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小靳東岳廟

在興地村以北、綿山腳下的黃土臺塬上,有一個面積不大的小靳村,村東北角上現存一座東岳廟。此廟坐北朝南,是一片長方形院落。最前端是三間硬山頂的山門,左右設“八”字照壁,院內是一組單獨的倒座戲臺,左右配建鐘鼓樓,南邊設石階可登上后臺。穿過鐘鼓樓下的門洞來到第二進院落,中央的磚石平臺上建有面闊三間,進深兩間的卷棚歇山頂獻殿一座,檐下設重昂五踩斗栱,正面明間又前突一座歇山頂抱廈,設三昂七踩斗栱,檐下懸掛“歷代登封”豎匾。臺基正面設踏跺,周圍設石欄板。獻殿后面是正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都是五間,重檐歇山頂,四周有回廊,尤其后廊下陳列著許多碑刻。正殿和獻殿緊挨在一起,想要看到正殿全貌只能到后面去了。東西兩側設有出前廊的窯洞式配殿,和戲臺、獻殿、正殿組成了嚴謹且略顯擁擠的東岳廟核心建筑群。后院里還有一座三開間硬山頂的圣母宮,結構簡單,并無奇異之處。

介休市綿山鎮小靳村東岳廟

介休市綿山鎮小靳村東岳廟

縱觀全廟建筑,以獻殿最為輝煌壯麗,密集的斗栱和富有韻律感的象鼻昂讓人有眼花繚亂之感,而欄板雀替上奇技百出的雕刻更令人嘆為觀止,這也是我進入介休所見到的第一座以華麗見長的古建筑。更令人贊嘆的還有各殿頂上晶瑩剔透的琉璃裝飾,神獸被塑造得威猛張揚,孔武有力,花卉絢麗富貴,惟妙惟肖,正是介休在明清時期琉璃燒造水準高超的展現。

據說此廟正殿和圣母宮內保存有明代彩塑,但近些年接連慘遭斬首盜割,只能以丑陋的補塑勉強保全神像的完整。粗讀廊下碑刻,一通清嘉慶三年(1798)的《重修東岳廟碑記》云“大小靳村東岳廟由來久矣,歷唐宋元明,代有補修”,說明了此廟最早創修于唐代。另一通清咸豐十年(1860)的《重修東岳廟碑記》載:“道光二十四年(1844)春,即擇吉日動土……向之大殿甚低今則升以三尺,向之三面土壁皆易為磚墻,殿內棟梁大柱易舊為新者不可勝數,殿門二大柱舊為暗柱且脫梁換為明柱……殿前舊有獻殿一大間,改建為包亭三大間,四面俱有石欄桿,殿后舊有子孫圣母殿三小間,亦升以三尺,三面俱易磚壁焉。大殿內神前皆建暖閣,加以盤龍明柱,又,東方建戲房院一所,西北建廚房院一所,其余廟內兩旁之重修者勿論……金妝神像俱以上五彩繪之,前之廟貌不堪者至今煥然改觀焉。二十七年(1847)三月二十八日開光誦經三天,獻戲四天而功告竣矣。”碑中還記述了工程浩大,籌款艱難,竟至伐去廟內原有古柏以充廟工之資,工畢后又因賬目虧欠,糾首和管賬人亦先后去世,直到十多年后才終于還清賬目,得以勒石記錄,真是艱辛異常,為之慨嘆。

我來廟中時,恰逢一群工人在獻殿周圍搭起腳手架,登上殿頂清除淤土和雜草,嘩啦啦地從上邊扔下來,院子里頓時塵土飛揚,幾乎讓人睜不開眼,嗆得沒法呼吸。但此廟平時并不開放,若不是恰逢此次施工運料,我還難以入內,所以也顧不得這許多,在彌漫的煙塵灰土之中拼了性命畫得這幅畫。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旺苍县| 来凤县| 罗平县| 静宁县| 汝南县| 金华市| 龙泉市| 黄平县| 孟津县| 新巴尔虎左旗| 庆阳市| 柘城县| 洞头县| 景泰县| 册亨县| 磐安县| 四子王旗| 宜阳县| 榕江县| 盘山县| 确山县| 汉寿县| 林芝县| 镇康县| 日土县| 通化市| 怀远县| 富源县| 汝南县| 平阴县| 聊城市| 罗甸县| 汝南县| 亳州市| 潍坊市| 恩施市| 北碚区| 察哈| 洪洞县| 峨眉山市| 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