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任務1-3 面料的花色品種

關鍵詞

本色布、漂白布、染色布、色織布、色紡布、印花布、提花布、繡花布、爛花布、剪花布、軋花布、閃光布、反光布、前處理、染色、印花、整理。

任務描述

1.目的:認識常見服裝面料的花色品種,了解面料的染整過程,并能區分面料表面的各種花紋圖案的形成方式。

2.要求:在模擬面料市場中,尋找表1-3中對應花色的布樣,每一類別需要找到一兩種,并將布樣小樣粘貼在表中(或將布樣編號和名稱填入表中),說明該布樣風格手感及適宜制作何種服裝。

3.地點:一體化教室。

4.備用材料:上課前需準備一間放置了大量面料樣品的教室,模擬面料市場,當然最好就是將學生帶到面料市場,進行現場教學。

5.教學建議:老師以現場教學的方式來教學。可以建立一間面輔料樣品庫,模擬面料市場進行教學。

表1-3各種花色品種的面料

續表

一、織物的染整加工

染整(Dying and Finishing)是指借助各種機械設備,通過化學或物理化學的方法,對紡織品進行處理的過程。染整加工是紡織生產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使織物具有一定的顏色和圖案或某些特殊性能,才能用于最終的服裝產品的設計。染整工藝不僅給予衣物必要的服用性能和使用價值,而且給予豐富的裝飾效果和各種特殊功能。根據所加工紡織品形態的不同,染整可以分為織物染色、紗線染色、散纖維染色三種。有時也會對縫制好的服裝成品進行染色加工。織物染色所生產的織物稱匹染布或染色布;紗線染色用于紗線制品和色織物,所生產的織物有雙色效應或色織條子、格子效果等;散纖維染色常用于毛紡織物、混紡織物和厚實織物所用的纖維,所生產的織物可稱為色紡織物,有混色效應。在毛織物中,也有采用纖維染色、毛條染色或染紗而制成的素色染色織物。

染整加工是紡織纖維及其制品加工成印染成品的工藝過程,包括前處理、染色、印花和整理四個部分。

1.前處理(Pre-treatment)

前處理簡稱練漂,目的是去除雜質,提高白度、光澤度,增加滲透能力和尺寸穩定性,改善染色性能,使后續的染色、印花、整理等加工過程順利進行。是指借助各種機械設備(Bleaching)、退漿(Desizing)、絲光(Mercerization)、預定形(Pre-setting)、燒毛(Singeing)、洗呢(ScouringofWool Fabric)、精練(Scouring)等。

2.染色(Dyeing)

染色是通過染料使紡織品具有一定顏色,或在織物上生成不溶性有色物質的加工過程,可使紡織品獲得鮮艷、均勻和堅牢的色澤。按使用的設備和著染方式,主要分為浸染(Exhaust Dyeing)和軋染(Pad)兩種。

3.印花(Printing)

印花就是按圖案及配色設計要求,把各種不同染料或顏料印在紡織品上,從而獲得圖案的加工過程。雖然都是使紡織品著色,和染色不一樣的是,染色是使紡織品全面著色,而印花僅對紡織品的某些部分著色。

4.整理(Finishing)

整理是通過化學或物理的方法改善織物的外觀和手感,增進服用性能或賦予某種特殊功能的工藝過程,是染整加工的最后一個環節,所以常稱后整理。根據織物整理的目的以及產生的效果的不同,可分為基本整理、外觀整理和功能整理。所以,染整過程的前三個部分主要是提高產品的美感,如提高潔白度、賦予流行色和圖案等。而后整理除了能增加織物美感外,更主要的是可以改變織物的外觀風格,或給予特殊功能。

二、面料的花色效果

服裝用的面料成千上萬、品種繁多、五彩繽紛,分類的方式多種多樣。面料經過不同的染整加工方法,形成了不同的花色效果,故又可把織物分成本色布、漂白布、染色布、印花布、色織布、色紡布等。

1.本色布(Loom-State Fabric)

本色布也叫原色布,是沒有經印染加工,保留了纖維材料本來色彩的織物。雖然大多數材料的本色都是乳白色或淡黃色,色澤并不美觀,但舒適無刺激,常用來做家庭自制被子的被里,可用于練習立體裁剪,通常不用于做成品服裝。但是用彩色棉花、彩色羊毛等生產的坯布因為不需經過染整加工也具有天然的美麗色澤,制作的貼身穿著的成品服裝或床上用品零污染、無刺激,屬于綠色纖維,深受喜愛。

2.漂白布(Bleached Fabric)

經過漂白加工的布就是漂白布,布料顏色潔白。由于省去了染色費用,成本較低,一般用作輔料中的襯布、袋布,也可用作面料。

3.染色布(Dyed Fabric)

坯布進行匹染加工,產生均勻著色的織物叫染色布。布料正面顏色單一,但顏色鮮艷而均勻,背面有時因染料滲透不均而顏色淺淡、模糊、不均勻[圖1-20(a)]。

4.印花布(Printed Fabric)

印花布是經過印花加工的織物,它是由染料或顏料的作用產生圖案效果的織物。一般正面花紋清晰、色彩鮮艷、線條明顯、圖案立體完美,背面常常圖案模糊、線條不清、色彩暗淡[圖1-20(b)]。

圖1-20染色布與印花布

5.色織布(Yarn Dyed Fabric)

紗線經漂白或染色后,用不同顏色的經紗和緯紗織成的織物叫色織布,也叫色織織物。若是經緯紗異色,往往會形成雙色效應,如牛仔布就是色經白緯,布料正面顏色深,反面顏色淺,呈明顯的雙色效應,這類面料可制作牛仔服、男式襯衫等。假如不僅經緯異色,且經緯皆為有光長絲,則往往會出現閃光效應,常用于制作女式小西裝、女士晚禮服[圖1-21(a)]。

6.色紡布(Fiber Dyed Fabric)

色紡布是散纖維染色的織物,先將部分纖維或紗條染色,再將原色(或淺色)纖維(或紗條)與染色(或深色)纖維(或紗條)按一定比例混紡或混并,制成具有獨特混色效果的色紡紗,以此織成的織物叫做色紡布,也叫色紡織物。若采取多種不同顏色的纖維混和再紡紗,織成的面料具有朦朧的混色效果,可最大程度控制色差,提高布面質量。以前一般多用于毛織物,近年棉織物中也出現了色紡紗織成的織物,在夏季針織T恤衫中出現較多。其有經緯向均勻混色,也有單一方向混色,呈現“橫條雨絲”“縱條雨絲”的效果,如圖1-21(b)所示。

圖1-21色織布與色紡布

三、面料的裝飾加工方法

除了印花以外,布面上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更加立體、更加繁瑣、更加精致的花紋圖案,它們的出現方式各不相同,制作方法也千奇百怪。有的花紋是織出來的,有的是繡出來的,有的是壓出花紋后熱定形而成,有的是利用材料的酸堿溶解性能加工而成等,形成花紋的方式不一而足。

圖1-22用于襯衫的小提花織物與用于中式服裝的織錦緞

1.提花(Jacquard)

提花是織物在織布時因組織結構的不同,而以經緯紗交錯形成的凹凸花紋。通過古絲綢之路,中國絲綢以提花織造的方式名揚世界。其花紋立體突出,布面精致華美,屬于比較高檔的面料。因要織出圖案,提花布對用紗的要求較高,質量次的紗線無法提出成型的圖案。提花布有白織和色織之分,白織坯布和部分色織坯布須經練漂或染色。提花布根據品種特征可分為時裝面料和家紡用料(圖1-22和圖1-23)。一般提花布多用作床單、臺布、窗簾等室內裝飾。高檔床上用品常用棉型提花織物或絲型提花織物,窗簾布、布藝沙發面料一般是用較結實厚重的化纖材質,花紋經常使用雪尼爾線進行提花,增強花紋的立體突出感。提花府綢、提花麻紗、提花線呢、織錦緞等則多用于服裝。提花布的圖案分大提花和小花紋(亦稱小提花)兩類。大提花圖案有花卉、龍鳳、動物、山水、人物等,在織物的全幅中有獨花、2花、4花或更多的相同花紋,采用提花機織造,經紗循環數從幾百根到千根以上。小花紋圖案多為點子花或小型幾何圖案,用16~24頁多臂織機織造,由于受所用綜框頁數的限制,織成的花紋較為簡單。

圖1-23用于床上用品的純棉提花布及裝飾用提花布

2.繡花

繡花也稱刺繡,古代稱“黹”“針黹”,又稱“針繡”“扎花”。繡花是針線在織物上繡制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即用針將絲線或其他纖維、紗線以一定圖案和色彩在繡料上穿刺,以縫跡構成花紋的裝飾織物。它是用針和線把人的設計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織物上的一種藝術,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藝術裝飾,如服裝、床上用品、臺布、舞臺、藝術品裝飾。這一民間傳統手工藝在中國有悠久歷史,因多為婦女所作,故俗稱“女紅”。據《尚書》載,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繡”。至周代,有“繡繢共職”的記載。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戰國、兩漢時期的繡品的水平都很高。

中國刺繡主要有蘇繡、蜀繡、湘繡和粵繡四大名繡,以及顧繡、京繡、甌繡、閩繡、苗繡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種,都各具風格,沿傳迄今,歷久不衰。刺繡通過縫、貼、釘珠、穿刺、動合等手法,可形成立體感和裝飾性都很強的設計效果。蜀繡和湘繡如圖1-24所示。

貼布繡也稱補花繡,是將其他布料剪成各種圖案,貼縫在繡花底布上的刺繡形式,也可在貼花布與底布之間襯墊棉花等,使圖案隆起而有立體感,繡法簡單,圖案以塊面為主,風格別致大方。珠片繡也稱珠繡,它是將空心珠子、珠管、人造寶石、閃光珠片等裝飾材料繡綴于服飾上,以產生閃耀奪目的效果,增添服裝的美感和吸引力。十字繡(圖1-25)也稱十字挑花,針法簡單,按照布料的經緯方向,將同等大小的斜十字形線跡排列成設計好的圖案,其紋樣一般造型簡練,結構嚴謹,常呈對稱式布局的圖案風格,具有濃郁的民間裝飾風格。

傳統的繡花手法有多種多樣,但純手工的生產費工耗時,產量極低且價格高昂。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在我們中國傳統繡花概念上演繹出了電腦繡花,采用專業的電腦繡花軟件通過電腦編程的方法來設計花樣及走針順序,最終達到繡花產品的大批量生產,電腦繡花不但對傳統手工繡花做了比較完美的繼承,并且解決了傳統手繡無法來完成大批量化生產的現狀。

圖1-24蜀繡和湘繡

圖1-25十字繡

3.爛花

爛花織物主要是利用兩種纖維不同的耐酸牢度的化學性能,經過混紡或紡成包芯紗,作經緯紗織成爛花織物坯布,再經過印染工序在酸液中進行爛花處理加工,使不耐酸的那部分纖維被溶解爛掉,即成為凹凸分明、輕薄透明、花紋清晰、新穎別致的爛花織物。目前,國內生產的爛花織物主要是利用滌綸與棉纖維、滌綸與粘膠纖維紡制成包芯紗而織制的。因此,生產爛花織物的技術關鍵首先是紡好包芯紗,然后生產坯布,再進行染整爛花加工,爛去纖維素纖維,留下滌綸長絲,形成獨特的“凸花效果”。爛花面料是表面具有半透明花形圖案的輕薄混紡織物,透氣性好、挺括堅牢,快干免燙,是餐巾、窗簾、床罩裝飾織物的不二選擇。此外,也可將爛花面料經刺繡、抽紗等加工。爛花織物如圖1-26所示。

圖1-26爛花織物

4.軋花

軋花指經過特殊整理,使布面呈凹凸花紋。漂白布、素色布經軋花加工整理稱為凹凸軋花布或拷花布;印花布經軋花加工整理稱為拷花印花布或浮雕印花布(圖1-27、圖1-28)。

圖1-27軋花布

圖1-28拷花布

彩拷花布是藍印花布的“升級版”,古已有之,采用了“取之于草木,還其以自然”的傳統環保染色工藝。由豐子愷祖輩創立的豐同裕染坊,就曾印染過彩拷花布,后來這種花布瀕臨絕跡。作為富有民間特色的花布手工草木印染技藝,與當地的民俗緊密結合,帶著江南獨有的溫潤,色彩豐富,但不失雅致(圖1-29)。

圖1-29彩拷花布

5.剪花

剪花布是裝飾布的一種,是提花織造后,將經紗或緯紗中的局部織到面料中,然后將浮在織物上的多余紗剪去。剪花布分經剪花和緯剪花兩種。緯剪花容易產生稀密路的問題,并且浪費織造工時,所以多采用經剪花。剪花布也可以將雙層織物表層的一部分剪去,從而形成一定的花型,使織物具有較強的層次感(圖1-30)。

圖1-30剪花布

6.其他

除了各種繡花、剪花、爛花等工藝以外,還有許多能夠改變面料表面效果的裝飾加工方法,如絎縫、拼接、層疊和鏤空等。

(1)絎縫是一種縫紉工藝,將棉絮或毛絨夾在布料之間按一定線跡縫補,以防止棉花滾動抱團。如進行裝飾處理,可在織物的表面形成凹凸的立體圖形。

(2)拼接把各色面料裁成各種形狀小片再重新縫合,利用兩塊面料的縫合邊線作特殊的裝飾效果,拼接后的面料表面又可形成特別的圖形和紋樣。

(3)層疊通過手工或借助機械,把幾層相同或不同的透明面料重疊在一起,利用面料重疊后的深淺不同的色彩變化和虛實感來體現薄型材料的質感。

(4)鏤空在平整的面料上用手工或機器鎖邊,或直接采用不易起毛邊的材料進行鏤空。傳統的做法是鏤空繡,又稱雕繡,即在面料上按花紋修剪出孔洞,并在孔洞中繡出或實或虛的細致花紋。現代機繡工藝可以大批量生產鏤空面料。例如,穿孔方法的機器繡花——鴿眼刺繡。另外,現代熱熔定型工藝可以防止一些化纖面料切口產生毛邊,使用雕花工藝就可以直接在底布上鏤空出各種精致的花紋。

(5)鉤編處理是指用不同纖維材料的線、繩、帶、花邊等細長、可彎曲、能夠變形打結的材料,通過編織、鉤編或編結等各種手法,形成各種疏密、寬窄、凹凸不同的組合造型和紋樣變化,直接織出不同肌理的面料。

(6)破壞性處理即破壞面料的表面,使其具有類似各種無規則的刮痕、穿洞、破損、裂痕等效果的不完整、無規律的破壞性外觀,如抽絲、鏤空、燒花、爛花、撕裂、磨損等處理。

(7)立體化處理可改變面料表面平滑的肌理,使其形成浮雕和立體感,可以形成獨特的肌理感覺。布料的立體造型手法多種多樣。利用手工的方法,有抽縮、壓皺等,利用機械的加工,有折裥、壓褶等。

【延伸閱讀】面料的手工印染

手工印染常用于小批量的織物或裁好的衣片和服裝。它與一般的印花原理是相同的,主要有扎染、蠟染、吊染、潑染、手工絲網印花、手繪等。

1.蠟染(Batik)

蠟染,古稱蠟纈。蠟染布是在布匹上經過涂蠟、繪圖、染色、脫蠟、漂洗而成,主要是藍白圖案,是我國民間的一種古老的手工印染方法,屬于防染印花工藝。蠟染實際上應該叫“蠟防染色”,它是用蠟把花紋點繪在麻、絲、棉、毛等天然纖維織物上,然后放入適宜在低溫條件下染色的靛藍染料缸中浸染,有蠟的地方染不上顏色,除去蠟即現出因蠟保護而產生的美麗的白花。如果僅僅是藍地白花也不算稀罕,那和藍印花布沒什么兩樣。蠟染的靈魂是“冰紋”,這是一種因蠟塊折疊迸裂而導致染料不均勻滲透所造成的染紋,是一種帶有抽象色彩的圖案紋理。蠟染作為我國古老的防染工藝,歷史非常悠久。早在秦漢時代,西南地區的苗、瑤、布依等少數民族的先民就已經掌握了蠟染技術。

古老的蠟染工藝在貴州少數民族地區被保存下來,一直流傳到現在,而且創作了豐富多彩的蠟染圖案。“魚”和“鳥”是蠟染圖案中常見的。“鳥”在我國西南地區一些兄弟民族的古老傳說中含有吉祥之兆和幸福美好的意義;在苗族的傳說中,“香宇鳥”有多子多福的含義。“魚”在貴州的本方民謠中往往象征“配偶”或“情侶”,她們喜歡用寓意雙關的命題和比喻來反映深厚的生活情趣和對未來幸福的向往,是富有浪漫色彩的表現方法。采用靛藍染色的蠟染花布,青地白花,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和鄉土氣息,是我國獨具一格的民族藝術之花(圖1-31、圖1-32)。

圖1-31蠟染作品

圖1-32多色蠟染作品

2.扎染(Tie Dyeing)

扎染是我國民間的一種古老的手工印染方法,屬于防染印花工藝。扎染,古稱絞纈,與蠟纈(蠟染)、夾纈(鏤空印花)并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扎染是中國一種古老的防染工藝,其加工過程是將織物折疊捆扎,或縫絞包綁,然后浸入色漿進行染色,染色是用板藍根及其他天然植物,故對人體皮膚無任何傷害。扎染中各種捆扎技法的使用與多種染色技術結合,染成的圖案紋樣多變,具有令人驚嘆的藝術魅力。

扎染(絞纈)與蠟染的染料可以是一樣的,但扎染的方法更加生動,面料不是靠蠟來附著,而是依靠繩子來裹扎一部分面料,被扎住的部分不放到染料中,其他部分一樣就形成了與染料一致的顏色,捆扎部分也由于液體的浸透形成了顏色的過渡(圖1-33、圖1-34)。

圖1-33扎染制作的臺布與服裝

圖1-34近年流行的漸變色扎染波斯米亞裙及雪花牛仔打底褲

任意皺折法捆扎的技法有很多種,大致可分為捆扎、縫絞和夾扎三大類,其中每大類在又有不同的變化,此外還有三種扎法的綜合應用及一些自由的扎法。捆扎法如圖1-35所示,是將織物按照預先的設想,或揪起一點,或順成長條,或做各種折疊處理后,用棉線或麻繩捆扎。縫絞法是用針線穿縫絞扎織物以形成防染,針法不同形成的效果不同,這是一種方便自由的方法,可充分表現設計者的創作意圖。夾扎法是利用圓形、三角形、六邊形木板或竹片、竹夾、竹棍將折疊后的織物夾住,然后用繩捆緊形成防染,夾板之間的織物產生硬直的“冰紋”效果,與折疊扎法相比,黑白效果更分明,且有豐富的色暈。綜合扎法(圖1-36)是將捆扎、縫絞及夾板等多種技巧綜合應用,不同的組合可得到豐富多彩的效果。任意皺持法又稱大理石花紋的制作,是將織物做任意皺折后捆緊、染色,再捆扎一次,再染色(或做由淺至深的多次捆扎染色),即可產生似大理石紋理般的效果。白族扎染方法及作品如圖1-37所示。

圖1-35捆扎法:圓形扎法

圖1-36綜合扎法

圖1-37白族扎染方法及作品

3.潑染(Spatter-dyeing)

潑染是將染浴通過潑灑或涂刷于服裝上的染色方法。在眾多的手工印染技法中,潑染所需要的工具最簡單,但作品能達到圖案抽象隨意,色彩變幻莫測,并有水滴狀的效果(圖1-38)。由于染出的花紋似潑出的水珠,因此該染色方法稱為潑染。

4.吊染(Dip Dye)

吊染作為一種特殊防染技法的扎染工藝,是將服裝吊掛起來,排列在往復架上。染槽中先后注入液面高度不同的染液,先低后高,分段逐步升高,染液先濃后淡,如此可染得階梯形染色效果(圖1-39)。吊染可在絞紗染色機上進行,可以使面料、服裝產生由淺漸深或由深至淺的柔和、漸進、和諧的視覺效果。簡潔、優雅、淡然的審美意趣,讓人體味到一縷中國傳統淺絳山水畫的墨韻余香。近兩年來,吊染工藝隨著PRADA、FENDI等意大利著名品牌和時裝設計大師在高級時裝中的運用和發布,使這種朦朧漸變的特殊防染技法成為現代成衣和家紡設計中的一種不可或缺的“藝術染整”語言。

圖1-38 潑染

圖1-39 吊染(圍巾與襯衫)

5.其他手工印染方式

除以上幾種手工印染方法外,還可通過夾染、型染、手繪(圖1-40)、噴射、手工絲網印花等方法服裝風格各異的色彩與圖案效果,以滿足人們追求個性化的要求。尤其對于設計師來說,這是一個有廣闊發展前景的領域,能充分展現各自的才華,不斷創新。

圖1-40 手繪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远县| 邢台县| 五峰| 顺昌县| 莱阳市| 惠来县| 吴江市| 工布江达县| 察雅县| 什邡市| 临清市| 玛纳斯县| 广南县| 丹阳市| 怀宁县| 永顺县| 海城市| 蕉岭县| 馆陶县| 宜宾市| 攀枝花市| 夹江县| 通山县| 昌黎县| 天门市| 辉县市| 肥城市| 奉新县| 环江| 青铜峡市| 西贡区| 元阳县| 新巴尔虎右旗| 永济市| 房山区| 两当县| 定边县| 兴安县| 永康市| 白水县| 娄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