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業認知與職業規劃(電子信息類)
- 陸冬明
- 6831字
- 2020-07-17 09:55:57
二、行業發展影響因素與經濟形勢
1.影響行業發展的因素
影響產業群內企業地方聯系的因素主要有產業的(如工業類型、生產柔性專業化)、企業的(如企業規模和組織類型、企業市場范圍等)、地方的(如地方專用性人力資本、地方政策及社會文化、地方生產配套能力)因素等。
(1)產業因素。從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現狀特點來看,整個產品的中間環節和中間產品很多,即使是一個大型企業也不可能完全實現自我配套,同時電子信息產業的產業鏈可以向上向下延伸得較長。因此,產業的發展會帶動一大批專業配套企業的興起,并由此在本地建立起較穩定的產業聯系。電子信息產業的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電子產品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市場需求逐漸明顯,技術和市場變化的速度加快,產品生命周期不斷縮短。這些因素使得電子信息產業的生產模式具有較強的柔性專業化特征。單個配件的生產批量不是很大,且隨著設計和功能更新而不斷調整供應時間和數量。企業間必須建立起有效的分工和合作關系,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迅速占領市場,確立市場競爭中的有利位置。地方聯系不僅有利于減少交易成本,還可以節省運輸時間和費用、控制產品質量、實現及時生產。
(2)企業因素,包括企業規模和企業間組織形式等。
①企業規模。一般說,規模偏小的配套企業數量較多,這類企業對本地的客商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很多企業自身并沒有獨立的產品設計能力,通常按照既定的技術路徑進行裝配加工,將產品交付給客商,從中獲得加工費。因此,這類企業對本地客商的依賴性較強。
②企業間組織形式。港澳臺地區、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地區的企業通常通過網絡組織形式聯系起來。網絡組織構筑在信任與合作的基礎之上,能降低交易成本、減少風險,從而有效地進行生產經營活動。這些地區的外資流入,尤其是大型跨國公司進入之后,在母國(地區)與之有著產業聯系的上下游配套企業相繼前來投資辦廠,以維持原有的生產聯系。實際上,這些規模偏小的配套企業由于對大企業的依賴性較強,因而它們的區位能力較弱,通常隨著大企業區位的變化而變化。對于客商來說,雖然他們對本地某一個特定的分包商的依賴性很小,但對自己的供貨網絡也具有較強的依賴性,供貨網絡的穩定與否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經營績效與競爭能力。因此,對于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企業來說,企業空間行為通常表現出群體式遷移的特點,在遷入地重新構建產業網絡。這些企業網絡具有柔性專業化的特點,能根據市場變化及時做出反應,從而增強網絡自身及整個區域的產業國際競爭力。
(3)地方因素,地方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優惠的投資政策和充足的廉價勞動力。一般來說,地方政府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并在土地、稅收等方面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并形成巨大的廉價勞動力市場會吸引外商投資。在以降低成本為目標的驅動下,一些大企業紛紛把工廠遷移到該地區。
②地理和文化接近性。地方工業區位政策對企業的地方聯系產生一定的影響。有時企業迫于地方或中央政府的壓力,需要加強與本地的聯系。舉例來說,多數跨國公司在第三世界國家投資建廠利用的僅是當地便宜的地租和工資,這些分廠與當地的物質、信息聯系少,因而對地方經濟的推動作用并不大。現在越來越多的東道國已經意識到這點,相繼制定有關的投資政策,旨在擴大跨國公司分廠與當地聯系的強度,促進地方產業群體的形成,從而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③地方產業配套能力。隨著外資企業不斷涌入以及當地企業相繼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的地方配套能力不斷增強。其意義不僅在于企業可以在本地采購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以降低生產成本,同時,由于原材料能及時獲得,本廠的產品又能很快轉產,庫存因而可以大大減少,這從進發貨短距離運輸及庫存費用減少兩方面降低了產品成本,從而增加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另外,相關廠商的聚集,便于信息的傳遞和技術的交流,從而大大增強了產業的競爭優勢。
2.經濟形勢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新的全球信息產品制造中心,電子信息產業也成為我國重要的支柱產業和出口創匯大戶。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實現了持續快速的發展,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產業規模、產業結構、技術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為我國經濟增長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2010年制訂的“十二五”規劃,提出了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思路。相關工作和成就將直接關系到新的一個五年規劃的目標方向,進而將決定下一個五年,乃至后十年中國電子信息發展的質量和速度。從“兩化”融合工作規劃布局、重點突破、整體提升、深入創新的四部曲來看,2009年是各行業、各地方全面實施規劃布局的一年;2010年是重點突破階段;2011年則是工作進入整體提升,深入創新發展新階段;2012年則是工作進入鞏固發展階段。科學的把握好新型技術與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關系至關重要。
(1)2010年電子信息產業經濟運行情況。全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3945億元,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5%,同比增長24.6%,實現工業利潤2825億元,同比增長57.7%,利潤率為4.4%,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個百分點。全行業從業人員880萬人。全行業500萬元以上項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993億元,同比增長44.5%,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7個百分點。全行業出口繼續保持良好的恢復態勢,全國電子產品出口5911.5億美元,同比增長29.3%,比去年同期提高了41.7個百分點。電子信息制造業完成銷售產值列機械、冶金、電子信息、交通運輸、化工和紡織六大工業行業第三位。電子信息制造業按產品分為電子元器件、計算機、家電、通信和其他五大類。2010年六大工業行業銷售產值對比如圖1-1所示,2010年電子信息制造業五大類產品收入占全行業比重如圖1-2所示。


江蘇省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147億元,同比增長23.9%,實現工業利潤696.8億元,同比增長41.2%,利潤率為4.6%,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6個百分點。占全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20%多,列全國省市第二位。全行業從業人員197萬人,同比增加16.6%。全行業出口繼續保持良好的恢復態勢,全省電子產品出口9596億元,同比增長27%。2010年電子制造業收入省市前十名如圖1-3所示。

南通市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67.5億元,同比增長36.4%。其中:光伏電池及組件523MW,同比增長62.9%。光纜324km,同比增加24.4%。集成電器74億塊,同比增加24.4%。
(2)2011年電子信息產業經濟運行情況。全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4909億元,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5.2%,同比增長17.1%,實現工業利潤3300億元,同比增長16.8%,利潤率為4.4%,與去年同期持平。全行業從業人員940萬人。2011年1~11月,全行業500萬元以上項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183億元,同比增長56%,高于工業投資29.2個百分點。2011年,電子信息產品進出口增速呈前高后低態勢,全年進出口總額達到11292.3億美元,同比增長11.5%,占全國外貿總額的31.0%。其中,出口6612.0億美元,同比增長11.9%,占全國外貿出口額的34.8%;進口4680.3億美元,同比增長11.0%。
江蘇省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535億元,同比增長22.5%,約占全省工業經濟比重的20%,占全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近24%,繼續列全國省市第二位。實現工業利潤745.2億元,利潤率為4.02%,與去年同比有所下降。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4174家,全行業從業人員234萬人,同比增加18.8%。全行業出口繼續保持良好的恢復態勢,全省電子產品出口產值11160億元,同比增長18.2%。江蘇省2010、2011年電子信息產業數據對比如圖1-4所示。

2011年,南通市工業經濟運行回暖跡象明顯增多,總體形勢好于全省、好于預期,總體實力、運行質量、綜合效益、發展活力均顯著增強。1~11月,全市規模以上電子信息企業實現產值1064億元,同比增長25.23%。目前,南通市已形成電子元件、電子器件、電子材料、通信、整機5大類29個品種的電子信息產品體系,其中16種產品技術水平達國際先進水平。
(3)2012年全國電子信息產業經濟運行情況。進入2012年,隨著穩增長政策措施逐步見效,全行業企穩態勢逐步顯現。生產增速小幅攀升,行業效益有所好轉。
①產銷增速呈現趨穩態勢。2012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收入突破十萬億元大關,達到11.0萬億元,增幅超過15%;其中,規模以上制造業實現收入84619億元,同比增長13.0%,利潤總額3506億元,同比增長6.2%;銷售利潤率達到4.1%,比上年回落0.3個百分點。從全年走勢看,產銷增速呈現趨穩態勢。2011年至今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月度增速情況如圖1-5所示。

②經濟效益有所好轉。一是利潤降幅逐月收窄。從年初的下降43.2%,收窄至年中的下降14%,到10月底的下降4.1%;二是虧損面有所下降。1~10月全行業共有虧損企業3911個,比上半年減少342個企業,虧損面達到23.3%,比上半年下降2.3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同比增長35.5%,比上半年下降5.6個百分點;三是全行業實現利潤率3.3%,比上半年提高0.2個百分點;四是企業去庫存化臨近尾聲。1~10月,全行業產成品存貨累計增長3.6%,比年初的12.4%下降8.8個百分點。
③出口增速繼續提升。2012年1~11月,我國電子信息產品進出口總額10685億美元,同比增長4.1%;其中,出口5273億美元,同比增長4.5%,增速比1~9月提高0.6個百分點,占全國外貿出口的33.9%;進口4412億美元,同比增長3.5%,增速比1~10月提高1.0個百分點,占全國外貿進口的26.7%。11月當月,電子信息產品出口676億美元,增長9.2%;進口488億美元,增長4.3%。
④各行業均呈現不同程度企穩向好態勢。通信設備行業繼續保持增速領先位置。1~11月,通信設備行業實現銷售產值和出口交貨值12100億元和6293億元,分別增長18.0%和20.0%,高出全行業平均水平6.2和10.2個百分點。1~11月生產手機10.4億部,下降1.1%;移動通信基站10310.6萬信道,增長36.8%;程控交換機3112.1萬線,下降27.7%。
電子元器件行業比重提升。自8月以來,電子器件行業銷售產值、出口交貨值月度增速一路走高,連續4個月月均超過20%,11月二者增速分別為27.2%和32.8%,達到年初以來最好水平。截止到11月底,電子器件銷售產值和出口交貨值為12595億元和8102億元,分別增長16.7%和14.8%,高出全行業平均水平4.9和5.0個百分點;電子元件行業銷售產值和出口交貨值分別增長9.7%和7.4%,低于全行業平均水平2.1和2.4個百分點;1~11月生產集成電路898.8億塊,增長11.6%;半導體分立器件3801億只,增長0.2%;電子元件23181.3億只,下降1.8%。
家用視聽行業穩步回升。受能效補貼等惠民政策效應的影響,進入下半年,家用視聽行業生產增速連續6個月回暖,11月,家用視聽行業實現銷售產值增長17.2%,比6月提高12.6個百分點。1~11月,家用視聽行業實現銷售產值4827億元,同比增長9.0%;出口交貨值2326億元,同比增長0.8%,低于全行業平均水平9個百分點。1~11月,生產彩色電視機12515.3萬臺,增長9.1%,其中液晶電視增長11.2%,占比83.4%;CRT電視下降40.2%;PDP電視下降26.4%。
計算機行業生產增速低于平均水平。1~11月,計算機行業實現銷售產值和出口交貨值為20461億元和15475億元,分別增長11.1%和10.1%,低于全行業平均水平0.7個和0.3個百分點。1~11月生產微型計算機31446萬臺,增長10.6%;筆記本電腦增長8.7%;數碼相機6648萬臺,下降4.6%。
軟件業保持平穩增長。1~11月,我國軟件產業實現軟件業務收入2.19萬億元,同比增長27.3%,增速比1~10月提高1.5個百分點,比電子信息制造業高15個百分點,但低于去年同期5.5個百分點。其中11月完成收入2377億元,同比增長41.4%,達前11個月最高水平。前11個月信息技術服務收入比重達到51%,增速達27.2%。其中,集成電路設計在有利的產業政策帶動下增長步伐加快,1~11月實現收入678億元,同比增長34%,高出去年同期10.4個百分點;數據處理和運營服務持續高速增長,實現收入3788億元,同比增長34.3%。在工業形勢企穩向好、兩化融合蓬勃發展的帶動下,嵌入式系統軟件增速逐步加快,1~11月實現收入3558億元,同比增長35.5%,高出去年同期3.8個百分點;軟件產品收入繼續保持23.8%的平穩增速。2012年1~11月主要行業銷售產值、出口交貨值增速對比如圖1-6所示。

⑤中部地區增速下滑,東部地區小幅回暖。2012年1~11月,中部地區實現銷售產值和出口交貨值為6804億元和2475億元,同比增長38.5%和98.1%,比年初分別下降26.5和39個百分點;西部地區實現銷售產值和出口交貨值為5246億元和2555億元,同比增長40.4%和82.7%,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8.6和72.9個百分點。1~11月,東部地區實現銷售產值和出口交貨值為62931億元和36724億元,增長7.9%和4.1%,分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9個和5.7個百分點,但銷售產值增幅比年初和年中分別增長4.2個和0.9個百分點,呈現小幅緩慢爬坡跡象。1~11月,東北地區實現銷售產值增長3.9%,低于全國平均水平7.9個百分點;出口交貨值同比下降13.0%。2012年1~11月東、中、西、東北部地區完成情況如圖1-7所示。

⑥外資企業反彈加快,內資企業比重提高。2012年11月,外商投資企業生產、出口分別增長12.8%和15.7%,是自3月以來首次突破個位數增長,比10月分別提高6.1個和13.5個百分點,位居當月反彈之首;內資、港澳臺資企業銷售產值比10月分別提高1.6個和4.4個百分點。1~11月,內資企業實現銷售產值22123億元,同比增長17.7%,占全行業比重28.9%,比年初提高0.7個百分點;外商投資企業銷售產值、出口交貨值分別增長7.6%和5.7%,低于全行業平均水平4.2個和4.1個百分點;港澳臺資企業實現銷售產值17538億元,增長14.0%。2012年1~11月各經濟類型銷售產值完成情況如圖1-8所示。

(4)2012年江蘇省電子信息產業經濟運行情況。2012年以來,受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影響,江蘇省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呈現小幅波動、震蕩上行的發展態勢,全年全行業共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5535億元,同比增長11.3%,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3個百分點,其中12月當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288億元,同比增長13.7%。
①重點產品產量5升3降。重點監測的8種電子信息產品中,產量同比下降的產品為3種,比1~11月減少1種,整機產品增速總體高于電子元器件。1~12月,集成電路產量為293億塊,同比增長14.5%;光纜產量為6271萬芯公里,同比增長33.2%;半導體分立器件產量為1498億只,同比增長32.7%;顯示器產量為3246萬臺,同比增長18.1%;微機產量為8862萬臺,同比增長2.0%,增幅比1~11月提高3.5個百分點,其中筆記本電腦產量為7487萬臺,同比下降3.3%,降幅比1~11月收窄3.6個百分點;彩電產量為1432萬臺,同比下降17.9%;數碼相機產量為2713萬臺,同比下降7.0%。
②蘇中、蘇北占比進一步提高。今年全年蘇北地區產業發展增速始終高于蘇南和蘇中,1~12月,蘇北5市共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102億元,同比增長40.3%,占江蘇省產業比重由去年的6.5%提高到8.2%;蘇中地區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014億元,同比增長16.7%,占江蘇省產業比重由去年的15%提高到15.7%;蘇南地區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9419億元,同比增長7.8%。
③內銷增速穩步提高。1~12月,全行業實現內銷產值13186億元,同比增長15%,增速為全年最高,對全行業增長貢獻率達70.9%;實現出口交貨值12605億元,同比增長5.9%,今年以來出口交貨值增速始終低于全行業增速,全行業出口依存度為48.9%,比去年同期降低2個百分點。
④內資企業增速高于三資企業。1~12月,全行業內資企業實現產值8502億元,同比增長20.1%,占全行業比例為32.3%,比去年同期提高2.4個百分點;三資企業實現產值17822億元,同比增長7.5%,其中外資企業實現產值13081億元,同比增長5.8%,港澳臺資企業實現產值4741億元,同比增長12.5%。
(5)2013年全國電子信息產業經濟運行情況。
①產業規模穩步擴大。2013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收入總規模達到12.4萬億元,同比增長12.7%;其中,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3萬億元,同比增長10.4%;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軟件業務收入3.1萬億元(快報數據),同比增長24.6%。
②產業增速保持領先。2013年,我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1.3%,高于同期工業平均水平1.6個百分點;行業收入、利潤總額和稅金占工業總體比重分別達到9.1%、6.6%和4.0%,其中利潤總額和稅金增速分別達到21.1%和19.1%,明顯高于工業12.2%和11.0%的平均水平,電子信息制造業在工業經濟中保持領先地位,支撐作用不斷增強。2013年電子信息制造業與全國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對比如圖1-9所示。

③國際地位日趨穩固。2013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收入12.4萬億元,折美元計算,占同期全球IT支出比重超過50%。在硬件產品制造方面,我國手機、計算機和彩電等產品產量分別達到14.6億部、3.4億臺和1.3億臺,占全球出貨量比重均在半數以上。在軟件產品開發方面,我國軟件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4.6%,明顯高于全球5.7%的平均水平,占全球市場份額進一步提高。
④外貿增速高位趨穩。2013年,我國電子信息產品進出口總額達13302億美元,同比增長12.1%,增速高于同期全國外貿進出口總額水平4.5個百分點。其中,出口7807億美元,同比增長11.9%,高于全國外貿出口增速4.0個百分點,占全國外貿出口比重達到35.3%,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對全國外貿出口增長的貢獻率為51.1%。進口5495億美元,同比增長12.4%,高于全國外貿進口增速5.1個百分點,占全國外貿進口比重達到28.2%,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對全國外貿進口增長的貢獻率為45.7%。從全年進出口走勢來看,呈逐步趨穩態勢。圖1-10為2013年我國電子信息產品累計進出口額及增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