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碎尸式自殺
- 法醫秦明:逝者之書
- 法醫秦明
- 3641字
- 2020-06-29 18:11:44
案情:碎尸
這世上有一條路無論如何也不能走,那就是歧途,只要走錯一步結果都會是粉身碎骨。
——宮崎駿
都身首兩處了,憑什么不算命案?
夏曉曦是一個多愁善感的姑娘,總是因為一些小事兒而不知所措。尤其是感情問題,她總是拿捏不好分寸。在漫長的戀愛過程中,她不知道鬧過多少次分手,鬧過多少次自殺。終于有一天,她的男友徹底受不了了。
在又一次提出分手以后,男友就關了機。等到他再次開機的時候,除了收到無數條來自夏曉曦的語音留言,還有幾條公安局的來電提醒信息。
男友知道出事了。
事發在夏曉曦曾經和男友同居租住的小區里,他們住在20樓。男友抵達現場的時候,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地面上有一具尸體,俯臥在地,沒有頭顱。而在尸體不遠處的草坪中,居然有一個血淋淋的頭顱,那不是別人,正是夏曉曦!
男友被嚇得坐在了地上,一時不知所措。而身邊一個婦女,原本正坐在地上號哭,此時卻翻身起來,奔跑過來一腳踢翻了他。
“你這個畜生!你居然殺了她!還碎了尸!”一邊咆哮著一邊瘋狂踢打他的婦女,正是夏曉曦的母親。
“不!不!不是我!”男友意識到自己成了犯罪嫌疑人,嚇得語無倫次,“我是冤枉的!我沒有殺她!我怎么可能殺她?”
小白見狀上前及時拉開了兩人,說:“別著急,我們還在調查事情的原委。”
“有什么好調查的?就是他殺了曉曦!”夏母叫道。
“現場勘查和尸檢都沒有完成,我們還不能認定這是一起他殺案。”小白說道。
夏母瞪著小白:“你說什么?有種你再說一遍!不是他殺!難道自殺也可以碎尸嗎?難道是夏曉曦自殺了以后,又碎了自己的尸體嗎?你不是法醫嗎?有你這么黑心的法醫嗎?”
“黑心?”小白指著自己的鼻子,氣得滿臉通紅。
“他并不黑心,您的女兒真的就是自殺。”聶之軒脫下手套走了過來。
“放屁!”夏母叫道。
“您聽我說,”聶之軒說,“經過調查,死者剛剛失戀,而且有多次自殺史,她具備自殺的心理動機。”
“鬧過自殺的人就會真自殺嗎?你這是什么道理?”夏母哭著說。
“阿姨您冷靜點。”聶之軒說,“我們通過現場勘查,發現死者原來租住的房屋窗戶,就是起跳點。這個窗戶的窗沿處,只有夏曉曦一個人的足印,可以排除她跳樓的時候有其他人在場。”
“現場痕跡有可能是偽造的呀!他把曉曦弄暈了,然后偽造了現場,再碎尸。”
“不可能,死者高墜的時候,碰到了7樓伸出來的晾衣架,才導致身首異處,而不是別人碎尸的。從傷口的形態和7樓晾衣架的血跡可以斷定這一點。”聶之軒說,“而且死者身上沒有任何抵抗傷和約束傷,也沒有中毒、窒息、顱腦損傷等可以致暈的痕跡。所以只能是她自己跳下來的。”
“我不相信!我不相信!”夏母叫道,“自殺也可以碎尸嗎?”
“可以的。”聶之軒斬釘截鐵地說,“我負責任地告訴您,可以的!”
案情×剖析
碎尸
在許多驚悚犯罪題材影視劇中,不乏對碎尸案件的描寫。經過這類影視劇的渲染,大多數人知道,碎尸案件一般都是很嚴重的案件,是犯罪分子精心謀劃的案件。
在這樣的案件中,法醫發揮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在法醫秦明系列小說以及科普書《逝者證言:跟著法醫去探案》中,都對碎尸案件進行了介紹,也介紹了法醫在處理碎尸案件中所發揮出的作用。
在接到碎尸案件報警后,法醫抵達現場,要盡可能多地尋找、收集尸塊。首先通過尸塊的損傷形態,以及對現場的勘查,綜合判斷死者的死亡方式究竟是什么。
在確定死亡方式后,法醫會對尸塊進行研究。在盡可能明確死者的死亡原因、死亡時間、致傷工具以及分尸工具以后,還需要進行以下幾點工作:(1)根據尸塊的生理解剖特征推斷死者的性別。(2)根據恥骨聯合面、牙齒、骨盆等的特征點,推斷死者的年齡。(3)根據長骨長度推斷死者身高。(4)根據尸體皮膚特征點,如文身、痣等,還有內部器官特征點,如有沒有動過手術,有沒有生育史等進一步刻畫個體特征。有了這么多個體特征,警察就很容易尋找到死者的身份,一旦找到了死者的身份,案件也就算偵破了一半。
碎尸案件通常是熟人所為,畢竟一般情況下,陌生人何必要碎尸呢?
破案過程聽起來很過癮,但是大家通常會忽略了最先,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死亡方式的判斷。
在所有的非正常死亡事件中,法醫和其他專業警察都必須對現場進行勘查,對尸體進行檢驗,結合調查情況,為事件定性。所謂的定性,就是能不能排除他殺。這是一項技術活,結論下達必須有充分的依據,而不是想當然而為之。在法醫學中,他殺、意外、自殺被稱為“死亡方式”,就是指機體所發生的死亡,是由別人導致的,由自己導致的,還是一些意外因素導致的。
很多人不能理解“自殺碎尸”和“意外碎尸”。在這里,我就重點說一下碎尸案件的死亡方式判斷。
一、“碎尸”的含義
老秦有時候不禁感慨,中國的漢字文化實在是博大精深。就拿“碎尸”這個詞語來說,其實就有兩種含義。一種作動詞理解,也是大家一般所理解的:“尸體被人分解后拋棄、藏匿”;另一種則作為名詞理解,表示尸體的狀態,例如在一件命案中,死者不是一具完整的尸體,而是由幾塊尸塊組成,那這也被稱為“碎尸”。
二、“自殺”“意外死亡”與“碎尸”的關系
老秦之所以要給大家講述“碎尸”一詞的不同含義,就是因為在詞義不同的語境下,法醫對死者的死亡方式以及案件性質的判定也會有所不同。所以,不能只要一看到“碎尸案”,就簡單地判斷其一定是他殺案件。死亡方式和尸體狀態之間是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的。
首先,把“碎尸”當成動詞來理解。
在法醫學實踐中,很多“自殺”“意外死亡”的死者,選擇的(受到的)致死外力作用,是會使其“被碎尸”的。沒有人敢說,自殺的人就一定要選擇留全尸的方式,或意外死亡的人一定能留得下全尸。
在爆炸、高墜、交通事故、生產事故、自然災害或利用一些能產生巨大機械外力的機器進行自殺等非正常死亡事件里,致死因素在施加的過程中都可能導致死者“被碎尸”。
除了被致死因素的巨大外力碎尸,自殺、意外死亡的死者,還有可能在死后被人碎尸。
我來通過一個案例詳細解釋下。從前有個有婦之夫在外地當官,和當地一女子姘居。女子多次要求其離婚未果,傷心至極,在男子住處自殺。男子怕奸情敗露,遂將尸體肢解后拋棄、藏匿。
在這個案例中,自殺仍作為死亡方式存在,而碎尸則是一種匿尸手段。在警方明確死因后,只能追究男子毀壞尸體的刑事責任,而不能把“殺人”罪名強加給男子。
其次,在把“碎尸”當成名詞來理解的語境下。
按照先入為主的觀念,很多人都會認為只要發現尸塊,就一定存在惡性兇殺案。但如果只要發現尸塊就確定死亡方式是他殺,那也就太簡單了。豈不是誰都能來干法醫了?
比如自殺投河的死者,他們的尸體有可能被船只螺旋槳打碎。位于江河邊城市的公安機關的法醫最常見的“碎尸”就是這種。除此之外,在隱匿位置高墜,尤其是墜落過程中接觸硬物的死者,尸體在空中就可能散裂開來。這種情況,通常也會被人以發現了“碎尸”而報警。
看完以上文字,你還覺得“自殺碎尸”是開玩笑的嗎?
總之,警方在發現尸塊后,一定要通過各警種的配合,在掌握所有現場、尸體、調查的材料后,得出一個妥善的結論,而絕對不能憑空臆測。成為福爾摩斯基本的條件,并不僅僅是擁有縝密的邏輯推理能力,還要能做到在推理之前,先全面掌握現場情況,擁有盡可能全面的信息。
自救×小劇場
小白:“又是謠言!又是謠言!我們的這起案件,明明就是死者自己跳樓的,生前沒有遭受任何侵害。可是這些造謠的人用其他人被毆打的視頻來張冠李戴,誤導網民認為死者生前被毆打了!而且,他們還非要把死者的尸斑說成是損傷!這些造謠的人真是可惡!”
聶之軒:“網絡造謠者確實十分可惡,不過近些年來,有關部門的有力措施,也讓網絡環境干凈了不少。可是,最關鍵的,還是網民得具備鑒別謠言的能力。不信謠、不傳謠,遇見來歷不明的非官方消息,要謹慎對待,不能盲從盲信。”
小白:“是啊,沒有轉發,就沒有傷害。比如一個女大學生和男友開房后墜樓,明明是女生意外墜樓,卻被媒體誤導為女生被男生強奸后殺死。自以為正義的網民都認為自己是在伸張正義,其實他們卻傷害了無辜的男生。”
聶之軒:“是啊,有些謠言很明顯違背了常識,是可以一眼識破的。有些謠言則利用了民眾對某些小眾領域專業知識的不了解,引導民眾走入誤區。比如‘凡是碎尸就是他殺’的理論,從法醫學的角度看,就是錯誤的。對于這樣的事件,我們專業人士需要不遺余力地宣傳相關知識,幫助網民掌握專業知識,才能幫助他們更好地識破謠言。”
小白:“可是,對于有些謠言不知道怎么辟謠才合適啊。”
聶之軒:“確實,有一些謠言是憑空捏造的,而有一些謠言則是利用一些漏洞別有用心地去引導。比如曾經有一則新聞題目是‘××警方荒山秘密解剖尸體,被指盜取死者器官’。前半句是利用了警方沒有建立解剖室,只有去較為偏僻的地方解剖尸體這一漏洞。而后半句,用了‘被指’這種春秋筆法,把死者家屬的疑問直接作為了新聞題目。”
小白:“總之,以吸引眼球為目的,不擇手段誤導民眾的,都是耍流氓。”
聶之軒:“遇到謠言,有關部門一定要第一時間公開可以公開的信息,讓事件透明化,積極回應網絡質疑。而對普通民眾來說,則要擦亮眼睛,不要盲目跟風傳播。有一句話說得好,謠言止于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