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榮辱之心(4)
- 保持平常心大全集(超值金版)
- 王琳 春榮編著
- 4752字
- 2014-02-17 10:52:35
功高蓋主,懂得何時退
呂不韋是陽翟的大商人,他往來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所以積累起巨額家產。秦昭王四十年,太子去世。過了兩年,昭王立安國君為太子。而安國君有個非常寵愛的妃子,被立為正夫人,稱之為華陽夫人,但華陽夫人沒有兒子。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其中有個兒子名叫子楚,被作為秦國的人質派到趙國。由于秦國多次攻打趙國,趙國對子楚也不以禮相待。
子楚在趙國生活十分困窘,很不得意。呂不韋到趙國都城邯鄲做買賣,結識了子楚。他明白,子楚肯定是因為不被喜愛才被送往趙國做人質。按照一般的商人思維,對這樣的人投資是毫無價值的。頂多給他一點好處,也許他哪天撞上了好運,僥幸回到秦國去,當了一路諸侯,以后見面也可以給點照應。但是呂不韋并不這樣看。他覺得子楚最大的政治優勢就是他有個父親是秦王,雖然秦王有眾多子女,自己又不被喜歡,但是他畢竟是秦王的親生兒子,他是有希望成為下一個秦王的。這就是這個人最大的投資價值。呂不韋于是問父親:“耕田之利多少倍?”父親答道:“十倍。”呂不韋再問:“珠玉之利多少倍?”父親答道:“一百倍。”呂不韋接著問:“如果立主定國,那么利益又是幾倍?”父親很驚異地說:“如果能這樣,利益當然是無數倍。”于是呂不韋認定子楚奇貨可居。
于是他就前去拜訪子楚,為子楚出謀劃策,他對子楚說:“秦王已經老了,安國君已經被立為太子。我聽說安國君非常寵愛華陽夫人,能夠選立太子的只有華陽夫人一個,但華陽夫人沒有兒子。現在您的眾多兄弟中,您排行中間,而且不受秦王寵幸,長期被留在趙國當人質,即使哪天秦王駕崩,安國君繼位為王,您也不要指望同你的兄弟們爭太子之位。”子楚一聽,便問呂不韋該怎么辦。呂不韋說:“您現在生活十分困窘,又長期客居在此,拿不出什么東西來獻給親長,結交賓客。我雖然也不是很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來為你西去秦國游說,侍奉安國君和華陽夫人,盡力讓他們立您為太子。”于是子楚叩頭拜謝道:“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愿意將秦國的土地與您共享。”
呂不韋于是拿出五百金送給子楚,作為交結賓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買了一些珍奇玩物,自己帶著西去秦國游說。呂不韋將所有寶物都獻給了華陽夫人,順便談及子楚聰明賢能,所結交的諸侯賓客遍及天下,而且常常把夫人看成天一般,日夜哭泣思念父親和夫人。華陽夫人一聽十分高興。呂不韋又讓人勸說華陽夫人道:“我聽說用美色來侍奉男人的,一旦色衰,寵愛也就會隨之減少。現在夫人您侍奉太子,甚被寵愛,但沒有兒子。不如趁這個時候早一點在太子的兒子中結交一個有才能而且孝順的人,立他為繼承人而又像親生兒子一樣對待他。那么,丈夫在世時受到尊重,丈夫死后,自己的兒子又能繼位為王,始終也不會失勢。……現在子楚賢能,而且自己也知道排行居中,按次序是不可能被立為繼承人的,而且他的生母不受寵愛,于是他只有主動依附于夫人,夫人如果能在這個時候提拔他為繼承人,那么您一生在秦國都會受到尊寵。”華陽夫人一聽覺得十分有道理,于是便向太子提議立子楚為繼承人,太子也答應了。
呂不韋又選了一位美貌女子送給子楚,這個女子為子楚生了個兒子,叫政,這就是日后的秦始皇。
不久子楚和呂不韋密謀,逃回了秦國,而將妻子和兒子留在了趙國。又過了幾年,秦昭王去世,太子安國君繼位為王,華陽夫人為王后,子楚為太子。安國君繼位不久就去世了,子楚即位,他就是莊襄王。莊襄王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把河南洛陽的十萬戶作為他的食邑。
莊襄王即位三年之后死去,太子嬴政繼立為王,尊奉呂不韋為相國,稱他為仲父。呂不韋權傾朝野。
當時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他們都禮賢下士,結交賓客。并且都極力在這方面爭個高低上下。呂不韋認為秦國如此強大,也應該在這方面超過他們。于是他召集了許多文人學士,給他們十分好的待遇,門下食客多達三千人。呂不韋組織自己的食客編了《呂氏春秋》,名聞天下。
秦王嬴政逐漸長大,漸漸對朝政有了自己的主見,但呂不韋仍然把持著朝政,君權和相權的矛盾開始激化。后來秦始皇終于找到個理由,將呂不韋罷免,讓他回到自己河南的封地去。
又過了一年多,各國的賓客使者絡繹不絕,前去問候呂不韋。秦王嬴政怕他發動叛亂,于是寫信給呂不韋說:“你對秦國有什么功勞?秦國已經封你在河南,食邑十萬戶。你和寡人又有什么血緣關系?而號稱仲父。現在命令你和家屬都一概遷到蜀地去居住!”呂不韋一看就明白自己已經逐漸被逼迫,害怕日后被殺,于是就喝下鴆酒自殺。
歷史上對呂不韋并沒有多少好評,但是對他卓絕的經商頭腦確實贊嘆不已,尤其是他所認定的“奇貨可居”,正說明了呂不韋這個人眼光十分敏銳,而且看得長遠。但是呂不韋唯一看不長遠的是,他沒有看到自己干涉了一個英明國君的成長,他已經權傾朝野,還要著書立說,求得盛名,更不為秦王嬴政所容。后世很多人猜測呂不韋之所以沒有反叛嬴政,是因為嬴政是他的私生子。呂不韋和嬴政不管是不是父子關系,他們的矛盾最終還是要激化的。因為他們兩個人都是十分強硬的人。而最終會采取極端行動的必然是嬴政,因為呂不韋功成之后還居高位,功高蓋主,不知道自我保全。
一個人要想求得保全,就要學會得意濃時便可休。
當自己的事業達到頂峰的時候,要懂得推恩施惠,即有功勞的時候要懂得將功勞向上推;有利益的時候要懂得將實惠分給下面的人。只有這樣,你才能游刃有余,最終成就了自己的事業和一世的美名!
張揚易惹禍端
關于如何做人,有一本書寫道:過于張揚,烈日會使草木枯萎;過于張揚,滔滔江水將會決堤;過于張揚,好人也會變得瘋狂,瘋狂就會使人跌入萬丈深淵。細細想來真是這樣,做人不要太張揚。太張揚的人容易招人嫉妒,招人白眼,甚至會在不知不覺中引來不必要的麻煩。
姜太公因為功高,周王把齊國封給姜太公。齊國有一個叫華士的人,為人十分清高,不向天子稱臣,也不與諸侯交往。太公命人去召他為國效力,連去了三次,華士都拒絕了,太公便叫人殺了他。周公問姜太公:“華士是齊國的杰出人物,你怎么殺了他呢?”太公說:“這個人不向天子稱臣,不與諸侯交往,難道我還能希望他向我稱臣,并且和我友好交往嗎?肯定是不可能的,這種人是可以放棄的人,也是自我放縱的人。如果不殺這種人,反而縱容他,那么全國的民眾都會仿效他,誰還會知道君王是誰呢?”
少正卯和孔子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孔子的門人三盈三虛,都是少正卯在鼓惑。孔子當了大司寇以后,便立即誅殺了少正卯。子貢對孔子說:“少正卯是魯國十分有名的人物,先生卻殺了他,先生不覺得有些不妥嗎?”孔子說:“沒有什么不妥的,人有五惡,只要得其一,君子就要誅殺之,而少正卯卻是五惡兼而有之,是小人中的小人,所以不得不殺。”
華士和少正卯之所以被殺,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人高調,喜歡孤芳自賞,自命清高。姜太公和孔子殺了這兩個人并沒有掩蓋他們自己的光輝,反而使得他們的形象更加高大,后人稱贊兩人做事有魄力。而華士和少正卯兩個人卻逐漸被人遺忘,幾乎沒有人同情他們。
不要高調,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如果為人高調,又和別人私人關系較好,或許別人會在一段時間內縱容,但心中已不愉快了,遲早會招來禍患。如果為人高調,又喜歡標新立異,自詡不和別人“同流合污”,那么肯定也不能和別人相處長久,而且過得不愉快。
為人高調很難找到朋友。雖然大多數人喜歡和比自己聰明優秀的人交朋友,但是人們不喜歡和顯得比自己聰明優秀的人交朋友,二者并不矛盾。比自己聰明優秀是自己由衷欽佩的,而顯得比自己聰明優秀其實是并不心悅誠服的。正如一位哲人說,如果你想多一些朋友,就表現得比別人笨一些;如果你想多一些敵人,你盡可能地表現比別人聰明些。為人高調的人是表現得比別人聰明的人,是很難交到很多朋友的。
細細想來真是這樣,做人不要太張揚。太張揚的人容易招人嫉妒,招人白眼,甚至會在不知不覺中引來不必要的麻煩;我們每個人真的應該做到遇喜不行于色,遇哀不憂傷于心,寬容平淡才是真。
別太熱衷功名
一個乞丐在路邊乞討,有一個人對他很是同情,每天都給這個乞丐一百塊錢,乞丐開始十分感激。后來,每回見到這個人就知道錢來了。這樣的日子持續了一個月。一個月后,這個人不來了,乞丐對此很生氣。又這樣過了幾個月,乞丐看到了這個人,于是跑過去問他這些天跑到什么地方去了,怎么不過來給他錢?這個人說他最近結婚了,經濟上有些拮據,所以沒有給他錢。乞丐一聽,很是生氣,大聲說道:“好啊!你居然拿我的錢去養老婆!”
人在不知不覺中會養成這種依賴的心態,可能他們還覺得自己理直氣壯,理所當然,而別人卻因此而背上沉重的負擔。因此,對于富有的人來說,固然可以通過做善事來表達自己的愛心,但是一定不要讓別人過于依賴自己,否則自己會陷入到一個怪圈當中,倒不如當初就不給。富裕的人應該避免擁有盛名,一個人太富容易招禍,而不是招福。
有才華的人也要避免擁有盛名。擁有盛名的才子才女們要不斷花費大量的時間到無用的事情上去,而且還容易才華枯竭。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并沒有左擁右簇,相反是冷冷清清,正是因為冷冷清清,他才能靜下心來思考。擁有盛名的人周圍往往熱鬧非凡,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很難安靜下來思考自己的事情。他們只有不停地應付別人,而且不能怠慢,把自己弄得很是疲憊,根本就沒有認真思考的時間了。很多文學家在出名以后就很少有杰出的作品產生,雖然有他們的思維定型的原因,但他們沒有時間去改變思維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盛名是不應該背負的,擁有盛名的人往往過得并不如意,原因就在于盛名給他們帶來了很多負擔。人的處境往往是由自己的心態決定的。人生就像爬山,爬了上去,也還是要下來的,爬得太高,在自己的心態沒有平和的情況下,一旦跌落下來,就會摔得很重。如果一個人不幸背上了盛名,就必須學會低調。
名聲是把雙刃劍,用它裝點自己的同時也是在給自己埋下隱患。正如有人說過,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人不是那種譽滿天下的人,而是那種榮譽毀譽都滿天下的人。所有人都說我們好,我們擁有個好名聲,不見得我們很偉大,而那種有的人對我們崇敬有加,有的人對我們恨之入骨,或許我們才是個偉大的人。
人如果有一種泰然處世的心態,就會對盛名避而遠之。
懂得適時收斂鋒芒
“但愿生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意思是希望自己的兒子不要顯示得過于聰明,即便是很優秀,也希望他能夠收斂光芒,這樣可以盡量避免遭遇災禍,做到很高的位置。
秦國攻打楚國的時候,王翦為大將,統帥全國所有的兵力。但是王翦大軍出發沒有多遠,他就命令人回去找秦王嬴政討封賞。部將們疑惑不解。王翦解釋說,現在他率領的是秦國所有的兵力,秦王很難放心,如果秦王不放心,這場仗就很難打贏。向秦王討封賞,秦王就會以為他是個有得失心的人,自然不會拿全國軍隊反戈一擊,這樣才能平定楚國。像王翦這樣的大將遇到秦王嬴政這樣雄才偉略的國君時,都不免要裝作糊涂,可見要取得國君的信任有多難。當時朝廷中一定有人妒忌王翦,怕他得勝歸來位置遠遠高于自己,必然會向秦王進讒言。這種情況下,如果王翦只是一味地以軍事為重,不懂得周旋之道,可能就真的會出師未捷身先死了。
過于優秀的人容易遭到別人的嫉妒。而有嫉妒心的人是很容易發現別人的缺點的。更何況這個世界上沒有完人,優點越突出,缺點也往往越突出。因此我們不要過于優秀。
過于優秀的人往往不能合群,因為大家不愿意和過于優秀聰明的人在一起,會使他們沒有一種贊賞的眼光,而且有一種自卑的心理。過于優秀的人往往會很孤單。試想,如果別人與我們相比處處不如我們,他自然不愿意和我們站在一起。這還沒有算那些有嫉妒心的人,他們的破壞力是驚人的。
有些道理是再明顯不過的,但是人們總是視而不見。可能人們自己沒有意識到,但是確實存在這樣的現象:人們往往對強者的毀滅有一種幸災樂禍的態度,而對弱者總是無節制地同情。正是這種心態在作怪,就要求人們必須學會收斂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