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記事時起,我們鎮上在我小的時候,是沒有磨米房的。我念小學的時候,父親每次磨玉米面都得去大吉星村,父親說,那里有個磨米房,能磨細面的篩子,玉米面都是細面蘿篩的。在鍋里貼出的餅子特別好吃,就是燙面的玉米餅,不是發面的都好吃。
父親有時候推個車子,拉上玉米,去很遠的大吉星村磨玉米面子和玉米碴子吃。
分單干后,三隊里也有了磨米房,五隊也有了磨米房。家里磨面子就去三隊。靠鎮上后山的一個姓于的人家,他家的磨米房也能磨豬食料雞食料,還能磨出細面的糧食。也沒有要多少錢的。我們都是一個大隊里的。對社員還是優惠的。
后來,五隊的院里也建了個磨米房。那戶人家姓陶。這個磨米房比較大,有很多功能的。離我們家還比較近,父親就會趕著牛車去磨米房磨豬食料和玉米面的。
生活和日子漸漸的過得好了,人們也很少吃粗糧了。入冬的時候,父親有時去磨粘面子,才去磨米廠磨米的。這時候也按袋要錢的。價錢也提高了。五隊的磨米廠開的時間長,有好多年的。后來,我們村里就有幾戶人家自己也買了小型機器,開起了磨米房。我家前院老馬家,他家就能給人家磨豬食料的。都是電機器。后院,任金山家買了比較大一些6,磨米,磨面,磨豬食料,都很實用。這幾年,村里的農用機車也多了起來。小型四輪子,大四輪子,小汽車,大車。各種農耕車都有了。有的人家里都有兩臺車。種地用的,打藥,除草,收割機……
農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無線電視機家家戶戶都不缺少了,大小型交通工具可全了,去趟街里,步行,打車的,自己開車去街上買東西,夠物的。可方便多了。
村里的磨米房多了起來,靠西山洞就有李文家和另一個人家都有磨米房了。因此,竟掙力就強起來了,都是做生意的,有拉關系的,有看他們磨米,磨面的機器如何的,村里這幾家有時因為磨米也暗自搞得不和,任金山家特別獨,他們與村里人相處得不太和睦。任門戶愛小,斤斤計較,去他家磨的米,村里人也沒多少的農戶去他家磨米的。有的繞遠道也去西山洞老李家去磨米。
這幾年,任金山家把磨米房又改成電氣焊房了。農村有焊接車輛的,也可以去他家焊車了。他家的房子靠道邊,來往的車輛經過他們家時,車子出現了毛病,就可以去他家的修理鋪做檢查,修理的。任金山家的磨米房改行了。給村里老鄒家創造了好的掙錢的機會,都去他們家磨米了。
商機就是這樣的。任家扛不住了,不堅持了,把好的掙錢機會讓給了鄒家,鄒家在我們村里這幾年就發家了。可干了幾年后,他的兒子進水泥廠當工人了。家里的老伴身體不好,磨米房也就斷下來不干了。
如今,有的人家都辦置了小型磨米機器。磨米量大時,就開著車去西山洞李文家磨米。
有的人家種水稻,秋天就賣稻子了。留稻谷的很少,都是留夠口糧就得了,留下一年吃的糧食,五隊,三隊的磨米房也不干了。五隊的磨米房改成炸油房了,也是五隊的社員陶家開的。油房可掙錢了。陶春林成了鄉鎮企業的一個小老板了。他家的親戚也都在油房打工,還雇了一些打零雜的工人呢。這也是我們鎮上唯一一家的私了油房。照顧了我們鎮上的幾個村的村里人。秋后,有的農民用大豆去換豆油,東北的大豆油是可香了,又好吃。快過年的時候,家里都用豆油炸好多好吃的。油條,油炸糕,各種果子。豆油炒菜也好吃。東北的大豆油可是我們最喜愛的食品的。油炸小蘇餅,麻花,都是我們這個小鎮上的特有食品。炸雞店。用大豆油炸出來的雞就是香脆可口的了。
有人看著這油房掙錢了,也有的想開油房,可油房可不是說能干就能干起來的。最終,還是五隊陶老大的油房一直都干著。看起來,他家由磨米房改成油房是改對了。
人這一輩子啊,說不準干啥發家能致富的了。有的是碰運氣,有的是靠機會,一切都是為了生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