,原始人以文身或繡繪的方式把圖符或象征性紋樣同服飾聯系在一起,以此表達對宗教與神靈的崇拜。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人性的覺醒,這種圖紋裝飾逐漸從宗教美走向現實美,其形式及內容不斷變化、豐富。一方面,一些新的圖案紋樣伴隨著新的社會文化背景應運而生;另一方面,一些古典的象征性紋樣被作為文化的符號保留下來并加以運用。這種裝飾形式及內容的發展帶動了繡、繪、鑲、嵌、貼、鏤空、印染等裝飾手段的發展完善。
服裝的外形、服裝的結構及服裝構件是服裝裝飾的立體元素,它們不僅體現了服裝的社會功能,也體現了裝飾的實用功能。服裝的外形隨著社會政治、宗教、文化、經濟的發展而豐富,并從社會早期的宗教的、政治的意識中淡出,轉化為功能性的、以塑造美化形體為目的的裝飾手段,相繼出現了H型、S 型、X 型、A 型、V型等多種表現形式,這為服裝裝飾提供了豐富的造型語言。除此之外,人們還運用服裝中各部件(領型、袖型、口袋等)的造型或位置的變化、服裝結構線的變化以及在服裝的結構線中添加裝飾物等手段豐富服裝的造型,這些主要通過裁、縫、拼接、滾、燙、鑲、嵌等工藝制作手段來實現。
材料的對比、色彩的對比也是服裝裝飾常用的藝術手段。服裝形成之初,無論是出于宗教審美的目的還是出于實用的目的,無論是開始的無意識還是后來的有意識,人們都從材料的對比與色彩的對比中找到了服裝裝飾的美感。發展到今天,服裝的面料已隨科技的發展而豐富多彩,服裝的色彩也隨著印染工藝的完善而異彩紛呈,這為服裝的材料對比、色彩對比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它已成為現代服飾中運用最頻繁的裝飾手法。服裝裝飾的內容及其象征性對于形式的意義,不但在于它賦予服裝以社會性的思想內涵,使其獲得更廣大的應用而成為時尚,而且因表達內容的特殊要求和規范,迫使人們去尋找適應的裝飾形式與裝飾手段加以表現,以達到形式和內容的高度統一。服裝裝飾形式的發展過程就是服裝裝飾內容、手段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
三、服裝裝飾的發展方向
裝飾作為人類特有的藝術形式,它來自于人類心靈的強烈需求。裝飾對于服裝來講是無所不在的,無論是在裝飾之風盛行的巴洛克、洛可可時代和中國的明清時期,還是在“功能決定形式”的工業文明時期,裝飾都找到了其相應的位置。在現代社會里,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和信息交流日趨頻繁、日趨廣泛和深入,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間得以相互了解、相互借鑒和影響,并發生一定的匯合。一個國家或民族,只要進入國際經濟和文化大循環,其服裝裝飾風格就會不同程度地向國際主導潮流靠攏。但服裝文化的世界性并不表明服裝文化的一元性,而是向多元化發展。
一方面流行時尚日益趨同,一方面異國情調追求成為時尚。服裝裝飾的發展主要呈現三種趨勢:首先是簡潔流暢的服裝造型與裝飾的高附加值的統一。進入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簡約的服裝裝飾風格仍是時尚的主流。蘇珊·朗格說:“裝飾不單純象‘美飾’那樣涉及美,也不單純暗示增添一個獨立的飾物。‘裝飾’與‘得體’為同源詞,它意味著適宜、形式化。”適宜是裝飾的一個重要尺度,“簡約的形式”本身就是得體與適宜的裝飾。但簡約不是簡單,它意味著精良的裝飾材料、精良的裝飾手段與具有高附加值的裝飾形式的結合。
其二,服裝裝飾在關注人類發展生存的共同問題的同時向個性化方向發展。環境保護、節約能源已經成為世界性的首要研究課題。對人生哲理的反思,對自然環境的關注與思考影響和改變著服裝的裝飾觀念,服裝裝飾也加入了環保的行列。寄予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人們開始拒絕使用動物毛皮裝飾自身,提倡運用無污染、耗能低的服裝材料。人們在演繹服裝的共性特征的同時,也更加注重對自身個體的宣揚,力圖把外在和內在的特殊性在主體形象上充分表現出來,從符號上弘揚個性自由意識,使自身與其他人產生距離,這正是人文主義在服裝裝飾上的體現。隨著服裝文化的成熟,時尚對人們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小了。“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成了服裝裝飾的至理名言。選擇服裝或進行服裝裝飾,多半是從有利于個性發揮和適合于生活習慣方面考慮。
第三,服裝裝飾的多變性主要體現在服裝的表層裝飾中,如服裝的配飾、圖案的運用以及服裝材料、色彩的搭配與對比,而服裝的款式、結構等突顯功能美的裝飾則相對穩定。人們在追求高品位、高附加值的裝飾的同時,更加注重服裝的實用功能。服裝裝飾向適宜社會發展需求、適宜人的精神及生理需求的方向演進。
展望未來服飾發展,裝飾仍是人們追逐時尚、展現自我的載體,隨著服裝科技含量的進一步的增高,新的材料、新的造型手段的發展,服裝裝飾的審美性與功能性將得到更完美的演繹,而環境保護、向往人與自然的和諧則成為服裝裝飾追求的永恒主題。
- 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211翻譯碩士英語[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中級財務會計:第二版(21世紀高等繼續教育精品教材·會計系列)
- 好車工是怎樣煉成的
- 2020年湖北公務員錄用考試專項教材:言語理解與表達【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電氣控制與PLC
- 現代會計學教程
- 周三多《管理學:原理與方法》(第4版)課后習題與考研真題詳解
-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人體解剖學=Human Anatomy(英文·第二版)
- 心理學教程(第二版)
- 統計學教程(第2版)
- 通信工程專業導論
- 現代物流管理概論
- 放火火災調查
- 2020年內蒙古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數量關系【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