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訪山西古廟:晉中、晉北篇
- 連達
- 882字
- 2020-07-03 10:46:35
大靳菩薩廟
從小靳村向北走不遠就到了大靳村,村莊面積果然比小靳村大了不少,在村子東西向的主街西口建有一座菩薩廟。因卡在街口上,空間有限,這座廟并不大,僅有山門和正殿兩座建筑,下部設有約1米高的磚石臺基。兩屋等寬,均為三開間,山門較矮,為卷棚頂,正殿是典型的清代起脊硬山頂,屋面特別陡。這兩座磚房之間只有幾米的距離,由短墻相連,勉強形成了一個不能再窄的院子。它們的結構可以說十分簡單,各部位也沒有什么特別的裝飾,山門安裝著近代的門窗,使我疑惑其在被改造前甚至沒有門窗,只是一個穿堂通透的獻殿。這種在街心位置修建的廟宇過去在城池里也是廣泛存在的,有些是出于風水或鎮壓的目的而建,現在為了交通方便,已經拆毀得所剩無幾,只有體量大如鐘樓、鼓樓或市樓這類建筑才有所殘存,但規模和形式又不可同日而語。
這座菩薩廟自然是供奉觀音菩薩的了,到了清代后期,各種信仰都已經世俗化,佛教的觀音和道教的普度慈航或者圣母娘娘在民眾心中,都是慈愛而萬能的女神而已,有這樣一位娘娘守在路口,村人可能更感踏實。
結構如此簡單的村廟似乎也不值得更多關注,但其門前兩株參天的古槐樹卻引起了我的注意,尤其東邊的一株,粗壯得要兩人合抱,近屋檐處又一分為二,直插青天,樹冠宛若巨傘罩在小小的菩薩廟上空,以我多年尋古的經驗來看,這般驚人的體量恐怕也該有千年樹齡了。這對老樹很顯然是當初種在廟前起儀仗作用的,如果村莊規劃和街道格局始終未變的話,也就說明這個小廟已經有近千年歷史了。雖然現存者僅為清代構筑,但從老樹來看仍可猜到廟史之久遠,直追故宋也是完全有可能的。現在不加粉飾的滄桑小廟配以參天古樹,在平淡無奇的村落中營造出古意盎然的淳厚氣息,好像是歷史留給今天的一個坐標、今人回眸歷史的一座燈塔,這也是古村血脈的延續。我徒步十余華里,從興地村那邊一路走來,能夠見到這樣直面千年的景象,雖然身體疲憊不堪,心中卻大感值得。

介休市綿山鎮大靳村菩薩廟
烈日當空,我躲在一處陰影里繪畫,許多孩子歡快地跑過來圍觀,嘰嘰喳喳的熱情也讓我有些感慨,眼前老廟古樹所營造出的意境與這些活力四射的少年兒童相映襯,不正是一種生生不息的傳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