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政府財務會計假設和會計原則

一、政府財務會計的基本假設

會計基本假設也稱會計基本前提,是人們在長期的會計實踐中直接形成的,是政府財務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前提,是對會計核算所處時間、空間環境等所做的合理設定。政府財務會計的基本前提包括會計主體、持續運行、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

(一)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是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空間范圍。政府會計的會計主體是會計工作為之服務的特定單位,如工商局、檢察院、學校、醫院、科研院所等。

(二)持續運行

持續運行是會計核算的時間界限,它是指單位或會計主體的經濟業務活動在可預見的將來能夠持續不斷地運行下去。雖然行政事業單位主要不以營利為目的,但其開展各項公共活動不僅不能帶來盈利,而且還要耗費一定的資源。如果不做這樣的假設,我們很難想象一個社會能夠延續下去。在這個前提下,會計主體將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資源,按照既定的協議或合同清償債務,而且在此基礎上選擇會計原則和會計政策。如果行政事業單位不能持續下去,則必須改變會計核算的原則和方法,并在財務報告中做出相應的披露。

(三)會計分期

會計分期是將會計主體的持續運行的時間人為地劃分成時間階段,以便分階段結算賬目、編制會計報表、及時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會計信息。實行會計分期的作用在于能夠在連續、相等的會計期間中對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及其運營情況的變動進行核算,并據以編制會計報告。會計期間分為月度、季度和年,不都采用公歷年度。行政事業單位通常以一年作為劃分會計期間的標準。以一年會計期間稱為會計年度。我國的會計年度采用歷年制,即以公歷1月1日至12月31日作為一個會計年度。

會計期間的劃分對政府財務會計的核算有著重要的影響。由于有了會計期間,才產生了本期與非本期的區別,才產生了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才使不同類型的會計主體有了記賬基礎。會計期間的劃分,有利于滿足單位內部的管理及其他方面進行決算的需要。

(四)貨幣計量

貨幣計量是指會計主體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以貨幣進行計量,反映會計主體的業務活動。貨幣是商品的一般等價物,是衡量一般商品價值的共同尺度。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點。按照《政府會計——基本準則》的規定,行政事業單位應該選擇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如果發生外幣收支,應當在發生收支時按照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當日人民幣外匯匯率折算為人民幣核算。對于業務收支以外幣為主的行政事業單位和民間非營利組織,也可以選擇某種外幣作為記賬本位幣,但在編制會計報表時,應當按照編報日期的人民幣外匯匯率折算為人民幣。

二、政府財務會計核算原則

政府財務會計核算原則是建立在會計基本前提基礎之上的,主要是就會計核算的基本要求做出規定,是會計人員進行核算時應遵循的基本規范,是進行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一般標準和依據。根據財政部頒布的《政府會計——基本準則》,我國政府會計的基本原則包括客觀性原則、相關性原則、可比性原則、一貫性原則、及時性原則、明晰性原則等。這些原則的執行對于保證政府會計體系全面、正確地反映我國財政狀況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

(一)客觀性原則

客觀性原則也叫真實性原則,指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客觀真實地記錄、反映各項業務活動的實際收入和費用狀況。客觀性原則是對會計核算工作和會計信息的基本質量要求。因為會計的工作成果是國家有關管理部門及其相關單位進行決策和管理的依據,倘若提供的會計信息是虛假的,不但不能反映客觀事實,而且可能導致信息使用者因為信息不真實而做出錯誤的決策,造成不應有的損失,這就要求會計信息反映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必須真實可靠。會計客觀性的具體要求是:在確認會計事項時,必須依據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在計量記錄會計事項時,不得偽造數量和金額;在財務報告中,必須如實反映情況,不得加以掩飾。

(二)相關性原則

相關性原則也稱適應性原則,是指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滿足預算管理和有關方面了解單位財務狀況及其收支狀況的需要,并有利于單位內部加強管理。這個原則的具體要求是:會計信息應該有價值,既能夠反映過往的經濟業務情況,又能幫助信息使用者對未來事項做出決策,并對使用者做出決策提供幫助。例如,上級財政撥付給下級單位使用的財政撥款,上級單位必須對這筆撥款的使用情況有所了解,以便監督資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而撥款使用狀況必須從下級單位的財務報告中獲得,這樣財務信息就具有相關性。如果財務信息沒有反映出對信息使用者的價值,無法幫助使用者做出相關決策,那么該信息就不具有相關性。

(三)可比性原則

可比性原則是指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會計信息應當口徑一致、相互可比,以便同一單位前后各期及不同單位之間的比較分析。它要求不同的行政事業單位,應當使用相同或類似的會計程序和方法,使信息使用者在閱讀不同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報表時可以進行比較。具體來說,它要求行政事業單位對各項經濟業務應當采用相同或類似的程序和處理方法,會計報表項目應采用相同的核算口徑編制。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同時政府財務會計核算方法前后應當一致,不得隨意變更。如確有變更,應當將變更的情況、原因和對單位財務狀況及其收支情況的影響在會計報告中進行說明。因為會計核算方法都有多種選擇,會計主體必須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做出選擇,一經選定,一般不得隨意變更;當有證據表明會計主體變更會計政策后更加客觀、真實地反映自身財務狀況等信息時,會計政策和核算方法才能變更,但這種變更必須按照有關制度的要求反映在會計報表附注中。

(四)及時性原則

及時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應當及時進行。會計信息除了必須保證其真實性、可靠性外,還應當保證時效性。不及時的信息將使其有用性大打折扣,甚至毫無價值。因此會計核算中必須做到及時記賬、算賬、報賬。會計信息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幫助使用者做出決策,如果會計信息沒有及時反映經濟業務的情況,那么延時的會計信息就失去了對使用者的參考價值。因此,及時性原則要求會計信息具有時效性。而且,及時性原則也要求做到:收集會計信息的及時性、處理會計信息的及時性以及傳遞會計信息的及時性。也就是說,會計人員要能夠及時收集經濟業務的發生情況,并且迅速做出會計處理,同時將會計信息及時傳遞給會計信息使用者。值得指出的是,及時性原則與會計分期假設有關,需要科學地劃分收入和費用的時間界限,以便于及時處理。

(五)明晰性原則

明晰性原則是指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記錄和報告要做到清晰完整、簡明扼要,數據記錄和文字說明應一目了然地反映單位經濟業務的來龍去脈。明晰性原則要求做到:從憑證、賬簿到報表,從數字、文字到圖式,從注釋、簽章到審核各個環節步驟,都要清晰明了、言簡意賅、通俗易懂。該原則的目的是使各方面會計信息使用者,能夠準確無誤地理解并充分獲取其所需要的信息。

(六)全面性原則

全面性原則是指行政事業單位應當將發生的各項經濟業務或者事項統一納入會計核算,確保會計信息能夠全面反映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狀況、事業成果、預算執行等情況。因此,行政事業單位要全面核算其所發生的各項經濟業務,確保沒有遺漏,保證政府財務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實性。

(七)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

實質重于形式原則是指行政事業單位應當按照經濟業務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不應僅以經濟業務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

三、會計核算基礎和會計計量屬性

(一)會計核算基礎

政府會計核算基礎主要包括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權責發生制要求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權責發生制下,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凡是不屬于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在當期收付,也不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

收付實現制是以款項的實際收付為標準來處理經濟業務,確定本期收入和費用,計算本期盈虧的會計處理基礎。在現金收付的基礎上,凡在本期實際以現款付出的費用,不論其應否在本期收入中獲得補償均應作為本期應計費用處理;凡在本期實際收到的現款收入,不論其是否屬于本期均應作為本期應計的收入處理;反之,凡本期還沒有以現款收到的收入和沒有用現款支付的費用,即使它歸屬于本期,也不作為本期的收入和費用處理。目前,在我國政府會計體系中,財務會計是以權責發生制作為核算基礎的,而預算會計是以收付實現制作為核算基礎的。

(二)會計計量屬性

會計計量是將行政事業單位符合確認條件的會計要素登記入賬并列于財務報表(會計報表及其附注)而確定其金額的過程。會計的計量屬性反映的是會計要素金額的確定基礎。會計計量屬性主要包括歷史成本、重置成本、現值、公允價值、名義金額五種。

(1)歷史成本。在歷史成本計量下,資產按照取得時支付的現金金額,或支付對價的公允價值計量。

(2)重置成本。在重置成本計量下,資產按照現在購買相同或者相似資產所需支付的現金金額計量。

(3)現值。在現值計量下,資產按照預計從其持續使用和最終處置中所產生的未來凈現金流入量的折現金額計量。

(4)公允價值。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的金額計量。

(5)名義金額。無法采用上述計量屬性的,采用名義金額(即人民幣1元)計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明光市| 镇巴县| 永春县| 大连市| 象山县| 台江县| 璧山县| 永州市| 凭祥市| 广饶县| 龙游县| 吉安市| 新野县| 新巴尔虎左旗| 京山县| 虹口区| 湘乡市| 莆田市| 普洱| 龙州县| 通道| 旺苍县| 新泰市| 富锦市| 和政县| 太康县| 辉南县| 衡阳县| 雷山县| 陇西县| 永康市| 潮州市| 林芝县| 新沂市| 金川县| 泰安市| 旬邑县| 贞丰县| 孟连| 阿拉善右旗| 西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