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說中國大歷史1:上古-春秋
- 李學勤
- 2298字
- 2020-07-08 14:19:10
08 堯舜禪讓
小時候,我們可以常常聽到一些有關中國歷史編年的順口溜,像“人文初祖是黃帝,禪讓制度堯舜禹。第一夏朝禹建立,原始社會從此起。……”“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讀起來都十分地瑯瑯上口。不難發現,在一般人看來,中國歷史可以追溯的源頭大體上是從“堯舜禹時代”開始的。堯舜禹所處的時代是中國原始氏族社會逐漸走向解體的時代,盡管從那個時代還流傳下來許多美麗的神話,但是與炎黃時代比起來,那時候流傳下來帶有“神話”色彩的歷史可信程度已經大大地提高了。
中國有句成語叫“垂裳而治”,出自古老的《易經》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它的意思是說:“好的君主統治國家,能讓百姓和睦相處,共享太平。”我們中國人還特別愛用“堯年”來形容國家處于太平盛世的景象。為什么后世的人們會用這些詞語來形容社會安定繁榮的景象呢?這說明,堯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社會穩定與繁榮的時代,是后世人向往的時代。
據記載,堯的名字叫放勛,號陶唐氏,因為他曾被封為唐侯,所以也稱唐堯。堯當政的時候,威信很高,他本身具備很多令人尊敬的品質,能把很多部落團結在一個聯盟中,因而被稱作可以“協合萬邦”。我們先從他的個人品質來說,不論他在位與否,堯始終過著儉樸的生活,以身作則,與百姓同甘共苦。據說堯成為君主以后,依然和百姓們一樣住茅草屋,吃糙米飯,煮野菜湯,夏天只披一件粗麻衣,而冬天則加塊鹿皮作為御寒衣物。衣帽鞋襪不穿到破爛不堪他從不更換。他富有四海卻從不驕傲;他尊貴之極卻從不放縱。正因為堯有如此的仁德和品格,所以天下人都把他作為表率,處處向他學習。
歷史百科堂:原始人類居住的房屋和建筑方法都比較簡單,基本上是一種圓形半地穴式的窩棚,通常只有5~7平方米,僅能容納二三人。

堯舜二帝像
說完品德,我們再來講講堯的政績。古代社會中的日常事務,無外乎兩方面:一是要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共同問題;二是為了部落的利益而進行對外交往。人們生活中的首要問題歸根到底還是農業生產問題,農業生產中的關鍵則是農時,人們要獲得豐厚的勞動成果,就必須掌握自然規律。堯成為君主后,便開始設置專職人員負責觀測日月星辰運行的變化,在觀測和計算的基礎上制定歷法,用來教導百姓按照時令節氣的變化來從事勞動生產。面對當時洪水的威脅,堯還召集會議討論選派能夠勝任治理水患的人,后來人們選定了鯀來負責治理水患。盡管鯀治水并不成功,但是堯不曾放棄治水的努力,繼續領導百姓與自然界進行斗爭。當時的人們都很愛和堯親近,稱他是“仁德如天,智慧如神”,他就像太陽一樣溫暖人心。
堯在位七十年的時候,決定挑選接班人。他曾經就人選問題征求過許多人的意見,經過各部落的民主推薦和他仔細考察,后來堯將君主的位子禪讓于舜,成為歷史上推行“禪讓”的典范。
史載,堯在選取接班人的時候,是經過了認真的考察以后才決定的。當時,有大臣推薦堯的兒子丹朱,但是堯知道自己兒子十分愚頑和暴戾,根本不能勝任領導部落聯盟的重任,所以最先否定了這一人選。繼而又有人推薦了一些好講漂亮話而不能實實在在做事的人,也被堯一一否定。后來,一些德高望重的部落領袖又推薦了鯀,但是堯認為鯀這個人不太遵守法紀,而且曾危害過同一部落的人,不能傳位給他。不過,人們對鯀的能力還是比較看重,強烈建議堯對其進行一些考察,堯無奈,只得命鯀去治理洪水,但鯀九年治水無功,終于落選。
中國大事記:約公元前2萬年,在今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洞穴中有晚期智人居住,稱為山頂洞人。
世界大事記:約公元前2萬年,原始的狩獵族跨過白令海峽的“大陸橋”進入北美洲。
最終,堯還是將目光鎖定在了出身民間的舜的身上,盡管大家都認為舜德才兼備,但堯還是決定對其做一番詳細考察。堯先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希望通過兩個女兒來近距離觀察舜的德與行。舜娶了娥皇、女英之后,不但沒有倚仗堯的勢力而胡作非為,反而讓妻子們放下貴族的架子,和普通婦女一樣參加勞作,讓她們謹遵婦道。堯把這些都看在眼里,對此十分滿意,便讓舜主持教化百姓的工作,舜理順了人們五倫之間的關系,使百姓都能自覺遵從禮教和秩序,讓社會風氣得到了良好的發展。后來,堯又讓舜擔任各種官職,來鍛煉他的辦事能力。結果,發現舜不僅辦事有條有理,而且在舉止儀容上都能恭敬如禮,沒有自傲自大。于是,堯舉行典禮,將攝政權交給了舜。

馬家窯文化·人像雙耳罐
攝政之后,舜又處理了許多重大的事情,他剪除了“四兇”,即三苗、鯀、共工、兜,任用了許多善良而且有賢德的人,并繼續整頓禮制、減輕刑罰,得到了百姓的普遍擁戴。當堯死去之后,舜為了避免因爭奪權位而引起紛爭,主動讓位于堯的兒子丹朱。可是,各方諸侯和天下的百姓卻只擁護舜。因民心所向,舜最后還是登上了君主的寶座。堯禪位于舜,使得天下人都知曉了堯的胸懷,對他知人善用,任人唯賢的品德仰慕不已。堯將帝位禪讓給舜的故事,遂成為了中國上古時代的一段動人的歷史佳話。
可是,自古以來就有人懷疑“堯舜禪讓”的真實性。有一種說法稱,并不是堯將君主之位傳給了舜,而是舜趁堯年老力薄,將其囚禁而謀奪了君主的位子。不過,后人還是愿意相信歷史上發生過堯舜禪讓這件美好的事情,所以人們還是給予了他們高度的評價和贊美。
其實,禪讓制是古代權力結構演變的過渡形態。在堯舜時代,中國社會實際上處于軍事民主制的歷史階段,部落聯盟的首領繼承問題需要加入聯盟的各部落首領共同會商,在堯舜時代的重大事情應該是由當時的部落議事會與民主大會集體討論決定。聯盟首領由擁有選舉權的部落領袖選舉產生,其實也是體現出了一定的公眾意志。“禪讓”是史前存在的史實,留有原始民主制度的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