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編政府會計(微課版)
- 閆鄒先
- 1955字
- 2020-07-08 16:09:49
第二節 政府財務會計的目標
會計目標,就是會計活動最終要達到的目的,具體而言就是會計核算要提供真實、完整的會計資料,以滿足各方面對會計信息的需要。從理論層面出發,通常把財務報告目標的內容歸納為三個方面:“(1)誰是財務信息的使用者?(2)他們需要什么樣的信息?(3)財務報告能夠提供什么樣的信息?”
一、政府財務信息的主要使用者
政府財務報告的使用者為行政事業單位組織業務活動所涉及的所有利益相關者。行政事業單位運營過程中所涉及的利益相關者極其廣泛,至少應該包括政府審計機關、社會公眾、投資者和債權人、外國政府和國際組織、主管部門和內部管理者等。
(一)政府審計機關
政府審計從本質上說,也是接受公眾委托,提供公共審計服務。所以,審計機關將是代表公眾利益的重要的政府財務報告使用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明確規定,我國各級審計機關依法對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部門的財政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依法進行審計。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審計機關對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情況的審計工作報告。
(二)社會公眾
這里所指的社會公眾是分散的公民個人和某些利益集團。對于社會公眾來說,依法納稅是他們應盡的義務,而同時社會公眾也有權利知道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狀況以及政府對社會公眾所托付的各種責任和義務的履行情況。對于某些利益集團來說,他們也需要通過了解政府的財務狀況和現金流量等信息來進行決策或者做出相應的選擇。
(三)投資者和債權人
投資者和債權人需要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信息及其相關信息,從而做出是否與其繼續合作的經濟決策。某些行政事業單位每年都從事一些經濟活動,這些經濟活動與投資者、債權人具有非常重要的關系,這樣這些投資者、債權人必然會關注行政事業單位財務信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進行決策。
(四)外國政府和國際組織
外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并不是行政事業單位財務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我國與外國政府和國際組織之間的往來不斷增多,各級行政事業單位正越來越明顯地感受到來自這些使用者信息需求的壓力。
(五)主管部門和內部管理者
目前,我國政府單位主要包括政府各行政部門、醫院學校等事業單位,其收入來源主要依賴于政府財政撥款,對于各級政府的履職情況以及預算執行情況,各級政府應當進行監督,對各級政府在預算執行過程中違反紀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行為依法予以制止和糾正。政府應將預算執行結果如實上報,接受上級的監督。另外,隨著我國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進一步實施,各級政府作為獨立的經濟主體的趨勢更加明顯,所以,各級政府的內部管理者對相關信息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強烈。
除了上述列舉的政府財務信息的使用者之外,其他方面的使用者或者潛在的使用者也很多,比如公務員、供應商和財務分析師等,都需要政府的財務信息進行相關決策。
二、財務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分析
政府會計的各利益相關者對財務信息的需求各有側重,他們會針對他們關注的方面,通過對相關信息的分析,對政府活動進行評價和預測,并作為有關評價和決策的基礎之一。政府財務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的主要特點是使用財務信息,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做出經濟決策,而是評價政府及相關單位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
(一)以做出非經濟決策為主
財務報告使用者需要財務信息是為了做出各種相關的決策。決策的類型不同,對財務信息的需求也不一樣。政府財務報告使用者與行政事業單位的利害關系通常不表現為直接的經濟利益關系,因為政府會計的資源提供者向行政事業單位提供資源要么是法律法規強制其提供(如納稅人依法繳納稅款),要么是自愿提供(如各種捐贈)。他們不期望按照其提供資產的某個比例收回資產或獲得相應的經濟利益,也不期望清算時分享一部分剩余財產。所以,他們根據信息做出的決策主要不是經濟決策。其他信息使用者,如立法及監督機構更沒有本身的經濟利益,而是代表社會公眾或上級行政事業單位的利益做出相關決策,包括政治的、經濟的和社會的決策。
(二)以考核和評價受托責任及受托業績為主
政府報告主體的管理者與資源提供者、其他財務報告使用者之間存在著各種的受托與委托關系,承擔著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種受托責任。從資源提供者的角度來看,他們將資源委托給受托人,總是希望受托人按照其預期的目標有效地使用和管理這些資源,受托人就負有按照委托人的意愿管好、用好資源的責任。由于政府的資源必須按照預算、法律規章、行政法令,以及合同協議限定的用途或目的使用,那么其受托責任就具體化為對專門用途的資源進行保管,并使用于特定的目的或活動,以產生一定的效率與效果。所以,對于大部分使用者來說,他們需要財務信息更多的是為了對政府管理者的受托責任及受托業績做出合理的考核和分析評價,在此基礎上做出相關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