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介休祆神樓

介休城池分為兩部分,主城為方形,其東、北兩面又加筑了口袋狀外城。雖然時至今日介休的老城墻被拆除殆盡,但城里舊有廟宇如后土廟、五岳廟、文廟、城隍廟、關帝廟、三結義廟等古建筑群還大多幸存,這種情況在山西全省也不是太多了,其中三結義廟的祆神樓精美絕倫,是介休現存木結構建筑中的翹楚。

三結義廟位于外城東門內,祆神樓聳立于廟前,由廟內的四重檐兩層歇山頂倒座戲樓和跨建在廟外的四重檐十字歇山頂兩層過街樓共同組成。倒座戲樓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平面是長方形,過街樓深廣各三間,平面為正方形,兩者呈“凸”字形布局,東西向的街道自樓下穿過,向南可通往小巷,向北便進入三結義廟內,既可為行旅遮風擋雨,又不阻礙城內交通,還使廟內可用面積大為拓展。全樓二層出回廊,設平坐腰檐,在過街樓二層東、南、西三面的明間均突出有山面向外的歇山頂抱廈。整組樓閣外立面層次豐富,結構精妙,令人有眼花繚亂之感,飛檐出挑充滿了韻律,各層檐上琉璃裝飾流光溢彩、璀璨晶瑩,兩組脊剎更如天宮樓閣一般比肩高聳,酣暢淋漓地展現出中國古建筑的結構與裝飾之美。整座祆神樓因組合而產生的變化比單體樓閣更具有視覺沖擊力,讓我想起了萬榮飛云樓和陵川古陵樓,仿佛是二者的一種有機組合。

介休市祆神樓

介休市祆神樓

據清乾隆版《介休縣志》載:“三結義廟在東關文潞公(文彥博)祠之右,舊為元(玄)神廟,萬歷年間知縣王宗正改建。”現在廟內尚存正殿五間和獻殿三間。獻殿里的清康熙十三年(1674)《重建三結義廟碑》載:“介邑之東關有三結義廟,蓋宋文潞公特為祆神建耳。其規制之壯麗,氣象之崢嶸,稱一方巨觀焉。在當年締造之意,見于《平妖傳》中者,固非無因。”文彥博(1006—1097),字寬夫,號伊叟,介休文家莊人,歷經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為官50年,封潞國公。這里的祆神指的是祆教,也就是拜火教,源于波斯和中亞地區,自北魏時傳入中國,南宋以后基本絕跡。《平妖傳》上說北宋時河北爆發了王則、胡永兒起義,文彥博率兵清剿,有天降神猿相助打敗了起義軍。因此傳說文彥博還鄉后,在修自家祠堂時,于旁建造了玄神廟供奉神猿,應是清代為了避諱康熙帝玄燁的名諱,在縣志里采用“元”字代替“玄”。碑中另述,明嘉靖十一年(1532),朝廷下令除儒釋道的廟宇宮觀外,盡毀天下淫祠,玄神廟因此改為供奉劉關張兄弟的三結義廟,碑刻所載與縣志正可相互印證。碑中還記錄清順治十六年(1659)三結義廟毀于大火,直到康熙七年(1668)才重修完成,所以今天能看到的三結義廟只是清代建筑了。

在民國時期的老照片里,這座廟前的樓閣被標注為“玄神樓”,而20世紀70年代的照片中,此樓已經破爛不堪,搖搖欲墜,僅存光禿禿的屋頂和一些已經歪斜的主要框架。這就說明今天所能看到的祆神樓是經過翻天覆地般重修的,那些華麗的琉璃、木雕以及門窗等構件都是近三十年來增補的。而現在說從樓上發現了帶有祆教裝飾圖案的木雕和琉璃,并因而稱之為祆神樓,令人感覺頗為疑惑。雖然我并沒有機會登上樓去仔細觀察這些證據,但民國之前這里只是玄神樓,是清初大火之后徹底重建的,與明代改祀劉關張也已過去一百余年,早已不是文彥博建的那座“祆神之廟”,僅僅因為碑文里記錄了廟宇最初的創建原因,就非要將現存的一座清代戲樓和過街樓、幾個構件同祆教扯上關系,實在牽強,又置廟內的劉關張兄弟于何地?在晉中地區乃至全晉都未曾再聽說過和祆教有關的發現,其所謂祆教的證據也就成了孤例,讓人不敢信服。

祆神樓曾經聳立在東門內的小街上空,在成片民房的簇擁下,樓閣聲勢更顯出眾,成為點綴古城氣息的濃重一筆,現在樓下民房被拆除干凈,修建了大廣場,樓閣孤零零地處在廣場邊緣,在寬敞空曠的廣場對比下,顯得像個為點綴廣場而建的附屬建筑,氣勢就明顯不足了。古建筑最初設計修建時要考慮到與環境的關系,使之能夠和周邊景物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比如祆神樓東邊大約30米,原來還有東城樓,兩樓之間相互呼應并凸顯于相對低矮的街巷之中,有效地營造了樓閣相望、巍峨華麗的視覺效果。如今的廣場將祆神樓的生存環境完全改變了,那種街市高樓的意境也就沒有了,周圍空蕩蕩的樣子讓我不禁想起了方山大武樓。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来县| 阿拉善右旗| 嵊泗县| 旬邑县| 湘西| 于都县| 凤凰县| 清新县| 渑池县| 新建县| 潜山县| 呼伦贝尔市| 枣强县| 金昌市| 信宜市| 长丰县| 浦城县| 房产| 石泉县| 大英县| 尚志市| 博乐市| 资溪县| 大理市| 永丰县| 大理市| 迭部县| 姜堰市| 三台县| 贵德县| 洪泽县| 唐山市| 扬中市| 祁连县| 武川县| 乌兰察布市| 东乡县| 博爱县| 项城市| 南江县| 简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