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蘇溪資壽寺

最早聽說“資壽寺”還是在新聞里,該寺的明代十八羅漢彩塑被惡賊集體斬首盜賣,后被臺商購得并重新捐回寺里,將眾羅漢的頭身恢復完整,也讓我記住了靈石縣蘇溪村有一座資壽寺。

蘇溪村位于靜升鎮(zhèn)以西,是一片建在山坡上的東西狹長的大村落,遠觀村貌高低錯落,頗有氣勢,村前有從綿山興地村一路流來的峪河相映,山水之間的古剎資壽寺坐北朝南,巍峨地矗立于村西北,蔥郁的群山映襯出飛檐高挑,錦繡莊嚴,展現(xiàn)出一派華貴的氣度。此寺最早創(chuàng)建于唐咸通十一年(870),金朝末年毀于大火,元泰定三年(1326)重建,明正德十六年(1521)再次重修,基本奠定了今天的格局,清代也是屢經(jīng)修繕。根據(jù)寺內一通清康熙年間的《重修資壽寺金妝碑記》所載,“資壽寺在城之東十五里許,創(chuàng)建于唐,重構于宋”,因“祝帝道以遐昌,資群生于壽域”而得名資壽寺。

靈石縣蘇溪村資壽寺

靈石縣蘇溪村資壽寺

資壽寺的布局也很有意思,在最南端的照壁之后設有一座清代樓閣式儀門,下部為磚拱門洞,上邊建重檐十字歇山頂木樓一座,懸匾“尊天閣”。儀門內側是狹窄而悠長的南北向甬道,其間加筑有一座明天啟二年(1622)的單開間磚門樓,嵌匾“法王古剎”。穿過這里才來到了寺院真正的山門,一座三開間出前廊的硬山頂過殿,其后是由它和天王殿以及配殿組成的第一進院落,這些建筑多是明代遺構。天王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懸山頂,并不設窗,僅在前后明間開門,兩側建鐘鼓樓護持。檐下懸掛匾額“山林野趣”,殿內東西兩廊下塑有威猛的四大天王,也是明代舊物。天王通高3米許,頭戴寶冠,全身鎧甲,手持法器,怒目凝眉,腳踏厲鬼,端坐在神臺上,充滿威嚇之勢,意在震駭心懷叵測之徒,戰(zhàn)袍和披帛呈隨風飄舉之勢,生動逼真。

穿過天王殿便來到了后院,這是資壽寺的核心部分,庭院寬敞,殿堂巍峨,經(jīng)過漫長的甬道和緊湊的前院來到這里,頓時有豁然開朗之感。院子呈東西向的長方形布局,北端是一排磚石高臺,上邊一字排開建有三座殿宇,正中央為大雄寶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懸山頂,前出廊,檐下雙下昂五鋪作斗栱密集碩大,中央補出斜栱,懸匾“萬德巍巍”,各間均開隔扇門窗。此殿是三座殿宇中最大的,也是全廟的核心建筑,左右分別為彌陀佛殿和藥師佛殿,相對略低矮一些以彰顯主次地位。

靈石縣蘇溪村資壽寺天王殿南方增長天王像一尊

靈石縣蘇溪村資壽寺天王殿南方增長天王像一尊

東西兩廂排列著長長的配殿,分別為彌勒佛殿、三大士殿、地藏殿和二郎殿,庭院里還對稱分布著四座簡單的四柱歇山頂碑亭。

這些殿堂里大部分都保存了彩塑和壁畫,一派明清氣息。在東邊的三大士殿,我看到了久仰大名的十八羅漢彩塑,這些栩栩如生的和尚模樣的羅漢環(huán)列在正中央的觀音、文殊和普賢菩薩周圍。我印象最深的是幾尊年輕的羅漢像,各個模樣清秀,面帶微笑,宛若鄰家小哥一樣生動傳神,果然是佳作上品。彌勒殿窗前雙手合十平端降魔杵的韋馱刻畫得更是細致入微,甚至還在頭盔下、額頭上狹窄的位置細密地畫出了裹頭網(wǎng)巾的邊緣,這是明代服飾里的一大特色,因此也就確定了這些彩塑的時代,亦可見當年匠人的一絲不茍。

靈石縣蘇溪村資壽寺天王殿東方持國天王像一尊

靈石縣蘇溪村資壽寺天王殿東方持國天王像一尊

各殿內大面積壁畫也基本完整,和彩塑一樣許多都有明顯的重妝和重繪痕跡。尤其正殿里的壁畫,是寺中規(guī)模最大也最艷麗的,構圖和造型都是明代風格,但用筆設色和細節(jié)處理又很顯然是清代所為,因而可以判定是在原有明代壁畫上重描過的,水準又下一等,至于外界傳聞的寺中壁畫堪比永樂宮云云,不足信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子王旗| 竹北市| 安化县| 淮阳县| 三江| 吴桥县| 丰城市| 英山县| 昌江| 唐山市| 佛冈县| 鲁甸县| 石楼县| 安溪县| 桂东县| 依安县| 赞皇县| 白银市| 历史| 左贡县| 西畴县| 汕尾市| 五指山市| 武功县| 璧山县| 新化县| 平潭县| 衡水市| 乌拉特前旗| 伊春市| 昌平区| 隆德县| 揭西县| 边坝县| 赤城县| 枣庄市| 柳河县| 钟山县| 盐池县| 长海县| 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