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訪山西古廟:晉中、晉北篇
- 連達
- 1250字
- 2020-07-03 10:46:39
平遙城樓
20世紀80年代的晉中大地上,別的古城基本已經拆光了城墻,正在拓寬街道,將許多今天看來頗具價值的傳統古民居作為舊房拆掉,這些在當時都被視為經濟發展的絆腳石或者陳舊落后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水泥樓房和寬闊的柏油馬路——也許這就是所謂新城市的樣子吧。周圍鄰居的改造和建設讓平遙也曾想大干一場,多虧這一計劃被及時制止而沒能實施,至今想起來仍覺驚險。
對于“什么是文物和值得傳承的中國文化”的爭論至今仍在繼續,但再也沒有人能夠否認平遙城墻作為碩果僅存的中國明清縣級城池的范例的重要價值了,每年如潮的游人更給這座古城注入了別處望塵莫及的生機活力和滾滾財源。
現存的平遙城墻是明洪武三年(1370)所建,平面為不規則的正方形,周長約6.4公里,主體為夯土筑就,外側包磚,共設有馬面72座,其上均筑有雙層望樓,城墻四角還建有角樓,東南角樓旁另建有魁星樓。北墻和南墻上各設城門一座,東西兩面均開城門兩座,因此民間傳說平遙城形如一只面南而臥的神龜,南門為龜首,北門似龜尾,東西四門是龜的四肢,意在穩定吉祥和金湯永固。
各座城門外都筑有甕城以加強防御能力。甕城就是在城門外側又加上的一個兩端連接在主城墻上的小城,或半圓形,或方形,也有因地形影響而不規則的形狀。甕城的門很少與主城門相對,大多開在側面,與主城門形成夾角,一旦被攻破,使敵軍不至于迅速形成對主城門的沖擊,而沖進甕城的敵軍在這狹窄的空間之內更是難以回旋施展,容易被主城門上的守軍集中打擊,聚而殲之,俗稱為“甕中捉鱉”,這也是“甕城”名字的來歷。
在二十年前的盛夏季節我第一次來到平遙城,那時候的城池街市更加古樸真實,沒有那么多的人流,也沒有那么多的仿古建筑——我借了旅館的一輛自行車在大街小巷任意游逛,不消半日便已經對城內格局了如指掌了。那時的城墻上北門樓已經建成,西門城樓正在施工中,而其余各城門上是沒有城樓的。2016年我再次來到平遙時,這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幾條主要街道都被仿古鋪面重新塑造,原本覺得并不出眾的如“日昇昌”等幾家老字號在那些仿古店面的簇擁下已是鶴立雞群。除了小資情調的各種不中不西也不土不洋的商鋪和酒吧,許多商品也是在全國各地都能買到的批發貨,古城的古意越來越淡,越來越更像一個影視城和仿古游樂場,充斥于其中的游人似乎并不在意哪一幢是真的古跡,哪里又是新建的,照樣會在新修的風雨樓和縣衙前美滋滋地拍照留念、發朋友圈。

平遙縣南門城樓
南門城樓仿照北門一樣新建起來了,是一座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的三重檐歇山頂兩層木樓閣,二層出平坐勾欄,的確給看起來灰暗光禿的城門上點綴出了一絲鮮活古意。南門甕城堪稱平遙各門甕城里頗具代表性的,不但是少有的甕城門與主城門相對的布局,道路兩旁又都建有房屋,尤其東側是一座四合院式廟宇,把甕城里基本填滿了。坐在城墻上仰視高聳的城樓,俯瞰甕城里的小廟,雖然身邊不時有喧鬧嘈雜的游人走過,但畫起來仍然覺得周圍似乎安靜了。這種高低錯落的城門景觀還是比較能夠體現傳統城池的特點,相比起城墻上整齊單調且重復的馬面望樓和垛口,更能夠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