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說中國大歷史5:遼金-元明
- 李學勤
- 1526字
- 2020-07-08 14:22:51
06 契丹英后
朝堂上,十二歲的小皇帝身后,坐著一位年輕美貌、氣度不凡的女子,她就是臨朝聽政的年僅三十歲的皇太后蕭綽,也就是在遼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蕭太后。
乾亨四年(982)八月,一向羸弱多病的遼景宗撒手西去,遼朝政局陷入動蕩之中。孤兒寡母,主少國危,諸王宗室二百余人擁兵握政,遍布朝野,虎視眈眈,蕭綽一夜之間被推入了政治的旋渦。
蕭綽,小字燕燕,是北院樞密使兼北府宰相蕭思溫的女兒。幼年的蕭綽聰穎好學,才智過人,深得蕭思溫的喜愛。花季之年的她就被景宗選為了貴妃,不久即被冊立為皇后。體弱多病的景宗一直十分依賴于精明能干的蕭皇后,后來索性就讓蕭皇后臨朝主政了。景宗常對大臣們說:“你們凡是寫到皇后的講話,也一定要用‘朕’字!”有景宗為蕭皇后撐腰,群臣自然各安其位,不敢萌生邪念。不料景宗英年早逝,蕭皇后一時間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朝廷中的局勢變得險惡起來,她最憂心的是趙匡胤篡奪后周江山的局面在遼國重演。

遼·防州知判官印

契丹煮茶圖
面對險峻的形勢,蕭太后采取了一系列正確果斷的措施。她深知,要想立穩(wěn)腳跟,鞏固統(tǒng)治地位,必須親自控制兵權(quán)。于是她分別任命自己的心腹大臣韓德讓、耶律斜軫為南、北院樞密使統(tǒng)領(lǐng)御林軍并主持朝政,任命耶律休哥為南京留守,負責邊防軍事。
和許多賢明的統(tǒng)治者一樣,蕭太后也非常重視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她獎勵開墾,減免賦稅,賑濟災民、流民和貧民,從而使畜牧業(yè)和農(nóng)業(yè)都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
蕭太后在執(zhí)政期間一個最重要的特色是大力重用漢官,提倡漢化。她起用了以韓德讓為首的一批漢人將領(lǐng),虛心納諫,真誠以待,試圖通過漢官加速遼朝社會漢化的進程,并依靠漢族人加強統(tǒng)治。蕭太后吸取隋、唐時期科舉考試的模式,在遼國開科取士,使大量德才兼?zhèn)涞闹R分子通過科舉脫穎而出,為統(tǒng)治集團注入新生力量。同時,蕭太后以超人的膽魄,毅然拋棄了世代沿襲下來的狹隘的、陳腐的民族偏見,修改了不合理的法律。遼國以前的法律極不平等,如遼人打死漢人,用牛馬來賠償就可以,而漢人如果打死遼人,不僅要抵命,他的家屬也要做奴婢。蕭太后沖破重重阻力,制訂了遼人、漢人用同一法律制裁的律令,促進了民族融合和遼代社會的進步。
蕭太后不僅自己在中原文化中尋求執(zhí)政方略,而且還教育兒子學習中原文化。在她的教誨下,圣宗耶律隆緒通曉中原文化,寫出了“樂天詩集是吾師”的詩句,并用契丹文翻譯了《白居易文集》。遼圣宗還從《貞觀政要》這部書中汲取了不少治國經(jīng)驗,為后來的圣宗朝改革奠定了理論基礎(chǔ)。
蕭太后攝政初,“邊防未靖”是其重要憂患之一,她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縝密安排,逐漸增強了軍事實力,鞏固了自己的政權(quán)。
統(tǒng)和二十二年(1004)八月,蕭太后與圣宗以收復失地為名,率二十萬大軍南侵,直驅(qū)黃河沿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陽),直接威脅到了北宋的都城開封,這使得宋廷上下驚恐萬分。宋真宗在寇準等人的強烈要求下,親臨澶州前線督師,使得宋軍民心大振,人人奮勇爭先。但蕭太后卻在遼軍屢屢受挫之時,逼宋求和,與宋訂立了“澶淵之盟”。此后,宋、遼之間數(shù)十年間,邊境安寧,百姓安居樂業(yè),遼國有機會得以休養(yǎng)生息,發(fā)展生產(chǎn),國力日益強盛。“澶淵之盟”開創(chuàng)了宋遼兩朝友好關(guān)系的新局面,對南北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和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統(tǒng)和二十八年(1010)十二月,執(zhí)政二十七年的蕭太后病逝,結(jié)束了她叱咤風云的一生。蕭綽作為一名女性政治家、軍事家,對外號令三軍,縱橫沙場;對內(nèi)行文修治,興國安邦。使這一時期,成為遼朝最為鼎盛的輝煌時期。她雖然執(zhí)政數(shù)十年,卻絲毫沒有動搖景宗、圣宗的帝位,也沒有因女主執(zhí)政造成朝政的混亂。經(jīng)過她不懈的努力,遼朝不僅扭轉(zhuǎn)了穆宗時代衰敗的局面,并且使圣宗的統(tǒng)治得以穩(wěn)固。她留給圣宗的是一個國勢昌運、國力強盛的遼國。蕭綽也因此成為遼史中最閃亮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