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帝王風騷(7)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吳王位。至正二十七(1367)四月,吳王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北進中原。北伐中發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以此來感召北方人民起來反元。朱元璋順應時代潮流,憑借其雄才大略、遠見卓識對北伐又做出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東,撤除元朝的屏障;進兵河南,切斷它的羽翼,奪取潼關,占據它的門檻;然后進兵大都,這時元朝勢孤援絕,不戰而取之;再派兵西進,山西、陜北、關中、甘肅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軍按計而行。徐達率兵先取山東,再西進,攻下汴粱,然后揮師澧關。朱元璋到汴梁坐鎮指揮。明洪武元年(1368年),于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洪武元年 (1368)七月,各路大軍沿運河直達天津,進占通州,元順帝妥歡貼睦爾率后妃、太子和大臣,開健德門逃出大都,經居庸關逃奔上都。八月二日,明軍進入大都,元朝至此滅亡,蒙古在中國的統治結束,明朝取得了在長城以內地區的統治權。

12朱元璋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采取強硬手段加強中央集權。他誅滅了一大批與他一同出生入死打下江山的開國功臣,廢除了管理全國軍事的大都督府,將其分為中、左、前、后、右五軍都督府,并和兵部互相牽制,兵部有權頒發命令,但是不直接統帥軍隊,都督府掌管軍隊的管理和訓練,但是沒有調遣軍隊的權力。這樣,軍權便集于皇帝之手。1376年,朱元璋宣布廢除行中書省,設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別擔負行中書省的職責,三者分立又互相牽制,防止了地方權力過重。此外,朱元璋利用特務機構,派出大量名為“檢校”的特務人員,遍布朝野,暗中監視。1382年,朱元璋將管轄皇帝禁衛軍的親軍都尉府改為錦衣衛,并授以偵察、緝捕、審判、處罰罪犯等權力,這是一個正式的軍事特務機構,由皇帝直接掌控。在地方上,在各府縣的重要地方,朱元璋還設置了巡檢司。通過這一系列措施,朱元璋建立了強大的中央集權制的國家,鞏固了明王朝的統治。

明朝建立之初,經過近20年戰亂的破壞,國家一片凋敝。朱元璋接受大臣的建議,實行了發展生產、休養生息的政策。他鼓勵開墾荒地,減免賦稅,還采取強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區的農民遷往地廣人稀的地區,這些措施大大激發了農民墾荒的積極性。除了民屯外,明初還有軍屯和商屯,軍屯和商屯的實行,解決了軍糧問題,同時也開發了邊疆。為了恢復和發展生產,朱元璋十分重視興修水利和賑濟災荒,還十分愛惜民力,提倡節儉。在朱元璋積極措施的推動下,農民生產熱忱高漲,明初農業發展迅速,元末農村的殘破景象得以改觀。朱元璋的休養生息政策鞏固了新王朝的統治,穩定了農民生活,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朱元璋出身貧苦,從小飽受元朝貪官污吏的敲詐勒索,在他參加起義隊伍后就發誓:一旦自己當上皇帝,先殺盡天下貪官。他登基皇位不食言,在全國掀起轟轟烈烈的“反貪官”運動,矛頭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貪官污吏。他詔令天下:“奉天承運,為惜民命,犯官吏貪贓滿六十兩者,一律處死,決不寬貸。”并稱:從地方縣、府到中央六部和中書省,只要是貪污,不管涉及到誰,決不心慈手軟,一查到底。朱元璋大膽對這些官員進行懲處。朱元璋為了監督各級官吏行為,專設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給事中職位。朱元璋制定整肅貪污的綱領——《大誥》。近兩年時間編纂的《大誥》一書是他親自審訊和判決的一些貪污案例成果的記錄,書中還闡述他對貪官態度、辦案方法和處置手段等內容。作為開國之君的朱元璋,“人在政舉”,借助自己的崇高威望,以極其殘酷的法律嚴懲貪官污吏。其決心之大、力度之強、措施之精確,收到了強烈震懾作用。

朱元璋在創立明王朝的過程中,認識到元朝之所以滅亡,除了統治者本身的素質以外,整個社會失于教化也是一個原因。因此一登上皇位,他就采取了一系列強制措施,興建學校,選拔學官,并堅持把“教育工作”作為衡量地方官政績的重要指標。為了選拔能聽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朝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答卷的文體,必須分成八個部分,稱為“八股文”。洪武十五年四月,朱元璋設立國子監。

1398年6月24日,71歲的朱元璋駕崩,葬于南京市東郊紫金山南麓的孝陵,謚號“圣神文武欽明應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廟號“太祖”。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出身微賤的皇帝,也是一個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自貧賤而起,堅持奮斗,克服無數困難,打倒無數敵人,最終建立大明王朝。他恢復生產,促進經濟發展;懲治貪污,為百姓謀福利。他一生都在不斷為建筑他的大明王朝而努力,雖然因為性格的暴躁、敏感、多疑,他也曾犯過一些錯誤,但這并不能抹殺他在歷史上的功績。他是一個從歷史夾縫中鉆出來的英雄,他身上特有的平民氣質和自卑感一直伴隨著他的君王生涯。朱元璋是中華文明史乃至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帝王,圍繞在他身邊的諸多傳奇故事將伴隨著他深愛的子民世代相傳。

名人名言

賢才,國之寶也。

賢才不備,不足以為治。

大度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善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天下初定,老百姓財力困乏,像剛會飛的鳥,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樹,不可動搖它的根。

令天下郡縣訪窮民,無告者,月給以衣食,無依者,給以屋舍。

爾等為輔相,當體朕懷,不可使天下有一夫之不獲也。

朱棣:萬國來儀的永歷大帝

朱棣(1360-1424年)祖籍安徽鳳陽,出生江蘇應天(今江蘇南京) ,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代皇帝,即明成祖。

朱棣出生于元末的戰亂時期。朱棣自稱是馬皇后嫡生,實際上他的生母是個貴妃。朱棣少年時代受過很好的教育,在宮廷中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期。他11歲的時候被封為燕王。燕王是諸王當中勢力最強的一個,在抵御蒙古諸部的內擾中,朱棣得到了鍛煉,也初步展示了他的軍事才能。

朱棣在就藩燕京以前,朱元璋還為他完了婚,妻子就是中山王徐達的長女。朱元璋聽說她“貞靜,好讀書”,被人稱為“女諸生”,就把徐達找來說:“你我是布衣之交。古代君臣相契的常結為婚姻,你的長女就嫁給我的四子朱棣吧。”徐達自然是滿口答應。徐氏于洪武九年(1376年)被冊封為燕王妃,第二年就成了親。這時朱棣18歲,徐妃16歲。就是這位看來賢淑貞靜的徐妃,后來成了朱棣奪天下、治天下的得力內助。洪武十三年(1380年)春天,朱棣從鳳陽回到南京,受命就藩北平。

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先后死去,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后,繼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實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發動靖難之役,攻入南京,奪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樂。

朱棣即位之初,對洪武、建文兩朝政策進行了某些調整,提出“為治之道在寬猛適中”的原則。他利用科舉制及編修書籍等籠絡地主知識分子,宣揚儒家思想以改變明初嗜佛之風,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為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

13朱棣

朱元璋自己沒有多少文化,在戰爭中他深感知識的重要,因此建國后他非常重視文化的建議,特地選聘學問高深的老師調教諸位皇子。朱棣對此印象極為深刻,即位后他繼承了朱元璋的文化政策,大力倡導文化建設。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纂修大型類書,于次年十一月編成《永樂大典》。全書卷帙浩大,僅目錄就有60卷,正文22877卷,裝成11095冊,約3.7億字,收錄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種之多,上至先秦,下達明初。收錄的內容包括:經、史、子、集、釋莊、道經、戲劇、平話、工技、農藝、醫卜、文學等,無所不包。這在當時真可以說是“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所輯錄書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別編入,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資料的文獻價值。全書體例“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檢索非常方便。《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大型類書,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比18世紀中葉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和《法國百科全書》要早300多年。可惜《永樂大典》公布于世后,遭受多次浩劫,大多亡于戰火,現今存不到800卷。

朱棣在位期間,進一步強化君主專制。為鞏固皇位,他首先實行削藩政策,周、齊、代、岷諸王再次遭到削奪;遷寧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長沙,旋廢為庶人;削遼王護衛。明太祖朱元璋時,由于廢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領導六部,事無巨細都要皇帝親自處理,所以皇帝非常勞累。明成祖時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開始設置內閣,選資歷較淺的官僚入閣參與機務,解決了廢罷中書省后行政機構的空缺。這個內閣制度后來被西方國家所效仿,一直延續到現在。但內閣品級不高,一般要經過翰林院庶吉士鍛煉,后來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進內閣”的規則。朱棣重視監察機構的作用,設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勵官吏互相告訐。他利用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設置鎮守內臣和東廠衙門,恢復洪武時廢罷的錦衣衛,廠衛合勢,發展和強化了專制統治。

朱棣注意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認為“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發展和完善軍事屯田制度和鹽商開中則例,保證軍糧和邊餉的供給。在中原各地鼓勵墾種荒閑田土,實行遷民寬鄉,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進生產,并注意免稅賑濟等措施,防止農民破產,保證了賦役征派。朱棣還繼續實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強對豪強地主的控制。

朱棣對各地方官吏要求極為嚴格,要求凡地方官吏必須深入了解民情,隨時向朝廷反映民間疾苦。永樂十年(1412年),朱棣命令入朝覲見的地方官吏500余人各自陳述當地的民情,還規定“不言者罪之,言有不當者勿問’。之后,永樂帝宣布“諭戶部,凡郡縣有司及朝使目擊民艱不言者,悉逮治。”即地方官或中央派出的民情觀察員,如果看到民間疾苦而不實報的,要逮捕法辦。對民間發生了災情,地方上要及時賑濟,做到“水旱朝告夕振.無有雍塞”。通過這些措施,永樂時“賦入盈羨”,經濟繁榮,國力昌盛,達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朱棣十分重視經營北方,北平是他興王統轄之地,他在此經營30多年,有穩定的統治基礎。早在任燕王期間,朱棣就看到了北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思考將北平作為明朝的新都城。他認為北平處于北方農業區與牧區接壤處,交通便利,形勢險要,是漢蒙各族貿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與軍事要地,定都于此不僅可抗擊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進一步控制東北地區,有利于維護全國統一。因此,朱棣即位后,即開始準備遷都。永樂元年,朱棣下詔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永樂四年,下詔于明年五月興建北京宮殿,同年,北平方面的臣僚開始奉旨征調工匠、民夫上百萬人,正式營建北京宮殿。從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起,明成祖集中全國匠師,征調了二三十萬民工和士兵,經過14年的時間,建成了規模宏大的宮殿組群紫禁城,成為世界歷史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建成后的紫禁城,占地面積724250平方米,還沒把護城河與城墻的綠化帶計算在內。宮殿北京紫禁城建筑總面積達163000平方米。紫禁城是一座長方形的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周有高10米多的城墻圍繞,城墻的外沿周長為3428米,城墻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是護衛紫禁城的重要設施。城墻四邊各有一門,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城墻的四角有四座設計精巧的角樓。紫禁城宮殿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其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莊嚴、和諧,都可以說世上罕見的。紫禁城集中國古代建筑藝術之大成,是中國2000多年專制社會皇權思想的集中體現。與中國歷代皇宮一樣,故宮的總體規劃和建筑形制完全服從并體現了古代宗法禮制的要求,突出了至高無上的帝王權威。今天的故宮、天壇、太廟(勞動人民文化宮)等規模宏大的建筑,就是自此開始陸續建造的。他的這個抉擇,客觀上為后人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永樂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召集百官朝賀,大祀南郊。遷都聲勢浩大的明成祖遷都工程至此基本完成。此后至明亡,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師。

朱棣為保證北京糧食與各項物資的需要,于九年疏浚會通河,十三年鑿清江浦,使運河重新暢通,對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為了徹底解決蒙元貴族的殘余勢力,從永樂八年(1410年)開始,明成祖朱棣親自率領明軍進行北伐。這次北伐,明軍在飛云山大戰中擊破五萬蒙古鐵騎,迫使蒙古本部的韃靼向明朝稱臣納貢,永樂帝封韃靼大汗為和寧王。隨后明朝大軍一直進入到極北的擒狐山,在巨石上刻字為碑“翰海為鐔,天山為鍔。”永樂十年(1414年),永樂帝舉行第二次北伐,擊敗了蒙古另一部瓦剌,瓦剌遣使謝罪之后,永樂帝班師回朝。永樂十七年(1421年),永樂帝舉行第三次北伐,大敗兀良哈蒙古。蒙古勢力遭到永樂帝的連續打擊后,此后數十年都無法對明朝構成威脅。永樂七年(1409年),明朝在黑龍江下游東岸特林地方,設立了奴兒干都司,管轄今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和庫頁島等地,進一步鞏固了明朝北部的邊境。

永樂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遣宦官鄭和,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乘“寶船”62艘,遠航西洋。明朝艦隊從蘇州劉家港出發,到占城(今越南南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印度尼西亞的爪哇、蘇門答臘及錫蘭等地,經印度西岸折回返國。以后又于1407年至1433年的20多年間,先后七次出海遠航,經過30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和伊斯蘭教圣地麥加。永樂帝在位期間,“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入貢者殆三十國,幅員之廣,遠邁漢唐”。

明成祖一生功績顯赫。他雄才大略,勵精圖治,發展經濟,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并且宣揚國威,大力開拓海外交流,后世史學家稱明成祖的統治時期為“永樂盛世”。

名人名言

人須立志,志立則功就。天下古今之人,未有無志而建功。

千古圣賢豪杰,既奸雄欲有立志者,不外乎一個勤字。

男兒立志三步曲:齊家、治國、平天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迁西县| 思南县| 田阳县| 惠东县| 安平县| 沙坪坝区| 涪陵区| 苍南县| 石门县| 崇州市| 满城县| 云浮市| 安泽县| 临武县| 文安县| 延川县| 临西县| 阳城县| 垣曲县| 阿拉善右旗| 两当县| 西昌市| 南漳县| 门源| 达日县| 汝南县| 吉隆县| 芦山县| 乾安县| 临朐县| 商丘市| 宾阳县| 长子县| 崇文区| 东乡族自治县| 安泽县| 五家渠市| 邮箱| 巴楚县| 双桥区| 太仆寺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