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帶著信任上路,充滿自信成長(2)
- 成長大于成功 選擇重于努力大全集(超值金版)
- 陳榮賦 劉揮編著
- 3332字
- 2014-02-17 10:10:24
自信的人,不會貶低自己,也不會把自己交給別人去評判。
自信的人,不會逃避現實,不做生活的弱者,他們會主動出擊,迎接挑戰,演繹精彩人生。
自信的人,不會跟自己過不去,只會鼓勵自己。他們會既承擔責任,又緩解壓力,他們會在生活的道路上游刃有余,笑看輸贏得失。
自信是一種心理狀態,可以通過自我暗示培養起來。如果通過反復不斷的確認,覺得自信會使自己得到想要的東西,然后傳遞到潛意識里面去,它就會帶來這樣的成功,因為它的主要任務就是讓你實現自己想得到的人生目標。積極的自我暗示,意味著自我激發,它是一種內在的火種,一種自我肯定。它可以使我們的心靈歡暢,建立自信,走向成功。
自我暗示的方法很多,每個人遇到的壓力不同,自我暗示的方法也不會相同。具有東方艾柯卡之稱的夏目志郎曾提出達到自我暗示的六個條件,分別是:
(1)經常輸入偉人的事情。把自己推崇的偉人的資料輸入自己的大腦,經常用他們的奮斗精神來激勵自己。
(2)相信語言的力量。經常用一些諸如“我能行”“我一定能渡過難關”之類的話語來激勵自己,增加自信。
(3)了解重復的重要性。連續不斷地重復某種想法,不但內心深處能相信其發生的可能性,也會讓自己排除壓力,充滿自信。
(4)保持強烈的欲望。若有很強的欲望,則會為了要實現的目標而付出行動,縱使有障礙物,也決不改變目標。不改變目標,可以改變超越障礙的方法。
(5)決定終點線。量化目標,讓自己經常品嘗成功的喜悅,能有效增強自信。
(6)設定預想的困難。事先把困難考慮到,當障礙物真的橫亙面前時,便不會氣餒、灰心,即使受到挫折,因為心理上事先有準備,也不會輕易放棄。
有一位姑娘在一家旅館工作,負責登記旅客的住房。不知什么時候,姑娘染上一個毛病,當著眾人寫字手就發抖,抖得或者把字寫得一塌糊涂,或者干脆就寫不下去了。然而,姑娘的手寫字抖動的程度是分人的,遇到比她文化程度高的人,如大學生、研究生時,她心里一有自卑感,手就抖得格外厲害;反之,遇到文化程度不如她的(姑娘是高中畢業),她則有了“自信”,此時再寫字就輕松自如多了。
為了克服消極、否定的態度,我們應該試著采取積極、肯定的態度。如果認為自己這不行那不行,身邊的事也拋下不管,情況就會漸漸變得如自己所想的一樣。缺乏自信時,我們更應該給自己打氣。
巧妙利用自卑補償法
自信是一種積極的對自我的認識,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自信的人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夠實現既定的目標。他們相信自己對于社會和他人的價值,也相信自己一定會受到別人的重視。他們相信自己是獨特的人,不是可有可無的人。他們尊重別人,也相信自己能受到別人的尊重和愛戴。
與自信正好相反,自卑則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認識和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自卑的人在遇到問題時往往無所適從,總是覺得自己不如別人,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處理好所面臨的問題,甚至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
研究發現,每一個人在幼兒時期都有過自卑的經歷,因為他們不依賴成年人就無法生存,這種依賴總是建立在成人的強大與他們的弱小形成的巨大反差上。但是,兒童并不永遠自甘于這種依附的地位,正如現代著名精神分析學者阿德勒所言,“所有的兒童都有一種內在的自卑感,它刺激兒童的想象力并誘發兒童試圖去改善個人的處境,以消除心里的自卑感”。
這就是著名的自卑補償法。也就是說自卑有巨大的補償作用,對于那些具有深深的自卑感的人來說,自卑有時有如一盞指路明燈,亦是一種巨大的精神鼓舞。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補償”的例子。如雙目失明的人會全力發展他的聽覺和觸覺;下肢殘疾的人會全力發展他的上肢;聾啞人會全力發展他的肢體表達能力。阿德勒認為,一個人的缺陷感越大,自卑感越重,就會越敏感,個體尋求補償的愿望也就越迫切,因此孱弱的兒童往往比健全的兒童更好勝。
狄摩西尼出生于雅典的一個富裕家庭。不幸的是,他的父親在他7歲那年去世了。隨著父親的去世,不幸接踵而至,母親改嫁,巨額的家產被監護人侵吞。一夜之間,他由一位大人物的寶貝兒子,成為一個一貧如洗的孤兒。狄摩西尼本來就天生口吃,加上因為家庭破裂的原因,他一直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成年后,他的口吃越發嚴重。不過,在狄摩西尼了解到自己家庭的真相后,決心向法庭提出訴訟,討還被奪取的家產。可是,由于他沒有能力在法庭上清楚、流利地陳述自己的意見,只好暫時放棄。換了別人,可能會由此感到深深的自卑,向命運屈服。但狄摩西尼卻選擇了向命運挑戰,向自己的生理缺陷挑戰。據說,他為了戰勝自己的口吃,每天要大聲誦讀一百多頁文章,站在海邊含著石子迎風練習辯術。最后,他居然戰勝了自我,不但討回了自己的家產,還成了雅典著名的演講家,使在常人眼里不可能的事情成為了現實。他常在公民大會上憑借自己雄辯的口才發表政治演講,得到了人們的熱烈擁護。作為雅典民主派的領袖,狄摩西尼領導雅典人民進行了近三十年的反對馬其頓侵略的斗爭。在馬其頓入侵希臘時,狄摩西尼發表了動人的演說,譴責馬其頓王腓力二世的野心。他被公認為是歷史上最杰出的演說家之一。狄摩西尼故事的意義在于,當厄運快要扼住你喉嚨的時候,你選擇了自卑和屈服,就等于選擇了100%的失敗;你選擇了自信和抗爭,可能就爭取到了那0.01%的希望。原來自信和自卑只有一步之遙。
甚至可以說,自卑感是個人取得成就的主要推動力:在人際鏈上,幾乎每個人都處于一種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地位,與上面的人相比,他感到自卑,于是,一種要求補償的動力會推動他去奮斗;當他達到補償與“卑劣地位”的平衡后,他又處于人際鏈的一個新的節點上,這時若與別人更大的成就相比,又會使他產生自卑感,從而又激發他去爭取更大的成就。這種不斷要求補償的動力,正是人類地位之所以增進的原因,我們人類的文化很多以自卑感為基礎的。自卑感之所以成為個體發展的動力,是因為每一個個體身上都潛藏著與生俱來的追求優越的向上意志。而追求優越是每一個人的基本動機,它是生活本身的一種固有的需要,從“低”到“高”的欲求也永無休止。正因為每一個個體身上都有著這樣一種與生俱來并與生長過程并駕齊驅的基本動機,因而自卑感才成為個體不斷彌補不足、不斷進取、不斷超越的潛在動力。因此,自卑是一個不能隨意就定性的東西,無所謂好,也無所謂壞,關鍵是自卑向何處發展。如果自卑感在一個人成年以后的生活中一直延續下去,逐步走向意志消沉、不思進取、甘于落后、自暴自棄,這時正常的自卑感就變成了“自卑情結”,而自卑情結對于個體的正常生活和發展是一種障礙。但是,只要自卑感不變成自卑情結,那么,它就會推動個體去追求補償,因而對于個體的發展就是一種激勵因素。所以,有自卑感并不可怕,只要個人始終努力克服自卑,追求優越,自卑就會轉化為自信。不然,自卑就會向自棄、自毀和自滅的方向發展。
自卑心理多產生于畏懼,產生于對社會及未知事物的不確定感。要想征服畏懼,徹底戰勝自卑,不能夸夸其談止于幻想,而必須付諸實踐。建立自信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做一些自己不敢嘗試的事,直到獲得成功為止。
1. 永遠挑前面的位子坐
在各種形式的聚會中,在各種類型的課堂上,后面的座位總是先被人坐滿。大部分占據后排座位的人,都希望自己不會“太顯眼”,而他們怕受人注目的原因就是缺乏信心。
坐在前面能建立信心。因為敢為人先,敢在人前,敢于將自己置于眾目睽睽之下,就必須有足夠的勇氣和膽量。久而久之,這種行為就成了習慣,自卑也就在潛移默化中變為自信。另外,坐在顯眼的位置,就會放大自己在領導及老師視野中的形象,增強反復出現的頻率,起到強化自己的作用。不妨把這當做一個規則試試看,從現在開始就盡量往前坐吧!雖然坐在前面會比較顯眼,但要記住,有關成功的東西大都是顯眼的。
2. 自言自語肯定自己
在心理學中,自言自語是重要的信心建立方法。每天可以在獨處或走路時,小聲地對自己說話。說些什么呢?當然不外乎“我真的很棒”“我一定是最美的”“我最聰明”“我總是能解決所有問題”等。
這種做法有三個地方一定要注意:一是用第一人仍稱敘述,也就是都用“我”如何如何,而不是“你”;二是所有句子都用肯定句,沒有否定句、疑問句;三則是一定要說出口,不能只是心中默想,不論聲音大小,每個句子都必須說出聲音,默想的效果不僅不佳,也達不到堅定信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