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為什么是奧巴馬——解讀奧巴馬的光榮與夢想(1)
- 跟奧巴馬學做人做事:草根總統的成功哲學
- 肖冉編著
- 5367字
- 2014-02-19 11:49:50
2008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必將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因為美國人用自己的選票締造了嶄新的歷史,迎來了第一位非洲裔總統——巴拉克·奧巴馬。縱觀美國歷史,執掌大權的總統從來只有白種男性。而奧巴馬以驚人的個人魅力,成功沖破美國政治種族限制,開創了嶄新的美國歷史,也深刻地改變了世界歷史。為什么?為什么偏偏是奧巴馬開創了這嶄新的歷史?這個象征著美國政治劃時代意義的年輕政治家究竟有著怎樣的獨特經歷和個人魅力?
▲混血棄兒—不良少年—美國總統
2008年的馬丁·路德·金紀念日注定是不平凡的,就在他遇刺40周年的第二天,第一位黑人總統奧巴馬真的如他預言般入主白宮。這位開創了歷史的黑人總統不僅外形俊朗,成長故事更是精彩動人,堪稱一段不折不扣的勵志史,讓我們來看看他傳奇般的成長經歷吧:
◆身世坎坷的混血男童
1961年8月4日,小奧巴馬在美國夏威夷檀香山出生了。那時候,他的父親貝拉克·奧巴馬還不是黑人經濟學家,只是一名在夏威夷念書的肯尼亞留學生。母親安·鄧納姆(Ann Duham)則是一位非常年輕的白人姑娘,她原本來自堪薩斯州。盡管這段戀情不被親友認可,但勇敢的小姑娘還是頂住巨大壓力,義無反顧地嫁給了老奧巴馬。她所面臨的壓力包括:女方父母狂怒的反對;當時美國法律規定黑白通婚屬犯罪行為;老奧巴馬在肯尼亞已有老婆孩子(但他聲稱“感情已經破裂了”)。那年,她剛18歲。
然而,或許是因為不被親友祝福吧,如此感天動地的愛情故事僅僅過了數年就宣告破產,他們的婚姻很快就結束了。老奧巴馬要離家前往哈佛大學念經濟學的博士學位,就把年輕的妻子和年幼的兒子奧巴馬(那時他才兩歲)拋下了,他沒有錢帶上妻兒同去。然而畢業后,他則帶著另一名美國女人露絲回到了肯尼亞,露絲成為他的第三任妻子,因為在家鄉他早已娶了一任妻子。就這樣,奧巴馬在兩歲的時候被父親拋下,直到1982年父親在肯尼亞死于車禍,奧巴馬只見過父親一次,他是跟著母親和姥姥、姥爺長大的。
在奧巴馬6歲時,母親嫁給了一名印尼石油公司的經理羅洛·蘇托洛,蘇托洛由于工作的關系需要去雅加達,于是,鄧納姆帶著小奧巴馬去了印尼。在那里,奧巴馬度過了四年的童年時光。
繼父是個很和藹的人,對奧巴馬很好,但后來卻變得酗酒花心。奧巴馬10歲時,母親與繼父離婚,奧巴馬回到了夏威夷,大部分的時間他和外祖父、外祖母生活在一起。鄧納姆帶著她與蘇托洛生的女兒瑪亞又回到印尼。當時,鄧納姆生活十分困難,她自己在攻讀人類學博士學位,還省吃儉用供兒子讀書。兒童時期,奧巴馬一家擠在一個很小的公寓里面,過了一段清苦的日子。
奧巴馬的外祖父斯坦利有著火熱的胸懷,有時也會說大話,做白日夢。換過多份工作,先做過家具推銷員,還當過一名很失敗的保險經紀。她的外祖母瑪德琳卻務實能干,只有高中學歷,卻從秘書一直做到銀行副總裁,她把外孫奧巴馬送進當地最好的中學——夏威夷普拉荷私立學校。
這個中學值得我們花費筆墨去介紹,它是夏威夷乃至全美最優秀的私立學校,具有百年歷史,學費昂貴,但凡有點錢財地位的人無論如何都是要把孩子往里塞的。一旦進去了,父母臉上有光,小孩前程似錦。我們都熟悉的孫中山先生,就曾經在那所中學學習過。能夠進入這所名校,說明小家伙還是很會念書的。
◆放蕩不羈的問題少年
然而,中學階段的奧巴馬卻像許多處于青春期的叛逆少年一樣放蕩,甚至更過分。由于對復雜家庭的不理解,被混血身份困擾,他在恣意放縱中度過了少年時代,經歷過一段街頭混混的生涯。
奧巴馬回憶說,“我在十幾歲的時候是個癮君子。當時,我與任何一個絕望的黑人青年一樣,不知道生命的意義何在。”在夏威夷就讀高中時,奧巴馬不僅終日逃學,游蕩在夏威夷海灘和印尼的街頭,還嘗試用大麻和酒精麻醉自己的失落。然而他放蕩不羈的性格和英俊外貌卻獲得不少女生的好感。高中畢業的舞會上,奧巴馬將交往了一年的女友甩掉,看上了一個15歲的金發女孩,不久后她也被奧巴馬拋棄。
“中學時候的我是每一個老師的噩夢,沒人知道該拿我怎么辦。”事情就是這個樣子。
所幸的是,奧巴馬的“街頭混混”生活并沒有持續多長時間。經過內心的矛盾掙扎,奧巴馬決心痛改前非。進入大學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戒毒,然后憑借好強個性和從父母身上繼承的優秀基因,從一個成績平平的一般生變成了一個出色的優等生。
◆前程似錦的青年才俊
因為高中時期有太多機會不務正業,所以他在學習上并不用功,雖然他的成績還不錯。他付出的努力剛好讓他被大學錄取,這對他而言看起來相當容易,但他沒有全力以赴是肯定的。
奧巴馬在加州西方學院(Occidental College)只待了兩年,隨后轉至紐約市的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國際關系專業。之所以選擇這個專業,是因為他自小生活在一個國際關系大家庭中,所以有興趣在大學選擇這個專業。
大學三年級時,他將自己的專業定位于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并寫了一篇有關蘇聯核裁軍的論文。奧巴馬將他的大學時期描述為“一段高強度的求學過程”。“我大部分時間都呆在圖書館,并不參加社團活動,過得如同僧侶。”所以,在哥大,奧巴馬成績優異。
大學畢業后,奧巴馬到芝加哥的一個窮人社區做起了社區工作者。雖然年薪只有1.3萬美元,但做社工,讓他感受了更多社會底層人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社區服務經歷使奧巴馬決心從政。
一旦決定從政,奧巴馬思路變得異常清晰。他要競選地位盡可能高的公職,所以必須要有為公眾服務的知識和能力,于是,他決定報考哈佛法學院,攻讀法學博士學位。
他于1988年進入哈佛法學院。僅僅兩年之后,1990年2月,他當選了全美最權威的法學雜志《哈佛法學評論》(The Harvard Law Review)的總編輯。這是哈佛法學院所有1600名學生中最高的榮譽,而奧巴馬,是《哈佛法學評論》104年歷史上,第一位爭取到這個位子的非洲裔美國人。
出人意料的是,奧巴馬并沒有憑借這些不凡的資歷在司法界謀職,而是選擇回到芝加哥做民權事務律師,在芝加哥大學講授憲法課程,同時開始在芝加哥從事推動選民登記工作,幫助比爾·克林頓及其他民主黨候選人競選。這些綜合經歷對他未來最終選擇進軍白宮影響深遠。
1996年,奧巴馬第一次參加公職競選,便在伊利諾伊州參議院競選中贏得代表芝加哥的一個席位,并連續擔任8年。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這都是他早年做社區組織工作的必然結果。
2000年,他競選聯邦眾議員,但沒有成功。盡管如此,他已在全國政壇嶄露頭角,并應邀在2004年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主題演講。同年11月,他在國會選舉中當選伊利諾伊州聯邦參議員。
2007年2月,奧巴馬正式宣布競選總統。2008年初,民主黨總統預選啟動后,奧巴馬曾一度落后于競爭對手、紐約州聯邦參議員希拉里,但在2月5日“超級星期二”后逐漸趕超,并保持領先地位,直至6月3日預選結束。8月27日,奧巴馬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獲得總統候選人提名,開始了與麥凱恩的角逐。
最后的結果我們都知道,47歲的他成功地到達了權力的巔峰。從政后奧巴馬改用了父親的名字“巴拉克”,現在,他的全名是巴拉克·侯賽因·奧巴馬,而“巴拉克”在其父的母語斯瓦希里語中意為“上帝賜福”。這難道是上帝的安排?天知道。
但我們知道的是,即使是在美國這樣的移民國家,奧巴馬的身世也不多見,在白人男性占據主導地位的美國政壇算得上絕對非主流。我們不得不說,富有傳奇色彩的國際化身世是奧巴馬的魅力來源之一。
父母各自復雜的婚姻留給了奧巴馬一大堆各種膚色的兄弟姐妹,而其中和他關系最好的妹妹——母親和印尼籍繼父所生,嫁給了夏威夷大學的華人教授。于是奧巴馬自我調侃道,他們的家族聚會簡直就是一個“小聯合國”。奧巴馬這一特殊的家庭背景直接催生了美國各少數族裔的親近感,以致他們都極為愿意投票給他。
他的背景跨越了“種族”和“國界”,有著國際人的元素。他的某種獨特的感染力正來自不同種族、文化在血液中的交融。一連串矛盾的集合,使奧巴馬的身上匯聚了黑人、白人不同種族的特點,兼具了草根與精英的特質,交集了亞洲、非洲、歐美幾大地域文明的影響,更深刻地根植于基督教、伊斯蘭教不同文化的基因。身為混血兒,又兼顧東西方文明特質的他,在社會人口日漸明顯的美國,無疑更有魅力,可以贏得更多支持。不凡的個人經歷,復雜的身世,都讓他吸引了更多地目光。而源自父親的膚色,在他的努力下也成為政治上的一面旗幟。你不得不承認,他真是一位生逢其時的聰明人。
奧巴馬告訴你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作為一個黑人少年,我接受了大量的、負面的陳舊觀念,并且和許多黑小伙一樣,走了不少彎路。”
在愛荷華州一場集會的后臺樓梯間里,奧巴馬等待著介紹他出場。這是當天他的三場演講中的第二場。他總給隨從安排各自的任務,不喜歡他們圍著他。因為“我已經習慣了一個人享受孤獨的世界,因為我知道只有那里是最安全的。”這或許正是根源于他的成長經歷。
▲偉大的母親,良好的家教
“一個男人的一生或者是為了實現父親的期望,或者是為了彌補父親的錯誤。對我而言,則兩者都有。”雖然奧巴馬只寫了《源自父親的夢想》,但從上面所介紹的成長經歷中,你可以明顯地感受地,母親對他的影響顯然更大。
大凡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位偉大的女性,就像微軟的成功得益于比爾蓋茨的母親一樣,這位黑人總統的成功也得益于自己的母親。奧巴馬的自信、魄力和拉近不同人群的能力,以及面對強勢女性能處之泰然的特點,無一不反映了母親的影響力。他們母子倆雖然長時間遠隔重洋,但始終關系密切。
如果你了解更多細節,將會更加認同我們的說法:奧巴馬的成功和母親息息相關,與他小時候所受到的教育密不可分。
奧巴馬遺傳了母親的笑容、樂觀、口才,他跟母親一樣是位夢想家。作為一位由單親媽媽和外祖父母撫養大的孩子,奧巴馬的成功離不開母親的激勵。英國《獨立報》將奧巴馬的母親與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的母親相提并論,并不為過。這兩位母親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并且從小給他們灌輸了“領導國家”的理念。
丘吉爾的母親曾寫信給丘吉爾,教育他必須努力工作,否則將一事無成。她在信中寫道:“對一個人來說,人生成功的關鍵就在于努力工作。” 鄧納姆也對奧巴馬有過類似教育,她經常對奧巴馬說:“你不能像那些只顧享樂的人一樣,總是坐等著機會送上門來。”正因為懂得抓住機會,才使得奧巴馬總是能在機會面前搶先一步。
奧巴馬后來在寫給自己兩個女兒的信中提到母親對他的教育:“這正是我在你們這年紀時,外婆想要教我的功課,她把獨立宣言開頭幾行念給我聽,告訴我有一些男女為了爭取平等挺身而出游行抗議,因為他們認為兩個世紀前白紙黑字寫下來的這些句子,不應只是空話。她讓我了解到,美國所以偉大,不是因為它完美,而是因為我們可以不斷讓它變得更好,而讓它更好的未競任務,就落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
把獨立宣言念給小孩子聽,從小對他進行自由、民主和美國精神的教育,這恐怕不是尋常母親做的事情。
前面我們提過,小奧巴馬6歲的時候跟隨母親和繼父去了印尼。當時母親沒有錢送他去國際學校,只好就送他去了普通當地的印尼學校,而這些學校使用當地語言教學。母親深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于是她加倍努力自己親自輔導奧巴馬的教育。每周星期一到星期五,她都會在凌晨四點叫奧巴馬起床,然后教他三個小時的英文,然后奧巴馬再去學校接受當地教育,媽媽還要去上班。每天凌晨四點就起床教育自己的兒子三個小時,一周連續五天,這需要怎樣的毅力和付出?
盡管母親對孩子的學習格外重視,但她從來沒有試圖去造就神童。其實他的母親自己本身是一個充滿理想、憑興趣辦事的人,所以她會和兒子一起觀賞日落月出的美景,也經常在半夜把奧巴馬從床上叫起來看美麗的月色,還讓兒子養成了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奧巴馬一直是一名狂熱的籃球運動員。他是在自由、有愛心的家庭中長大的,他的生命可以說一直是處于勃勃的狀態,他的成長,當然也就沒有受到任何抑制。
美國的家庭教育基本都是人本理念的,他們相信人有自我成長的能力,人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并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們家沒有任何一個人告訴他應該做什么去考什么大學,母親只在他高中畢業前給他寫了信,對未來作了建議,并在信中對大學制度提出質疑,只說念大學是第一步。以后的人生方向,要靠他自己的選擇。
上面的種種教育是每個家庭都需要面對的常規問題,然而在單親家庭,媽媽常常還要回答另一個問題:“我的父親呢?他是個怎樣的人?”
雖然老奧巴馬并不是個負責任的父親,但被他拋棄的這個女人胸懷寬闊,不斷努力在孩子心中為其父親樹立良好形象。母親沒有控訴,只是對他說:“你的父親是一個了不起的肯尼亞黑人,他回到自己的土地上,為他的族人努力。”奧巴馬從母親和外祖父母口中聽到的就會目標清晰,充滿自信。雖然奧巴馬在童年并沒有父親的陪伴和教育,他可以說是被父親拋棄的都是關于父親如何才華出眾、魅力非凡、抱負遠大的故事。例如說起老奧巴馬曾在國際音樂節上演唱非洲歌曲,母親會說:“你老爸唱得非常好,每個人都被他迷住了。”
很多離婚的母親會把對前夫的怨恨傳遞給孩子,讓孩子去仇視父親。而一個內心充滿怨恨的孩子是很難成功的,這也是破碎家庭的孩子犯罪率高、問題行為多的心理原因。對于一個男孩來說,父親是他成長的參照系。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一個男孩如果認可他的父親,孩子,但是他有一個好母親。母親給了孩子一個“好父親”的信念,父親成功的故事始終陪伴著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