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帝王風騷(1)
書名: 中國名人傳記速讀大全集作者名: 雅瑟 凡禹編著本章字數: 5622字更新時間: 2014-01-21 11:58:42
齊桓公:九合諸侯的春秋首霸
齊桓公(?—前643年),姜姓,名小白,齊僖公的孫子、齊襄公的次弟,其母為衛國人,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春秋五霸之首。
齊襄公時,國政混亂。小白的師傅鮑叔牙在好友管仲的提示下,就保護小白逃到莒國,而管仲則保護公子糾逃往魯國。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公孫無知殺齊襄公,自立為君。次年,雍林人殺無知。一時間齊國無君,一片混亂。在國外得知情況的公子糾和小白,連夜回趕。魯國發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糾回國,派管仲帶兵堵截住莒國到齊國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帶鉤。小白假裝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魯國報捷。小白兼程趕回齊國,高傒立他為國君,是為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后,發兵迎擊魯國前來進攻的大軍,大敗魯軍。鮑叔牙給魯侯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公子糾是齊君的兄弟,不忍殺他,請魯國自己殺他。公子糾的老師召忽、管仲是仇人,請魯國把他們送來,剁成肉泥。如不從命,將要出兵討伐魯國。”魯人害怕,殺公子糾,召忽自殺,管仲被囚禁。桓公要殺管仲,鮑叔牙勸說:“臣幸運地跟從了君上,君上現在成為了國君。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齊國,那么有叔牙和高傒就夠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業,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能強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聽從他的建議,假裝要殺仇人,把管仲接到齊國。桓公和管仲談論霸王之術,大喜過望,以其為大夫,委以政事。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在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一時間齊國大治,國力大為增強,齊桓公開始走上稱霸的道路。他先是與鄰國修好,歸還給魯國以前侵占的棠、潛兩邑,讓魯國作為南邊的屏障;歸還衛國以前侵占的臺、原、姑、漆里四邑,讓衛國成為西邊的屏障;歸還燕國以前侵占的柴夫、吠狗兩邑,讓燕國成為北部的屏障。桓公五年春(公元前681年),在甄召集宋、陳、蔡、邾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后宋國違背盟約,齊桓公以周天子的名義,率幾國諸侯伐宋,迫使宋國求和。另外,齊桓公還滅了郯、遂等小國。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72年),陳厲公兒子田完逃到齊國,桓公想任命他為卿,他不接受,桓公就任命他為工正。
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率兵攻打山戎,打敗山戎,一直追到孤竹才停止。齊桓公幫助燕國打敗山戎以后,邢國也遭到另一個部落狄人的侵犯。齊桓公又帶著人馬去趕跑了狄人,幫助邢國重筑了城墻。接著,狄人又侵犯衛國,齊桓公幫助衛國在黃河南岸重建國都。就因為這幾件事,齊桓公的威望就提高了。只有南方的楚國(都城在今湖北江陵西北),不但不服齊國,還跟齊國對立起來,要跟齊國比個高低。
楚國在中國南部,向來不和中原諸侯來往。那時候,中原諸侯把楚國當做“蠻子”看待。但是,楚國人開墾南方的土地,逐步收服了附近的一些部落,慢慢地變成了大國。后來,干脆自稱楚王,不把周朝的天子放在眼里。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約會了宋、魯、陳、衛、鄭、曹、許七國軍隊,聯合進攻楚國。楚成王得知消息,也集合了人馬準備抵抗。他派了使者去見齊桓公,說:“我們大王叫我來請問,齊國在北面,楚國在南面,兩國素不往來,真叫做風馬牛不相及。為什么你們的兵馬要跑到這兒來呢?”
管仲責問說:“我們兩國雖然相隔很遠,但都是周天子封的。當初齊國太公受封的時候,曾經接受一個命令:誰要是不服從天子,齊國有權征討。你們楚國本來每年向天子進貢包茅(用來濾酒的一種青茅),為什么現在不進貢呢?”使者說:“沒進貢包茅,這是我們的不是,以后一定進貢。”
使者走后,齊國和諸侯聯軍又拔營前進,一直到達召陵(今河南郾城縣,召音shào)。楚成王又派屈完去探問。齊桓公為了顯示自己的軍威,請屈完一起坐上車去看中原來的各路兵馬。屈完一看,果然軍容整齊,兵強馬壯。
齊桓公趾高氣揚地對屈完說:“你瞧瞧,這樣強大的兵馬,誰能抵擋得了?”
屈完淡淡地笑了笑,說:“君侯協助天子,講道義,扶助弱小,人家才佩服你。要是光憑武力的話,那么,咱們國力雖不強,但是用方城(楚國所筑的長城,在今河南方城北至泌陽東北)作城墻,用漢水作壕溝。您就是再多帶些人馬來,也未必能打得進去。”
齊桓公聽屈完說得挺強硬,估計也未必能輕易打敗楚國,而且楚國既然已經認了錯,答應進貢包茅,也算有了面子。就這樣,中原八國諸侯和楚國一起在召陵訂立了盟約,各自回國去了。
后來,周王室發生糾紛,齊桓公又幫助太子姬鄭鞏固了地位。太子即位后,就是周襄王。周襄王為了報答齊桓公,特地派使者把祭祀太廟的祭肉送給齊桓公,算是一份厚禮。
齊桓公趁此機會,又在宋國的葵丘(今河南蘭考東)會合諸侯,招待天子使者。并且訂立了一個盟約,主要內容是:修水利,防水患,不準把鄰國作為水坑;鄰國有災荒來買糧食,不應該禁止;凡是同盟的諸侯,在訂立盟約以后,都要友好相待。這是齊桓公最后一次會合諸侯。像這樣大的會合,一共有許多次,歷史上稱做“九合諸侯”。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死。過了兩年,齊桓公也死去。齊桓公一死,他的五個兒子搶奪君位,齊國發生了內亂,公子昭逃到宋國。齊國的霸主地位也就結束了。
名人名言
尊王攘夷
不是天子,諸侯相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對燕無禮。
秦始皇:千古第一帝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姓嬴,名政,秦莊襄王之子,漢族(原稱華夏族),出生于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他生在正月,所以名字叫正,后來就改為政,等到回到了秦國,才改成了國姓嬴。
公元前247年,剛13歲的贏政便登上了秦王的寶座,因為年幼,國家大權便落入了呂不韋和趙太后之手。
贏政做了秦王之后,呂不韋的權勢更大了。而且取得了“仲父”的稱號,他食封大邑萬戶,還擁有上萬名家僮,財富巨萬。同時,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他又召集很多的門客,讓他們搜集史料,最后編輯成了《呂氏春秋》。
這樣,在秦始皇的身邊有了兩個對他政權構成威脅的人,一個是呂不韋,一個就是他母親的情人嫪毐。在秦王八年,即公元前239年,秦始皇滿二十一歲,依照秦國的舊制,第二年要舉行加冠禮,然后就可以親政了。而呂不韋和嫪毐卻在此時向他示威:呂不韋公開拿出了《呂氏春秋》,嫪毐則依仗趙太后的勢力,私自分土封侯。秦始皇在挑釁面前不動聲色,而是按計劃舉行了加冠禮,而嫪毐卻等不及了,他想乘機叛亂,殺掉秦始皇,結果被早有防備的秦始皇平息,自己被捉,最后處以車裂酷刑,誅滅三族。他的同黨被誅殺的有二十多人,牽連的多達四千多家。趙太后和嫪毐生的兩個私生子也被殺,趙太后則被軟禁起來,經過群臣的勸說,秦始皇才把母親釋放。
除掉嫪毐的第二年,秦始皇又免掉了呂不韋的相國之職,趕出咸陽,讓他到自己的封地洛陽。兩年后,秦始皇為了避免呂不韋和其他國家串通作亂,派人給呂不韋送去絕命書,信中對呂不韋大加斥責:“你對秦國有什么功勞,卻能封土洛陽,食邑十萬?你和秦國又有什么親緣,卻得到仲父的稱號?你快給我滾到西蜀去吧!”呂不韋知道自己去也是最后難免一死,干脆服毒自殺了。
4秦始皇
對自己政權的威脅都清除了,秦始皇便開始對東方的六國采取了軍事行動。他繼承了祖輩的基業,而且發揚光大,在秦始皇手下,有一批很有才干的文臣武將,文臣如謀士李斯和尉繚,善于間諜活動的姚賈和頓弱。武將則有蒙恬、蒙武、王翦和王賁。秦始皇繼續用“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前后用了十年的時間滅掉了六國,統一了中國。
秦始皇用武力平定天下之后,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這對于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統一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秦始皇改變了歷來的帝王稱號。他讓大臣們討論他的稱號,有的主張用“帝”,有的主張用“皇”,這主要來自遠古的傳說三皇和五帝。結果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高過了三皇和五帝,最后將皇和帝并稱為“皇帝”。由皇帝來掌握全國的政權,不再像西周那樣分封諸侯,各管一地,致使最后諸侯各自獨立,中央無法控制,這才導致了天下大亂。
為了維護皇帝的尊嚴,對名稱也做了規定:皇帝自稱用“朕”,皇帝的命稱為“制”,令稱為“詔”。皇帝的印信專門用玉做成,叫做玉璽。而且只有皇帝的印信才能叫做璽。同時,皇帝的妻子稱“皇后”,父親稱“太上皇”,母親稱“皇太后”。
秦始皇為了將大權集于一身,每天都日理萬機,白天審理案子,晚上還要批閱公文,而且給自己定下了工作量:每天必須批完一石公文才能休息。一石在當時是120斤,相當于現在的60斤。
秦始皇對中央政治體制進行了改革。皇帝之下是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同時負責對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則是最高的軍政長官,負責軍事事務,但他平時沒有軍權,戰時也要聽從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節才能調動軍隊,軍權實際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是負責監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皇帝的詔令一般由御史大夫轉交給丞相去執行。
在地方,加強君主集權的重要措施是實行了郡縣制。為了避免使周王朝覆滅的分裂重演,他決心要根除整個舊的封建體系。他把所轄的領土重新劃為三十六個郡,每個郡的郡首都由皇帝直接任命。秦始皇下詔令郡首的官職不再實行世襲制。結果很快就實行了郡首任職幾年后在郡與郡之間互相調換的方法,其目的是為了防止有野心的郡首建立自己的強大的勢力范圍。
每個郡都有自己的武郡首和一個維系文武郡首兩者間平衡的第三者──調停官。武郡首由皇帝任命且可隨時免職,調停官由中央任命。在都城與各郡之間修建了一個暢通無阻的龐大公路網,確保中央軍隊能迅速到達叛亂分子所封鎖的郡地。秦始皇還下了一道詔令,讓舊王朝中殘存下來的成員都遷到他已經修建的都城咸陽,以便親自監視他們。
但是秦始皇并不僅僅滿足于中國在政治和軍事上的統一,他還要實行商業統一。他在全國建立了統一的度量衡體制,統一了貨幣,對各種農具實行規范化,使車軸長度標準化,以及監督公路和運河的建設。他還在中國建立了統一的法律體制,統一了書面語言。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的那道詔令最為著名(也許是臭名昭著的),要焚毀中國的全部書籍。但是有關技術方面的書未遭焚毀,如農業、醫學、秦國史錄及法家的哲學著作等。而所有其他哲學流派的著作──包括孔子的學說,都均遭毀滅。秦始皇下這道嚴峻的詔令,是為了消除敵對哲學流派的影響,特別是儒家學派的影響。這也許是整個歷史上大規模政治檢查的第一個先例。但是他指令都城皇帝圖書館里要收藏禁書的樣本。
秦始皇對外也是推行強硬政策。他在中國南方進行了廣泛的征服,獲得了成功,所吞并的地區最終都劃入了中國版圖。他的部隊在北方和西方也是馬到成功。但是他不能永久地征服當地的各個民族。為了防止這些民族對中國發動突然襲擊,秦始皇把當時中國北疆存在的各個區域的城墻連接起來,筑成一道巨大的城墻,這就是留存至今的中國長城。
公元前的120年,即秦始皇三十一年,他率領大隊人馬,從都城咸陽出發,直奔南方的云夢(現在的洪湖和洞庭湖地區),并到九嶷山祭祀了祖先舜。接著,乘船東進,在丹陽(現在安徽當涂)上岸,到了錢塘(現在浙江杭州),又向西渡江登會稽山,祭祀了治水的大禹,然后刻石于會稽山。下山后,從吳中(現在江蘇吳縣)北上,繼續他的求仙之旅。為了能見到神仙,秦始皇一直是沿著海邊北上,但總是一無所獲,最后,失望的秦始皇只得往回返,沒想到在平原津(現在山東平原縣)就一病不起。
隨行的趙高、李斯和胡亥等人知道秦始皇時日不多,但因為秦始皇忌諱說“死”字,所以沒有人敢向他問身后的國事如何安排。隨著病情越來越重,秦始皇也意識到生命到了極限,便留下了遺詔,要長子扶蘇奔赴咸陽主辦喪禮,并繼承皇位。詔書放在任中車府令的趙高那里,還沒有等詔書送出,秦始皇便在公元前210年的七月暑熱季節,在沙丘平臺(現在河北廣宗境內)病死了。
秦始皇死時僅五十歲,他在秦王位共二十五年,稱皇帝十二年,總共三十七年。
為了防止秦始皇的兒子們爭奪皇位而導致天下大亂,李斯封鎖了消息,將秦始皇的尸首放在車里繼續向咸陽趕路,但熱天中尸體開始腐爛,散發出臭氣,為了掩蓋,李斯讓每輛車上都裝一石鮑魚,用魚臭掩蓋尸體的腐臭。
趙高比李斯奸詐,他為了自己專權,竟借扶蘇不喜歡李斯的事實來蠱惑李斯和他一起篡改了詔書,讓胡亥繼承了皇位。同時假造圣旨讓扶蘇自盡。胡亥即位后就是秦二世。
同年九月,秦始皇被葬在驪山墓中。墓高有五十丈,像座山陵一樣。皇帝原來的墓都是依山而建,所以叫陵墓,后來,皇帝的墓不都依山而建,而是建成山丘一樣高,所以,“陵”除了指小山外,就是指皇帝的墓了。按照規定,皇帝的墓可以建九丈高,但至高無上的皇帝陵墓總是超過這個高度。至于百姓的墓,不但要稱為“墳”,還限制在三尺以下,否則就是觸犯法律,要受處罰。其他大臣們的墳墓也有規格限制,不能隨便超越。
秦始皇的驪山墓建得很豪華,因為墓室很深,有泉水滲進,為了阻止泉水,便用銅汁澆鑄。墓頂則用無數珠寶鑲嵌,做成日月星辰的樣子,底部用水銀做成江河湖海的樣子。墓室里還有文武百官排列兩邊。一切都仿照在世時的樣子。為了防止偷盜破壞,墓中遍設機關,如有人進入,弓箭會自動發射。
秦二世即位后,殘暴的統治不在其父親之下,僅僅三年,不但秦二世被趙高所殺,秦的江山也在風雨中分崩離析,秦始皇夢想永傳千秋萬代的王朝僅到二世便結束了,只給后人留下了無盡的嘆息。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均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名人名言
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舉義的布衣天子
劉邦(公元前256—前195年),字季(一說小名劉季),沛郡豐邑(今江蘇豐縣)中陽里人,漢王朝的建立者。
劉邦青年時豁達大度,寬仁愛人,好謀善聽,廣交英豪,被人擁為“沛公”。他目睹暴秦苛政,提劍斬白蛇舉義,平秦挫項,一統天下建立漢朝,鋤秦刑苛法,救民于水火,休養生息,輕徭薄賦制《漢律九章》,完備制度,促進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為歷代圣君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