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一會兒,劉先生很自然地把剛才心里所想的事情提出來:“太太,您這么喜歡蘭花,您一定對植物很有研究,您是一個高雅的人。同時您肯定也知道植物帶給人類的種種好處,帶給您溫馨、健康和喜悅。我們的天然食品正是從植物里提取的精華,是純粹的綠色食品。太太,今天就當作買一盆蘭花把天然食品買下來吧!”
結果對方竟爽快地答應下來。她一邊打開錢包,一邊說道:“即使是我丈夫,也不愿聽我嘮嘮叨叨講這么多,而你卻愿意聽我說,甚至能夠理解我這番話。希望改天再來聽我談蘭花,好嗎?”
老實人的故事:
幾年前,一位顧客到喬的車行來買車。當時那位顧客花了近半小時才下定決心買車。喬所做的一切只不過是為了讓他走進自己的辦公室,簽下一紙合約。
當他們向喬的辦公室走去時,那人開始向喬提起他的兒子,說他兒子就要考進一所有名的大學。他十分自豪地說:“喬,我兒子要當醫生。”
“那太棒了!”喬說。當他們繼續往前走時,喬向其他推銷員們看了一眼。喬把門打開,一邊看那些正在看著喬“演戲”的推銷員們,一邊聽顧客說話。
“喬,我孩子很聰明吧?”他繼續說,“在他還是嬰兒時我就發現他相當聰明。”
“成績非常不錯吧?”喬說,仍然望著門外的人。
“在他們班最棒。”那人又說。
“那他高中畢業后打算做什么?”喬問道。
“我告訴過你的,喬,他在最好的大學學醫。”
“那太好了。”喬說。
突然,那人看著他,意識到喬完全忽視了他所講的話。
“嗯,喬,”他驀地說了一句,“我該走了。”就這樣,他轉身走了。
下班后,喬回到家回想起今天一整天的工作,分析他所做成的和失去的交易,又開始重新考慮白天見到的那位顧客。
第二天上午,喬給那人的辦公室打電話說:“我是喬·吉拉德,我希望您能來一趟,我想我有一輛好車可以賣給您。”
“哦,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先生,”他說,“我想讓你知道的是我已經從別人那兒買了車。”
“是嗎?”喬說。
“是的,我從那個欣賞我、贊美我的人那里買的。當我提起我為我的兒子吉米感到驕傲時,他是那么認真地傾聽。”
隨后他沉默了一會兒,又說:“喬,你并沒有聽我說話,對你來說我兒子吉米成不成為醫生并不重要。好,現在讓我告訴你,你這個笨蛋,當別人跟你講他的喜惡時,你得聽著,而且必須全神貫注地聽。”頓時,喬明白了他當時所做的事情,并且意識到自己犯了個多么大的錯誤。
·說話要給別人留有余地
說話要給別人留有余地,讓別人感覺到自己并非是可有可無,并非始終只是個聽眾。要想說話達到好的效果,就要讓對方有說話的余地,就要關心對方、欣賞對方,讓對方感覺到自己的重要。
“不對別人感興趣的人,他一生中的困難最多,對別人的傷害也最大。所有人類的失敗,都出諸于這種人。”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重要,或者說,每個人都希望被別人認為很重要。如果對方感覺到他在你心目中很重要,他一定會對你產生好感——沒有人會討厭一個喜歡自己、尊重自己的人。
有些老實人自視甚高,他們覺得自己很重要,卻忘了別人也需要這種感覺。他們在不經意間流露出對別人的輕視,于是被大家疏遠。只有使別人產生重視的感覺,你才會受到他們的歡迎。
如何使對方產生重視的感覺呢?禮貌上的尊重是毫無疑問的,關鍵是你要把他放在心上,同時還可以采用一些讓人產生好感的方法:
關心對方關心的事。他關心自己的利益,關心自己的健康,關心自己的家人……你只要對他的利益,他的健康,他的家人……表現出足夠的關心,他就會把你當成自己人。
欣賞對方欣賞的事。他欣賞自己的成就,欣賞自己的能力,欣賞自己的風度……你只要對他的成就,他的能力,他的風度……表現你真誠的欣賞,他一定會欣賞你,把你當成難得的知音。
請教對方擅長的事。自己不懂的問題、不清楚的事情,不妨向對方求教,既可增長見識,又能得到對方好感,何樂而不為?
“你以怎樣的態度的對待別人,別人也會以怎樣的態度對待你。”這是成功學家拿破侖·希爾的一句名言。
你輕視一個人,你就不會把他放在心上,對他的一切都漠不關心。你重視一個人,你就會關心他的感受,關心他所處的狀況。當他感受到你的態度后,也會報以同樣的態度。當你想改善和鞏固跟某個人的關系時,把他放在心上,無疑是一條捷徑。
說話給別人留有余地,就是不要把話說得太滿。尤其是在會議討論的時候,如果你什么都說明白了,如果你什么意思都說清楚了。那別人也就無法再發表意見。即使別人發表意見,你也很可能會很不客氣地指出這些都是剛才自己說過的。
事實上,真正的聰明人每次與人談話的時候,絕對很少表達自己的意思,而是善于引導別人的談話。工作中也是如此,高明的領導者很少為員工制定目標,而是引導員工自己制定目標。在與員工交談的時候,他們善于運用問話,而不是運用結論、批評或者是命令。
因此,我們在與人交談的時候,要盡量引導對方多說話,對方說的話越多,自己接觸的東西也就越多,自己對事情的理解也就越有把握。當別人跟你說了很多話的時候,自然就當你是他的朋友,進而也愿意傾聽你的說法。事實上,你要想多一些朋友,就要善于做認真的聽眾,善于聽完別人的意思。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老實人都只顧說,而不愿意去認真傾聽。當我們只顧著說的時候,我們就是把說話當成了說話,要在別人面前顯示自己的高明,要在別人面前顯示自己的優越。事實上,這種高明和優越只不過是一種自欺欺人而已。在別人心目中,不過是些陳詞濫調或者是毫無意義的自圓其說,原因在于,你不愿意傾聽他的話,他自然有理由拒絕你的話。
在我們與人交談的過程中,其實要想達到好的談話效果,并不難,只要懂得去傾聽,懂得在說話的時候給別人留有余地就行了。
在談話中,我們要善于征求別人的意見,我們要善于了解別人的想法,這樣會讓我們更加詳盡地了解情況。事實上,當你聽完了很多人意見,了解了很多想法后,你完全可以對所有意見和想法做一個總結和歸納,而這種總結和歸納正是我們今天所缺少的。很多人的很多談話,到最后不過是無謂地浪費時間而已。
在談話中,給別人留有余地,還要求我們善于提問題,善于講出自己的困惑和疑慮,尋求別人的幫助。當我們尋求別人幫助的時候,實際上是告訴別人:沒有你,我什么也做不了。這種體會對別人來說,是十分有意義的。因為他會感覺到,對于你來說,他很重要。與其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好為人師,不如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變得重要起來。
在今天的生活中有太多的老實人,他們對別人的意見和看法毫不理睬,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就是最正確的。事實上,即使自己是正確的,即使曾經有很多成功的經驗,但是那都只代表著過去。人生所要面臨的是生活方方面面的考驗,如果沒有別人的幫助,我們真的很多時候什么事情也做不了。況且別人也樂于幫助我們,樂于為我們提供有價值的意見,為什么我們不樂于接受呢?
·不要恣意打斷別人的說話
與人交談的時候不要恣意打斷別人的說話。漢高祖劉邦有個叫陳平的手下。由于陳平行為不檢點,劉邦對陳平一向有些輕視。但是有一次,劉邦卻認真地聽陳平說了很多話,沒有出于厭惡而打斷他。而正是這段話幫助了劉邦轉敗為勝。
公元前204年春,楚漢戰爭達到了最為激烈的階段。劉邦處境岌岌可危。被困一年之久,無法突圍。
陳平見劉邦身處危難之地仍思安定天下,志向堅定不移,就毫不隱晦地說:“項王為人,恭敬有禮而仁愛,一些守節之士、好禮之徒多追隨他左右,但他對于爵位和封邑看得太重,天下有才之士也因此不愿歸附他。大王您愛侮辱人,故不能得到廉潔有節操的人士。”此話剛出,劉邦已面紅耳赤,但他并沒有生氣。繼續聽陳平說下去:“我想現在有幾個可以亂楚的人,那就是項王的正直臣子范增、鐘離昧、且龍、周殷等。項王為人善猜忌而且相信讒言,大王假如能拿出數萬黃金,離間他們君臣,使他們彼此起疑心,內部自相殘殺。然后漢軍借機起兵進攻,如此必定能夠破楚。”
劉邦欣然接受了陳平的建議,項羽果然中計,與自己的軍師決裂,失掉了消滅劉邦的時機,日后烏江自刎。
陳平實施這一反間計得以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他把握準了項羽生性好疑、吝嗇爵邑的不足,對癥下藥,散布讒言,終使團結一心的楚國君臣離心離德,尤其是使唯一替項羽出謀劃策的謀臣范增解甲歸田。實行反間必然分析反間的可行性,如果缺乏接受反間的主客觀因素,再妙的計策不但行不通,反而會帶來更大的不利。假如項羽用人不疑,對功臣大加賞賜,陳平的反間計絕不會成功。
離間謀略,古往今來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都很重視,并且經常使用。但是,如何能使離間成功,那要看是否知敵。無法信賴他人的狹小肚量,是值得非議的。像項羽這剛愎自用,不能容人的還為數不少,其結果很容易中別人的離間計,最終使那些可遇不可求的賢德人才無法施展他們的雄圖。
不恣意打斷別人的話,代表著對別人的尊重,同時也表示自己愿意將別人的話聽完全,我們千萬不要因為不喜歡一個人,就認為他說的話毫無價值,就通過恣意打斷他的話侮辱他。其實,這種做法,最終遭受損失的往往是自己。
·說話不能只顧自己過癮
說話,通常不是說給自己聽,而是說給別人聽,既然如此,你又怎么能不去考慮一下別人聽了這些話,會有怎么樣的解讀呢?
說話說得好,不如說得巧。一句話可能令你晉位升爵,但也有可能為你惹來殺身之禍。盡信書不如無書,同樣的,如果不具有融會貫通說話的學問,那就少言為妙。
三國時期的楊修,在曹營內任主簿。他為人才思敏捷,是當時不可多得的人才之一,但是由于十分恃才自負,屢次得罪曹操而不自知。
某次,曹操建造一所花園,竣工后,曹操四處觀看,不發一語,只提筆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想和手下人打個啞謎。眾人看了都不解其意,只有楊修笑著說:“‘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是嫌園門太窄了,想擴寬它。”
于是,手下再筑圍墻,改造完畢又請曹操前往觀看。曹操看了非常高興,一問之下,知道楊修毫不費力就解出自己出的謎題,嘴巴上雖然稱贊幾句,但心里卻很不是滋味。
又有一天,塞北送來一盒酥餅,曹操在盒子上寫了“一盒酥”三字。正巧楊修進來,看了盒子上的字,竟不待曹操開口,徑自取來湯匙與眾人分食那一盒糕餅。
曹操被他大膽妄為的行徑嚇了一跳,此時,楊修嘻嘻哈哈地說:“盒子上寫明了一人一口酥,我又怎么敢違背丞相的命令呢?”
曹操聽了,雖然勉強保持風度、面帶笑容,心里卻十分厭惡楊修這種得了便宜還賣乖的行為。
曹操生性多疑,深怕遭人暗中謀害,因此謊稱自己在夢中會不自覺地殺人,告誡身邊侍從在他睡著時切勿靠近他,后來還故意殺死一個替他拾被子的侍從,想藉此殺雞儆猴。
沒想到楊修得知這件事,馬上看穿曹操的心意,當著曹操的面喟然嘆道:“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
曹操哪里經得起這樣的冷嘲熱諷,下定決心,非把楊修這個人除之而后快不可。
機會終于來了。曹操率大軍攻打漢中,迎戰劉備時,雙方于漢水一帶對峙很久。曹操由于長時間屯兵,已經陷入進退兩難的處境。此時,恰逢廚子端來一碗雞湯,曹操見碗中有根雞肋,感慨萬千。
剛好夏侯惇在這時進入帳內稟請夜間口令,曹操隨口說道:“雞肋!雞肋!”夏侯惇便把這兩個字當做口令傳了出去。
行軍主簿楊修聽了這事,便叫隨行的部眾收拾行裝,準備歸程。
夏侯惇見了驚恐萬分,立即把楊修叫到帳內詢問詳情。
楊修解釋道:“雞肋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今進不能勝,退恐遭人笑,在此有何益處?來日魏王必班師矣。”
夏侯惇對楊修的這一番解釋非常佩服,于是,下令營中將士打點行裝,好鳴金收兵,準備撤退。
曹操得知這種情況,一口咬定楊修造謠惑眾,在他身上定了一個擾亂軍心罪,毫不留情地把他殺了。
楊修頗有些聰明,最后卻聰明反被聰明誤。他恃才傲物,只想一味夸耀自己的機智,完全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好惡,即使面對的是頂頭上司,還要處處露一手,終于慘遭滅頂的命運。
一個真正懂得說話的人,不見得字字珠璣、句句含光,但是,他總是能說出對方想聽到的話,結局自然皆大歡喜。
說話的大智慧:
如果善于以話語誘導陌生人,你要辦的事情往往會柳暗花明,甚至在你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驟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