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永恒的涅槃——古印度文明(1)
- 世界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 雅瑟 楊麗麗編著
- 2870字
- 2014-01-20 15:00:46
梨俱吠陀時代
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獻材料,主要文體是贊美詩、祈禱文和咒語,是印度人世代口口相傳、常年累月結集而成的。
吠陀分為四部。《梨俱吠陀》最古,其大部內容在公元前2000年代中葉大概已經形成,全部編成大約不晚于公元前1000年代初。因此,這一段時期通常稱為梨俱吠陀時代或早期吠陀時代。
《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闥婆吠陀》大體形成于公元前10世紀上半葉,這一段時期通常稱為后期吠陀時代。
《梨俱吠陀》,意即“智慧之詩”。這是一部由公元前1500-前900年間的1000多首詩組成的總集,它們是獻給雅利安諸神的。詩歌從敬畏與冥想的極致寫到世俗的生活,表達了欣喜滿足之情。生動而富有色彩的語言描述了因陀羅驚天動地的事跡,他是位“劈開大山之腹”,讓水流奔涌而出的“舞動雷霆的人”。一首優美而率真的圣詩祈求黑天女神的保佑,因為她的光輝能“驅走黑暗”。這些上佳的詩歌形象地展現了早期吠陀時代的生活情景。
從這些詩篇中,還有對雅利安人的描述。公元前2000年代中葉,許多操印歐語的部落出現在印度河中上游旁遮普,他們自稱為雅利安人,意為“出身高貴的”。雅利安人說當地人是黑色的,“沒有鼻子的”;并稱他們為“蔑戾車”,意思是野蠻人,或稱為“達薩”,意為敵人。
由于在吠陀文獻中有許多描述雅利安人對達薩戰爭的片斷,這樣就產生了哈拉帕文化被雅利安人滅亡的假說。但是這種假說并沒有充分的事實作為根據,因此現在還無法斷定哈拉帕文化滅亡的真實原因。關于雅利安人本身,也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一般認為他們在公元前2000年代中葉從中亞侵入印度,但這同樣也還是一種假說。
早期吠陀時代的雅利安人與哈拉帕時期的居民不同,他們沒有城市,依畜牧為生。向神祈禱的主要內容是愿神賜牛,把戰爭稱為“瞿維什提”,意即“渴望得牛”。除牛以外,雅利安人已馴養綿羊、山羊、驢、馬和狗。雅利安人殺牲畜吃肉的時候不多,養牲畜主要是為了取得乳汁并用它制成乳酪。
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河流域以后,逐漸學會農業,用牛拉木犁耕地,收割谷物時使用鐮刀,他們也學會了灌溉;狩獵在早期吠陀時代還起著相當大的作用;手工業也有一定的發展,已經有金屬用具,如鍋,金工所用的金屬稱“阿雅斯”,可能是銅或青銅;有了皮革工,用牛皮制成桶、弓弦和皮帶;木工有細工匠、造房匠和造車匠;交換已經出現,不過還沒有貨幣,牛、黃金和裝飾品是交換媒介。
雅利安人生活簡單。他們的衣服是用羊毛織成的,食物主要是乳酪、蔬菜和果實。只有在祭祀和宴客時才殺牛,在盛大的節日和家庭集會時可能也吃肉類。
《梨俱吠陀》已經提到丈量土地。父親是一家之主,男子在社會上已占重要地位。女子管理家庭,地位不低。吠陀中的頌歌有些就是婦女編的。一夫一妻制是當時的主要婚姻形式。社會已經出現不同行業,但是行業還未成為固定和世襲的,人們并未因行業不同而分成地位不平等的社會集團。在《梨俱吠陀》的末卷、也是形成較晚的一卷里,第一次提到社會地位不同的四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雅利安人逐漸把一些被他們征服的達薩變成奴隸,因此“達薩”一詞在印度語中又具有奴隸的意思。
雅利安人的氏族部落組織仍然存在。部落制度居于統治地位,部落以下有“格拉瑪”,意即“村”。村可能由同氏族的若干家庭組成,以后逐漸變成農村公社。氏族部落組織中還存在民眾會議,在部落遇到大事時召開。部落的首領由民眾會議選舉,不過實際已經世襲。首領的職務主要是軍事的,其權力在不斷的戰爭中日益增長。部落中還有村長和正在萌芽中的專門祭司階層,他們的地位也在逐漸提高。
印度史詩
古代印度有兩大著名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是著名的梵文敘事詩,也是世界最長的史詩。它比荷馬史詩《伊里亞特》《奧德賽》的總和還多7倍。
印度——雅利安人的主要成就與其說是有形的,還不如說是無形的,這主要體現在語言技巧和詩歌想像力方面。雅利安人以贊美詩、祈禱文和咒語為文體,經長年累月結集而成的四部吠陀,世代口口相傳。吠陀包含了印度——雅利安人的圣書和后來的印度宗教。與希伯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經文一樣,它們也被視為神啟,但由于雅利安人沒有文字,他們深信他們的神圣經文是“聽來的”,而非受“啟示”而得。由于沒有與吠陀同時代的任何文字材料,因而數百年后才寫出來的吠陀就成為印度歷史上一個長時段的主要信息來源,其時間為基督教紀元前的最后兩千年。
這一時期被稱為吠陀時代。作為吠陀之一的《耶柔吠陀》,是一部奉獻給祭司的手冊。主要來自土著居民民歌的《阿達婆吠陀》,是一部被認為能有效地治療疾病、喚起渴望或摧毀敵人的咒語目錄。四部吠陀中最古老、最重要的是《梨俱吠陀》(“智慧之詩”或者“知識”),這是一部由公元前1500年到前900年間的1000多首詩組成的總集,它們是獻給雅利安諸神的。詩歌從敬畏與冥想的極致寫到世俗的生活,表達了欣喜滿足之情。生動而富有色彩的語言描述了因陀羅驚天動地的事跡,他是位“劈開大山之腹”,讓水流奔涌而出的“舞動雷霆的人”。一首優美而率真的圣詩祈求黑天女神的保佑,因為她的光輝能“驅走黑暗”。一首略欠崇高的詩描述了一個賭博者對其不幸之擲的悲嘆,“一擲過高”,這使其妻將他逐出門戶,并令其岳母憎恨他。上佳的作品反映了詩歌對生活的高度感受。
古印度人已創作令人激動的史詩,用以紀念他們早期的歷史,描寫“英雄時代”個人的勇武和血腥的搏斗。大約與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出現的同時,雅利安的吟游詩人也在用兩部偉大史詩歌頌印度的英雄時代,它們是《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它們的最后形成比吠陀晚了幾個世紀,反映了同樣廣泛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一個關于俱盧王國皇家兩個支派相互斗爭的很一般的故事,情節卻復雜零亂,充滿了令人興奮和詭異的插曲。它包含了一個罕見的一妻多夫制的例子(一位公主答應嫁給四位貴族武士兄弟,他們在一次新娘爭奪戰中贏得了她的芳心),也包括一個在一次骰子賭博中一擲失去王國的例子。一場真實的戰斗在約公元前1400年發生于德里附近,這給故事帶來了高潮。據說從希臘、中國和全印各地來的國王加入了戰斗,戰斗持續了18天,所有參戰者均陣亡。在克里希那神的幫助下,五位幸存的兄弟光復了自己的王國。在數年的和平統治后,他們棄世絕塵,帶著他們的共同妻子,一同登上喜瑪拉雅山巔,進入神的城池。
《羅摩衍那》故事的發生地在俱盧王國的東部,該詩反映了有關德干的一些知識。它講述了羅摩王子和她美麗妻子悉達的歷險故事。悉達由于苛毒的繼母所設的圈套而遭放逐,被錫蘭的魔王抓走,最后羅摩在忠實的盟友哈努曼將軍的幫助下,救回悉達。一個陰謀使悉達陷入不平靜的生活。由于被懷疑在遭監禁期間她的貞潔遭到玷污,她企圖自焚,但火神阿耆尼拒絕傷害她,她的純潔由此得到證明。
《摩訶婆羅多》最終定形于公元前400-前200年間,非常像一部早期印度神話和歷史的百科全書。僧侶在皇家祭祀圣儀上的吟唱表演,使之獲得了宗教意義。最終是史詩,而不是吠陀,成為普通民眾的圣經,部分原因是婆羅門嚴格地將吠陀研究限于高級種姓內,歷史詩的吟誦卻是任何人都能聆聽的。
婆羅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