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解讀目標設定與規劃——把握方向,正確選擇比努力更重要(1)
- 小故事大道理(全集)
- 雅瑟
- 4105字
- 2014-02-13 16:36:20
122.選擇離你最近的那一個
巴黎一家現代雜志曾刊登了這樣一個有趣的競答題目:“如果有一天盧浮宮突然起了大火,而當時的條件只允許從宮內眾多藝術珍品中搶救出一件,請問:你會選擇哪一件?”
在數以萬計的讀者來信中,一位年輕畫家的答案被認為是最好的——選擇離門最近的那一件。
這是一個令人拍案叫絕的答案,因為盧浮宮內的收藏品每一件都是舉世無雙的瑰寶,所以與其浪費時間選擇,不如抓緊時間搶救一件算一件。
大道理:在成功的道路上,如果你確定了至少3種以上的目標,那么,最佳的選擇往往不是最絢麗最誘人的那一個,而是離你最近的那一個——在“新經濟”大行其道的今天,磨刀是要耽誤砍柴功的?
123.盡力而為,也要量力而行
一位武術大師隱居于山林中。人們都千里迢迢來跟他學武。
人們到達深山的時候,發現大師正從山谷里挑水。他挑得不多,兩只木桶里水都沒有裝滿。
人們不解地問:“大師,這是什么道理?”
大師說:“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夠用。一味貪多,適得其反。”
眾人越發不解。
大師笑道:“你們看這個桶。”
眾人看去,桶里劃了一條線。大師說:“這條線是底線,水絕對不能超過這條線,否則就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開始還需要畫一條線,挑的次數多了以后就不用看那條線了,憑感覺就知道是多是少。這條線可以提醒我們,凡事要盡力而為,也要量力而行。”
眾人又問:“那么底線應該定多低呢?”
大師說:“一般來說,越低越好,因為這樣低的目標容易實現,人的勇氣不容易受到挫傷,相反會培養起更大的興趣和熱情。長此以往,循序漸進,自然會挑得更多、挑得更穩。”
大道理:誠然,在制定和規劃自己目標時一定要“取法乎上”,但一定不要太脫離自己的實際情況。挑水如同武術,武術如同做人。循序漸進,逐步實現目標,才能避免許多無謂的挫折。
124.成功等于目標
馬拉松比賽正在進行著,進行到5000米以后,有兩個人逐漸地甩開了后面的人,跑到了前面。
長時間的奔跑,已經使他們的體力消耗很大了,但是他們依然堅持著向前跑。這時的天氣很不好,霧很濃,幾十米內幾乎看不清東西,后來天空又漸漸的飄起了小雨,又給比賽增加了難度。
跑在最前面的一個人,依然在拼命的跑著,他不管霧有多大,也不去理會,但他卻擔心會被腳下的雨水給滑倒,他始終注視著腳步下不遠的地方。跟在他后邊的另外一個人卻把頭昂得高高的,他在注視著目標,他心里在不停的默念著終點,終點,我就要到終點了。
兩個人的體力都支持不住了,他們僅相差幾米遠。
后來跑在最前面的人終于累倒在地上起不來了。
第二個人也感覺要趴下了,但是他卻猛然發現終點就在他前面的幾十米處,透過迷霧,他隱約可以看見終點處擺動的旗幟。所以,他猛然又增添了一種動力,頑強地最先跑到了終點。
大道理:第一個人因為沒有看見目標,所以在就要成功的時候失敗了。勿庸置疑,這就是目標對于成功的重要性。成功等于目標,其它全是這句話的注解。
125.把自己的目標細化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組織三組人,讓他們分別步行到十公里以外的三個村子。
第一組的人不知道村莊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遠,只告訴他們跟著向導走就行了。這些人剛走了兩、三公里就有人叫苦,走了一半時有人幾乎憤怒了,他們抱怨為什么要走這么遠,何時才能走到。有人甚至坐在路邊不愿走了,越往后走他們的情緒越低落。
第二組的人知道村莊的名字和路段,但路邊沒有里程碑,他們只能憑經驗估計行走的時間和距離。走到一半的時候,大多數人就想知道他們已經走了多遠,比較有經驗的人說:“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大家又簇擁著向前走。當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時,大家情緒低落,覺得疲憊不堪,而路程似乎還很長。當有人說:“快到了?”大家又振作起來加快了步伐。
第三組的人不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上每一公里就有一塊里程碑。人們邊走邊看里程碑,每縮短一公里大家便有一小陣的快樂。行程中他們用歌聲和笑聲來消除疲勞,情緒一直很高漲,所以很快就到達了目的地。
大道理:這不難理解。人們如果清晰的了解自己行動的明確目標和自己的進行速度,就會自覺地克服一切困難,努力達到目標。目標設計的越具體越細化越容易實現。
126.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么
白龍馬隨唐僧西天取經歸來,名動天下,被譽為“天下第一名馬”,眾驢馬羨慕不已。于是很多想要成功的驢馬都來找白龍馬,詢問為什么自己這樣努力卻一無所獲?
白龍馬說:“其實我去取經時大家也沒閑著,甚至比我還忙還累。我走一步,你也走一步,只不過我目標明確,十萬八千里我走了個來回,而你們在磨坊原地踏步而已。”
眾驢馬愕然。
大道理:通常,我們的悲劇不是無法實現自己的目標,而是不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么。成功不在于你身在何處,而在于你朝著哪個方向走,并能夠堅持下去。沒有明確的目標就永遠不會到達成功的彼岸。
127.獲勝只是一個事件
有三個人一起去參加一項聲勢浩大的馬拉松比賽。在這些參加比賽的人中,不乏一些非常出色的運動員。最后雖然這三個人都很努力地跑出了自己的最好水平,金牌仍與他們無緣。
這個結果是否意味著這三個人都是失敗者?絕對不是,因為他們都是懷著不同的目的參加比賽的。第一個人想通過比賽檢驗一下自己的耐力,他做到了,他的成績超過他的預料;第二個人想提高自己以往的成績,他也達到了目的;第三個人一輩子沒跑過馬拉松,他的目標就是跑完全程,達到終點,他也做到了。
由于這三個人都達到了目的,因此不管誰取得金牌,他們都是勝利者。
大道理:其實,獲勝只是一個事件,做一名勝利者才是一種精神。金牌是我們參加比賽的惟一目標嗎?其實就像上面故事所說的那樣,我們每個人參加比賽都應該給自己定下一個應該實現的目標,實際上只要實現了自己立下的目標,就是一種成功。
128.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夜晚,一個人在房間里四處搜索著什么東西。有一個人問道:“你在尋找什么呢?”
“我丟了一個金幣。”他回答。
“你把它丟在房間的中間,還是墻邊?”第二個人問。
“都不是。我把它丟在了房間外面的草地上了。”他又回答。
“那你為什么不到外面去找呢?”
“因為那后面沒有燈光。”
你肯定會覺得這個人很可笑。然而,我們中的有些人每天都在錯誤的地方尋找他們想要的東西。
大道理:一個想要找到金礦的采礦者,如果他認為在海灘上挖掘更容易,而因此就在那兒尋找金子的話,那么他找到的肯定只是一堆堆的沙土,而絕對不可能找到金子。不要在不必要的地方付出你全部的精力,若要有所收獲,必須選擇正確的目標。
129.看不到目標比死還可怕
一位軍閥每次處決死刑犯時,都會讓犯人選擇:一槍斃命或是選擇從墻上的一個黑洞進去,命運未知。所有犯人都寧可選擇一槍斃命也不愿進入那個不知里面有什么東西的黑洞。
一天,酒酣耳熱之后,軍閥顯得很高興。旁人很大膽地問他:“大帥,您可不可告訴我們,從這黑洞走進去究竟會有什么結果?”
“沒什么啦?其實走進黑洞的人只要經過一兩天的摸索便可以順利地逃生了,人們只是不敢面對不可知的未來罷了。”軍閥回答。
大道理:看來,看不到目標比死還可怕。很多人把別人的成功看做是運氣,把自己的失敗歸結為命不好,放棄了努力,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了上天。他們不知道一個偉大的奧秘,你的上帝就是你神圣的目標,只有他引領你去成功的殿堂與幸運之神約會。
130.只瞄準自己的目標
老阿爸帶著自己的三個兒子去草原打獵。四人來到草原上,這時老阿爸向三個兒子提出了一個問題。
“你們看到了什么呢?”
老大回答說:“我看到了我們手中的獵槍,在草原上奔跑的野兔,還有一望無際的草原。”
老阿爸搖搖頭說:“不對。”
老二回答說:“我看到了阿爸、哥哥、弟弟、獵槍、野兔還有茫茫無際的草原。”
老阿爸有搖搖頭說:“不對。”
而老三回答說:“我只看到了野兔。”
這時老阿爸才說:“你答對了。”
大道理:一個能順利捕獲獵物的獵人只瞄準自己的目標。我們有時之所以不成功,是因為看到的太多,想得太多,禁不住太多的誘惑,失去了自己的目標和方向。一個人只有專注于你真正想要的東西,你才會得到它。
131.目標導致結果
美國人、法國人、猶太人,這三個人即將被關進監獄三年,監獄長說可以答應他們每個人一個要求。美國人愛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國人最浪漫,要了一個美麗的女子相伴。而猶太人說,他要擁有一部與外界溝通的電話。
三年過后,第一個沖出來的是美國人,他嘴里、鼻孔里塞滿了雪茄,大喊道:“給我火,給我火?”原來他忘了帶火了。
接著出來的是法國人。只見他手里抱著一個小孩子,美麗女子手里牽著一個小孩子,肚子里還懷著第三個。法國人正愁眉苦臉地準備著如何讓孩子們長大成人。
最后出來的是猶太人,他緊緊握住監獄長的手說:“感謝你讓我擁有一部電話,這三年來我每天與外界聯系,我的生意不但沒有停頓,反而增長了200%,為了表示感謝,我送你一輛勞施萊斯?”
大道理:什么樣的選擇決定什么樣的生活,什么樣的目標導致什么結果。今天的生活現狀是由三年前我們的目標決定的,而今天我們的目標將決定我們三年后的生活。難怪有人說,目標永遠是你將來生活的底片。
132.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氣的
曾經有一位63歲的老人從紐約市步行到了佛羅里達州的邁阿密市。經過長途跋涉,克服了重重困難,她到達了邁阿密市。
在那兒,有位記者采訪了她。記者想知道,這路途中的艱難是否曾經嚇倒過她?她是如何鼓起勇氣,徒步旅行的?
老人答道:“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氣的。我所做的就是這樣。我先走了一步,接著再走一步,然后再一步,我就到了這里。”
大道理:為了要達成大目標,不妨先設定“小目標”,這樣會比較容易達到目的。許多人會因目標過于遠大,或理想太過崇高而易于放棄,這是很可惜的。若設定了“小目標”,便可較快獲得令人滿意的成績。你在逐步完成“小目標”時,心理上的壓力也會隨之減小,大目標總有一天也能完成。
133.1+1=?
講師伸出了一個手指,問學員這是幾,學員們齊聲說“1”。
講師又舉起了一個手指,問學員是幾,學員們齊聲說“1”,這時講師問:“1+1=?”,講師隨即伸出了兩個手指,學員們齊聲說:“2”。
講師又問:“1+2=?”,講師這時有意的出示了3個指頭,學員們異口同聲“3”。
這時候,講師繼續問:“2+2=?”當講師又隨即出示3個手指頭時,大部分學員都不加思索的異口同聲回答“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