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帝王風騷(6)
- 中國名人傳記速讀大全集
- 雅瑟 凡禹編著
- 5315字
- 2014-01-21 11:58:42
趙匡胤雖是一員武將,卻很喜愛讀書,常手不釋卷。他跟從周世宗平江淮(今淮河流域)時,有人向周世宗告密說,他用幾輛車運載自己的私物,其中都是財寶。世宗派人去檢查;車中卻只有幾千卷書籍。世宗問他:“你是武將,要書有什么用!”趙匡胤回答說:“我沒有好的計謀貢獻給陛下,只能多讀些書以增加自己的見識。
趙匡胤用人不問資歷。他一方面命令臣下要注意選拔有才能而缺少資歷的人擔當重任;另一方面,他自己也隨時留心內外百官,見誰有什么長處和才能,他都暗暗地記在本子上。每當官位出缺,他就翻閱本子,選用適當的人去擔任。這又使臣下都致力于提高自己。
趙匡胤器量寬宏,不以殺戮服人。有一次,他設宴招待群臣。其中有一個翰林學士,名叫王著,原是后周的臣子,這時喝醉了酒,思念故主,當眾喧嘩起來。群臣大驚,都為他捏一把汗。太祖卻毫不怪罪,命人將他扶出去休息。王著不肯出去,掩在屏風后面大聲痛哭,好容易才被左右攙扶出去。第二天,有人上奏說王著當眾大哭,思念周世宗,應當嚴懲。太祖說:“他喝醉了。在世宗時,我和他同朝為臣,熟悉他的脾氣。他一個書生,哭哭故主,也不會出什么大問題,讓他去吧。”
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后回師進入汴京皇宮時,見宮妃抱著一個嬰兒,就問是誰的兒子?;卮鹫f是周世宗子。當時,范質、趙普、潘美都在一旁,趙匡胤問他們怎么處理。趙普等回答說:“應該除去,以免后患?!壁w匡胤說:“我接人之位,再要殺人之子,我不忍心?!本桶堰@嬰兒送給潘美撫養,以后也沒再問起過,潘美也一直沒有向太祖提起這嬰兒。這嬰兒成人后,取名惟吉,官至刺史。
陳橋驛在陳橋和封邱(均在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北處)之間。趙匡胤兵變時,陳橋守門官閉門防守,不放趙匡胤軍通過。趙匡胤只得轉道封邱,封邱守門官馬上開門放行。趙匡胤即帝位后,反而晉升了陳橋守門官的官職,稱贊他忠于職守,并斥責封邱守門官臨危失職,將他斬首。
公元976年10月,太祖病倒,一切軍政人事都委托趙光義代理。趙光義白天處理朝政,晚上去萬歲殿探望兄長。癸丑日傍晚,天上下著大雪,趙光義還在御房批閱奏章。一個太監急匆匆地趕來傳旨,說皇上召他快快去萬歲殿。他連忙趕去,只見趙匡胤在床上氣喘急促,朝著他一時講不出話來,只是睜大眼望著門外,不知是什么意思。趙光義命令在床邊侍候的太監退出。太監們在門外遠處站著,只聽見殿內似乎是太祖在和趙光義說什么話,聲音隱約,時斷時續,難以聽清。過了一會兒,又見殿內燭光搖曳著映在墻上,時明時暗,象是趙光義在躲閃著什么。接著有斧子戳地的聲響,繼而是太祖激動的聲音:“你好好去做!”這時,趙光義跑到門口傳呼太監即速去請皇后、皇子前來?;屎蟆⒒首于s來,太祖已經死去。據此,后人有種種猜疑,有的說趙光義進殿后,趁太祖昏睡時去挑逗在旁陪侍的太祖妃子費氏。太祖醒來,見狀大怒,拋出斧子去擊趙光義,趙光義閃開,斧子戳地;有的說太祖覺得有鬼纏身,趙光義替他舞斧驅鬼,所以有斧子著地之聲;有的認為是趙光義謀殺太祖。至今這燭影斧聲仍為千年疑案。
趙匡胤當上皇帝后,制定了先易后難,先南后北的統一策略,為徹底結束唐末五代的割據局面,他采取了很多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為后來封建國家的統一提供有益的借鑒。
名人名言
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主矣。
但做皇帝太艱難了,實在不如做節度使快樂,我整個晚上都不敢安枕而臥啊。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
成吉思汗:馳騁歐亞的一代天驕
成吉思汗(1162—1227年),名鐵木真,蒙古乞顏氏孛兒只斤人,古代蒙古貴族首領,軍事家和政治家,大蒙古國的開國大汗。
鐵木真1162年出生于迭黑溫孛勒答合(今蒙古國肯特省達達勒縣境內)。他屬于乞顏孛兒只斤族。他父親是也速該把阿禿兒,是意圖刺汗之后的蒙古部首領。母親河額侖,是在嫁給蔑爾乞惕部也客赤列為妻的途中被也速該搶回為妻的。鐵木真出生時,正值他父親也速該把阿禿兒打敗了塔塔兒部,俘虜了他們的首領鐵木真不格,因此就給剛剛出生的兒子取名為鐵木真,為此來紀念他們的勝利。
約在1170年,鐵木真的父親也速該被塔塔爾人毒死。由于鐵木真的年齡太小,部族里泰赤烏人想纂奪鐵木真的祖宗傳下來的汗位,自己做蒙古大王,便有意排擠他們孤兒寡母。也速該的遺孀月倫夫人為了讓鐵木真長大了去找塔塔爾人報仇,不肯輕易放棄這個汗位。由于不斷有背叛者搬遷帳幕離開他們,月倫夫人帶領鐵木真和一家上下不得不放棄游牧生活,靠漁獵和挖野菜來艱難度日。鐵木真13歲的時候,泰赤烏部的新汗塔爾忽臺害怕鐵木真羽翼豐滿后奪他的汗位,起了斬草除根的殺心,鐵木真一家得知消息后連夜逃走。此后的幾年里,他們一家人一直在貧困與危險中過著逃亡生活。有一次,鐵木真為了保住全家的性命不幸被俘。在他將要被殺死的前夜,他趁看守喝醉熟睡的時機,身戴沉重的木枷逃進一個小河溝,竟幸運地躲過搜捕,后在善良的鎖兒罕一家的幫助下,才得以脫身。正是在這極端險惡的困境中,鐵木真,這個目不識丁的蒙古貴族的后代,終于在這塊蠻荒的土地上慢慢成長、崛起。
鐵木真決心恢復父親的功業,先后通過迎娶童年時訂親的弘吉刺部的孛兒貼,并忍痛將妻子的黑貂裘獻與克烈部首領王罕(曾與生父結為盟弟)等,借他們收集舊部并恢復自己在部族的地位。之后,在王罕和盟兄弟札答刺部首領札木合的協助下,大敗篾兒乞部,奪回被俘的妻子孛兒帖,獲得了大批俘虜。從此,鐵木真聲名大震,他父親時代的部屬與奴隸也紛至歸附,鐵木真的實力不斷壯大。
11成吉思汗蠟像
1192年,27歲的鐵木真被部眾擁戴為大汗,這引起嫉妒心很強的盟友札木合的反目,并以兵戎相向。札木合糾集了13部30萬兵力出擊,鐵木真也以3萬兵力分13翼迎戰。蒙古史上這個著名的“13翼之戰”雖以鐵木真的失敗告終,但由于札木合生性暴戾,極殘酷地殺戮戰俘,反而引起許多部屬的不滿,甚至倒戈投奔鐵木真。因此在實力上鐵木真反而更強大了。1196年,鐵木真家族的宿敵塔塔兒部反抗金朝,兵敗逃竄,鐵木真和克烈部應金朝大軍統領完顏襄丞相之約,合力阻擊塔塔兒部,捕殺其首領,虜獲大批人畜財物。大功告成后,完顏襄授予鐵木真以“札兀惕忽里”(意為百夫長,或指招討使)的稱號。鐵木真既復了仇,又提高了威望。從此,鐵木真的部屬成為蒙古草原上一支強大力量。隨后,他與父親的生前好友、另一部落首領圖格勒結盟。歷經多年部落戰爭之后鐵木真終于找到了登上人生的頂峰之路。
蒙古人素以騎馬和勇猛善戰聞名,歷史上,他們突襲中國北部的事件時有發生。但在鐵木真崛起之前,各部落把主要精力放在部落間的傾軋上。鐵木真憑借其超群的軍事、外交、組織才能,以及其冷酷的性格,成功地把各處部落置于自己的領導之下。
1206年召開的蒙古族將領會議上,鐵木真被推為“成吉思汗”,意為“全天下之皇帝”。
成吉思汗將整個蒙古國劃分為九十五個千戶,并建萬人怯薛軍,作為政權的武力支柱。沒斷事官,掌管行政司法事務。他在全國推行維吾爾體蒙古文,使之成為本民族的文字。在成吉思汗的統治下,蒙古高原各部落之間界限逐步消泯,蒙古民族共同體開始形成。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在中國歷史上起了促進作用。他攻金滅夏,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軍事上,他戰略上重視聯遠聯近,力避樹敵過多。用兵注重詳探敵情、分割包圍、遠程奇襲、佯退誘敵、運動中殲敵等戰法,史稱“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同時,他作戰具有野蠻殘酷的特點,大規模屠殺居民,毀滅城鎮田舍,破壞性很大。由于13世紀主要封建國家社會危機深重,這為成吉思汗實行大規模軍事擴張提供了有利條件。他一生征戰40多年,統一蒙古各部,隨后又攻滅西遼,覆亡西夏,鏖戰中原,三敗金朝,西攻花刺子模等國,威懾歐亞,先后征服40多個部落和國家。成吉思汗在位期間,征服地域西達黑海海濱,東括幾乎整個東亞,為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之一。
成吉思汗一生金戈鐵馬,橫掃歐亞,他的軍事指揮藝術和謀略思想,不僅在蒙古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就是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成吉思汗以其卓越的才能,成為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建立了橫跨亞歐的大帝國,打開了東西方的大通道,推動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1995年12月31日,成吉思汗被美國《華盛頓郵報》評選為“千年風云第一人”。這個結論是依據“人類文明史上第二個1000年(1000—1999年)中,何人縮小了地球、拉近了世界”的標準而產生的。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們在40多年時間里連續發動一系列西征戰爭,建立起龐大的蒙古帝國,將東方和西方連為一體,稱之為“千年第一人”當之無愧。
名人名言
要讓青草覆蓋的地方都成為我的牧馬之地。
我一旦得到賢士和能人,就讓他們緊隨我,不讓遠去。
戰勝了敵人,我們共同分配獲得的財物。
沒有鐵的紀律,戰車就不能遠行。
你的心胸有多寬廣,你的戰馬就馳騁多遠。
忽必烈:多民族統一政權的締造者
忽必烈(1215-1294年),即元世祖,成吉思汗之孫,蒙哥汗(憲宗)弟,蒙古族。名字全稱孛兒只斤·忽必烈,諱名呼必賚,睿宗第四子,元朝的創始皇帝,廟號世祖,謚號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蒙古語尊稱薛禪皇帝。他也是第五代的蒙古大汗。
忽必烈年輕時期就思“大有為于天下”,并熱心于學習漢文化。1251年,長兄蒙哥即大汗位為憲宗,忽必烈受命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他先后召僧海云(宋印簡)、僧子聰(劉秉忠)、王鶚、元好問、張德輝、張文謙、竇默等,問以儒學治道,任用漢人儒士整飭邢州吏治,立經略司于汴梁,整頓河南軍政,屯田唐、鄧等州,興復吏治,恢復農業,建立學校,進一步取得北方漢族地主階級的擁護,為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社會基礎。
1253年,忽必烈受命與大將兀良合臺遠征云南,滅大理國。1258年,蒙哥興師伐南宋,授命忽必烈代總東路軍。1259年9 月,忽必烈率師抵淮河,蒙哥在合州前線病逝的消息傳來,忽必烈仍揮軍自陽邏堡渡長江,圍鄂州(今湖北武漢),并以軍接應從云南北上的兀良合臺軍。此時,留守漠北的幼弟阿里不哥擅自征兵圖謀汗位,忽必烈得悉立即采納漢人郝經的獻計,與宋約和,輕騎北返燕京。
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于開平,建元中統。在中央設中書省,以王文統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設10路宣撫司,任漢人儒士為使。同年五月,阿里不哥也在部分留居漠北的諸王擁戴下,稱大汗于和林。忽必烈以漢地豐富的人力、物力為依托,出兵擊敗阿里不哥。在與阿里不哥鏖戰的同時,中統三年(1262)春,益都行省李璮乘機叛亂,被忽必烈迅速鎮壓。李璮的叛亂引起忽必烈對漢人的猜忌,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廢除漢人諸侯的世襲制度,削弱這些家族的軍權,在地方上實行軍民分治等等,一方面以加強中央集權,另一方面則可嚴密對漢人的防范。此外,又在各級政權中引用色目人分掌事權,使與漢人官僚相互牽制。
中統五年八月,忽必烈又改元為至元。經過從中統元年到至元初年的增改損益,新王朝的各種制度大體上確立下來。至元八年(1271),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建國號為大元。次年,確定以大都為首都。中央集權政治的重新確立,恢復了正常的統治秩序,對人民的賦役剝削限制在一定的數額之內,并采取了一些有利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措施,如立司農司、墾荒屯田、興修水利、限制抑良為奴等。但是,這個政權也保留了大量的蒙古落后舊制。這些制度在元代始終保留下來,嚴重地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使元代的社會矛盾愈益激化。同時,忽必烈又積極著手消滅南宋的戰爭,至元十一年,命伯顏大舉伐宋。十三年,下臨安 ,十六年最后消滅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殘余勢力,完成了全國的大統一。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統治全國的王朝,它初步奠定了中國疆域的規模。
全國統一后,忽必烈的保守、嗜利和黷武等消極因素都有了發展。他重用回回人阿合馬,阿合馬從中統初便主管中央財政,多方搜刮,權勢日重。后阿合馬獨擅朝政。十九年,大都發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殺阿合馬事件。此后,忽必烈又先后任盧世榮、桑哥專理財政,都以失敗而告終。同期,忽必烈接連派遣軍隊遠征日本、安南、占城、緬甸與爪哇,都遭到失敗。但抗擊海都、篤哇等西北諸王的侵擾和平服東北諸王乃顏叛亂,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忽必烈一生征戰,一統天下,建立了幅員遼闊的統一多民族元朝國家。他在位期間,建立行省制,加強中央集權,使得社會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同其祖父成吉思汗一樣,忽必烈是蒙古民族光輝歷史的締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1294年正月,忽必烈在元大都病逝,追謚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
朱元璋:乞丐出身的神武皇帝
朱元璋(1328—1398年),原名重八,后取名興宗,漢族,濠州(今安徽鳳陽縣東)鐘離太平鄉人,明朝開國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史稱明太祖。
朱元璋自幼貧寒,父母兄長均死于饑餓,孤苦無依,入皇覺寺為僧。入寺不到二個月,因荒年寺租難收,寺主封倉遣散眾僧,朱元璋只得離鄉為游方僧。因其友湯和的一封信,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蒙元暴政,因戰功卓著而深得郭子興賞識。郭子興死后,25歲時的朱元璋統率郭部,任小明王韓林兒的左副元帥。接著以戰功連續升遷,至正十六年(1356年)諸將奉朱元璋為吳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