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訪山西古廟:晉中、晉北篇
- 連達
- 931字
- 2020-07-03 10:46:38
介休文廟
同五岳廟所在的草市巷小學咫尺之遙的段家巷路西,還有一座更大的學?!樾菔袑嶒灦W,校門為木牌坊式欞星門,門前東西向的小街名曰學巷,這里就是昔日介休文廟及其附屬建筑群所在地。

介休市文廟大成殿
清代嘉慶版《介休縣志》記載,文廟建筑群規模很大,中路由照壁、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名宦祠、鄉賢祠、大成殿、東西廊廡、明倫堂、尊經閣等殿堂組成,尤其尊經閣還是一座三重檐的大型樓閣。東路有綿山書院、教諭署、崇圣祠,東南角建有文昌祠和五奎樓,其中五奎樓是一座漂亮的過街樓。西路有節孝祠和訓導署。現在的學巷小街上原來還有東西相對而立的“金聲玉振”“太和元氣”兩座牌坊??h志卷三云:“文廟在東南隅,舊在縣治東,唐咸亨三年(672)建,元初毀于兵燹,到至元元年(1264)知縣閻梅始易東南隅民居為奉祀所,八年(1271)知縣梁天翔始建大成殿,于前東廡西廡各七楹……(萬歷)四十二年(1614),知縣孫瓚于大成殿左右各豎一樓,東曰騰蛟,西曰起鳳,建神庫兩間于東廡北,神廚兩間于西廡北……”余者冗長,不多贅述。現在實驗二小學里所剩的文廟建筑只有欞星門、大成殿及殿前東西廊廡、神庫、神廚、騰蛟、起鳳二樓,即所摘錄縣志之內容。
欞星門是一座四柱三樓的歇山頂木牌坊,前后有四對戧柱和抱鼓石支撐,檐下設四昂九踩和三昂七踩斗栱裝點,是清代的建筑風格,近些年經過整修,油飾一新,頗有花團錦簇之感。其大體位置應該未變,今天仍作為校門使用。一場小雨襲來,我只得躲在路對面一家小店短促的屋檐下,舉著傘畫欞星門,在雨水的沖刷下,這牌坊顯現出濃艷嬌媚的色彩。
校園內空空蕩蕩,迎面映入眼簾的就是大成殿和兩側的廊廡,主教學樓則在大成殿后邊遠遠地聳立著,好像現代水泥版的尊經閣。大成殿修建在一米余高的磚石臺基上,前方又有面積相近的月臺。殿宇面闊和進深皆為五間,平面接近正方形,重檐歇山頂,四周出回廊,正面設隔扇門。頂層檐下置重昂五踩斗栱,當心補出斜栱,下層單昂三踩,除主要木構件外,殿頂瓦作琉璃均為近些年所換,看起來較新。大成殿兩側的廊廡和昔日的神庫、神廚以及所謂的騰蛟、起鳳樓亦都整飾如新,在大成殿的對比下,存在感顯得極弱。
但相較于城隍等廟修繕一新后大門緊閉,難以得見者,能夠畫得這種藏于校園的古建筑已感知足了。

介休市文廟欞星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