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紡織行業管理創新成果經典案例(2011年、2012年)
- 企業管理協會
- 1797字
- 2020-07-17 10:00:52
專家點評
經過長期的發展,我國紡織業已經形成了諸多產業集群。但是,作為既以縱向產業鏈為基礎,又包括相關橫向產業的一個產業集群,聯盟則是我國紡織業中的一枝獨秀。以吉林化纖和河北吉藁為首,以天竹纖維產業鏈條為紐帶,以信息共享、資源整合開發為前提,以促進天竹纖維發展為宗旨,不僅開創了行業組織創新的先河,也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商業運行模式,為“十二五”我國紡織企業管理創新提供了可以借鑒的寶貴經驗。
聯盟在構建的過程中,聯手國內相關產業及科研院所共同開發天竹纖維及其下游產品,在急劇變化的國內外環境中能夠及時調整市場、兼顧產業鏈利潤分配。運用新型商業模式推動了整體市場的不斷增大,有效擴大了聯盟成員在產業鏈上不同層次的市場份額,“天竹”已經成為了國內外知名品牌。
天竹內部以聯盟體制的構建作為突破口,在貫徹創新思想的前提下,將企業間合作作為戰略調整的重點。促進天竹產業的有效合作的根本在于遵循了以企業比較優勢為基礎、以市場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的原則,創新了運行機制。
以發揮聯盟內各企業比較優勢為基礎的原則。產業聯盟構建的目的是減少同行業內不同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打破經濟割據,發揮經濟整合功能,提高整個聯盟的競爭力。因此,聯盟的構建正是以行業內各企業的比較優勢為基礎,平衡各企業對短期利益的訴求,著眼于天竹產業整體的長遠發展。
以市場為主導的原則。聯盟的構建尊重了市場運行規律。一方面,不同的要素供給結構和市場需求結構決定了聯盟內企業的生產特征,能夠避免聯盟內的重復建設和企業結構同化;另一方面,要素供給結構和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也導致聯盟內企業分工的重構,推動了聯盟產業結構的升級和企業間的協調發展。
以企業為主體的原則。聯盟的構建始終堅持以企業為主體的原則,只有這樣,產業聯盟的運作才能有堅實的基礎。在市場經濟中,企業是資源組合配置的獨立主體,它們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內在動機與優勝劣汰的外在競爭壓力下必須不斷采用新技術和設備,提高生產和經營效率,尋求最有利于實現資源有效配置的合作組織形式,而聯盟的構建恰恰為企業提供了這樣的發展機會。
創新運行機制。聯盟內形成的較為完善的動力機制、整合機制、激勵機制和創新機制的運作,也為紡織行業內其他企業的合作提供了借鑒。
(1)動力機制。完善的動力機制是聯盟得以持續、健康發展的保證。在發展的初期,聯盟采取了企業與市場相互結合的行為模式和運行機制,最大限度地降低天竹企業成本,獲得最大利潤,并以此為平臺驅使企業加入產業聯盟,加強與聯盟內其他企業的合作與交流,實現了企業持續發展的經營目標和商業模式的創新。
(2)整合機制。聯盟將整合機制的中心問題定位在商業品牌的建設,其他諸如質量、誠信、學習、創新等都是圍繞著如何維護產業品牌來展開。隨著聯盟的不斷成長,聯盟內所依托的企業和產品不斷完善,形成了整體品牌,彌補了單個企業建立自主品牌需要龐大的資金投入的缺陷。通過產業聯盟,整合聯盟內企業的整體力量,加大廣告宣傳的投入力度,利用群體效應形成“區位品牌”,從而使聯盟內的每個企業都受益。
同時,聯盟以其獨特的經濟組織模式,使許多中小企業有限的資源能被有效地整合到天竹品牌產品的生產上,并通過產業鏈各生產環節中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的競爭和產業間不同企業的橫向聯合,實現有限資源的最優化配置。這個由許多單個企業有機整合在一起的企業集團,其競爭力不再是單個企業的簡單加減,而是一種突變,形成了1+1>2效應。
(3)激勵機制。由于聯盟內企業之間的合作與競爭都是在聯盟內進行,而且競爭優勝的結果在產業聯盟內可以立刻顯示出來,并自動獲得激勵,從而刺激企業不斷學習、不斷創新。與此同時,產業聯盟內部發達的網絡關系使新的生產技能和管理經驗通過人員的流動擴散到產業聯盟內的其他企業中,不僅降低了各企業的學習成本和產出成本,而且降低了小企業的創業門檻和創業風險。
(4)創新機制。聯盟內部著力于健全產業創新環境。面臨提升傳統產品和發展新興產品的雙重任務,企業要取得商業利潤,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提供有力支撐。聯盟的企業依靠科技合作在一些關鍵、共性技術方面取得重點突破。
由吉林化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牽頭的產業聯盟,作為一種新型的行業運作模式和盈利模式在天竹行業領域取得了成功,造就了一批龍頭企業,支撐了一批中小企業,行業整體利潤得到了提高,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入選紡織管理創新大獎實至名歸。
(天津工業大學:趙宏教授、周莊教授、馬濤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