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民間及神話故事精選(10)

又過了幾天,孔子要走了。范旦派人送來一張字條,上面寫道:“好借好還,再借不難;還我一筆筒米來。”孔子忙命人往筆筒里裝米,可怎么裝也裝不滿。為了自己的名聲,孔子只好派人告訴范旦:今天凡是門上貼對聯的人家,都是讀書人,只要是乞丐,就可上門討米。

事后,孔子又告訴所有讀書人:每年臘月二十八,家家戶戶貼對聯。有乞丐要飯的,要盡力施舍。慢慢地,貼對聯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想一想:聽完故事才知道,原來貼春聯一開始是一種信息的傳遞方式。孔子為什么這么做呢?講給其他小朋友聽,好嗎?

三個和尚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只有一個小和尚,他整天一個人忙里忙外,還要到山腳下挑水。但他很勤快,總是把水缸裝得滿滿的。

有一天,廟里又來了一個大和尚。小和尚對大和尚說:“你到山下挑水去吧。”大和尚覺得自己比小和尚還大,卻要受他指使,心里不服氣,很不高興地說:“我比你大,你怎么能讓我自己一個人挑水呢?還是咱倆一起抬吧!”就這樣,兩個和尚一起抬水吃。

又過了些日子,廟里又來了一個胖和尚。胖和尚好吃懶做,小和尚和大和尚對他都很有意見。胖和尚卻說:“有意見,你們也別做呀!”這下,廟里的事誰也不管了。下山打水,三個和尚你推我,我推你,最后大家都不去。水缸底兒朝了天,三個和尚寧可挨渴,也沒有誰愿意去打水。

廟里的老鼠渴得受不了,晚上就跑到大殿里,偷喝油燈里的油。老鼠碰倒了油燈,引起了大火。三個和尚被大火驚醒,急急忙忙去水缸里舀水滅火,可缸里一滴水也沒有。他們只好拿起桶,到山下挑水。可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廟就被大火燒光啦。

想一想:小朋友一定聽過《三個和尚沒水吃》這首歌吧,它就是根據這個故事改編的。從這個故事中你又能領悟到什么呢?

鍋巴和爛草鞋

從前有一個姓王的老漢,靠給人撐船為生。他平時勤勞節儉,為人忠厚老實。王老漢有個兒子叫王忠,長大后也成了駕船的好手。

一年秋天,王忠要駕船出遠門。臨走時,他對爹爹說:“我是第一次出遠門,給您帶些什么禮物回來呢?”王老漢想了想說:“孩子,你就把吃剩的鍋巴和穿爛的草鞋給我帶回來,越多越好。”王忠滿心疑惑地告別了爹爹,駕船走了。

一路上,王忠牢記爹爹的話,每天都把大家吃剩的鍋巴存放起來,把大家穿爛的草鞋堆在一起,不知不覺,半個船艙都堆滿了鍋巴和爛草鞋。到了臘月,王忠他們開始往回返。有一次,大雪紛飛,湖水結冰了。他們的船被困在一個無人居住的小島。幾天下來,船上吃的和燒的都用完了。大家又冷又餓,這樣下去,再過不了幾天,一定會被困死在這里。王忠想起了剩鍋巴和爛草鞋,便全部從船里搬了出來。大伙如獲至寶,用爛草鞋燒火,煮剩鍋巴,他們邊吃邊說:“這真是雪中送炭啊!”

想一想: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平時要多節儉,在困難的時候,剩鍋巴、爛草鞋甚至比金子還要有用呢!

換種子

村子里住著一個老頭和他的兩個兒子。他們以種田為生,可每年收的糧食總是比別人家少。兩個兒子問父親:“爹,每年我們的收成都這么少,是不是咱們家的種子不好啊?”

老頭看了看兩個兒子,說:“可能吧。今年,我去換些好種子來種,看能不能多打些糧食。”

第二天,老頭背著一袋種子出門了。其實,老頭心里明白,自家的種子根本沒有問題,主要是他的兩個兒子干活太偷懶。他在村外轉了一圈,又把種子背了回來。一回到家,老頭就高興地說:“我今天可是換到好種子啦!但這種子叫‘鋤八遍’,只有把田鋤上八遍,糧食才會收得多。”

兄弟倆這下可忙開了。鋤地的鋤地,施肥的施肥,每天都是早起晚歸。田還沒鋤到八遍,莊稼已經長得比別人家強了,兄弟倆的干勁更大了。

秋天收獲的時候,老頭家來了個大豐收。兒子們高興地問父親:“這種子真好!您是從哪兒換來的呀?”老頭笑著說:“傻孩子,我根本沒有換種子,這都是你們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的啊!”

想一想:小朋友,你是不是也從故事中體會到,秋天的收獲必須要有春天的播種、夏天的耕作呢?有句古語叫“天道酬勤”,勤勞的人總會有收獲,記住這句話了嗎?

折筷子

以前有個國王,他有十個兒子,個個都有本領,都想繼承父親的王位。

這一年,老國王一病不起,他把十個兒子召集到自己的病床前,對他們說:“我快要死了,可我還沒有決定由誰來繼承我的王位,今天讓你們比一比,看誰能勝任這個位子。”

說完,他讓人拿出一雙筷子,讓大兒子把它折斷。大兒子不明白國王的意思,很輕松就把它折斷了。老國王又問其他兒子:“你們也能折斷這雙筷子嗎?”他們都點頭說:“能!”

老國王又拿出十雙筷子,合在一起,對兒子們說:“你們誰能把這十雙筷子一起折斷,我就把王位留給他!”幾個兒子一聽,都攢足了勁兒。可任憑他們使出了平生最大的力氣,也沒有一個人能折斷這把筷子。

這時老國王才說:“你們都看到了吧,一雙筷子容易折斷,而十雙筷子合在一起,就很難折斷。你們就像這十雙筷子,如果每個人分散開來,就很容易被外人打敗。如果十個人團結起來,就會有強大的力量,我們的國家才能不受外國侵略啊!”

老國王死后,他的十個兒子同心協力,把國家治理得越來越強盛。

想一想:小朋友,你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嗎,團結就是力量?是的,只要我們團結一致,就可以做許多事情,這正是故事要告訴我們的。

木蘭從軍

木蘭很小就沒有了母親,跟著爹爹長大。她的爹爹年歲大了,弟弟年紀還小,所以家里的重活都落在了木蘭身上。

有一天晚上,木蘭正在織布,忽然,一個軍官騎著馬來到她家門前。木蘭來到門外,軍官遞給她一份公文,說:“邊疆正在打仗,皇帝命令征兵,你們家有一個名字在公文上。”木蘭趕忙翻開一看,爹爹的名字在上面。

木蘭回到家,左思右想:“爹爹的年歲大了,弟弟還小,怎樣為國出力呀?”木蘭一夜沒有合眼。第二天一早,木蘭上街買了一匹馬,趕做了一身戰袍,又剪了頭發,裝扮成小伙子,告別家人,隨著大軍到邊疆打仗了。

大軍流血犧牲,打了十二年仗,機智、勇敢的木蘭,一次又一次地立功,做了將軍。

大軍勝利歸來,皇帝勸木蘭留下來做大官。但木蘭想念親人,就和幾個一起打仗的好伙伴回家了。木蘭回到家,換上以前的青布衣裙。和她一起打仗的伙伴們,個個都看呆了,他們怎么也沒想到,木蘭原來是個漂亮的姑娘!

想一想: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已經拍成電視劇、戲劇等多種形式。故事不但展現了木蘭的機智、勇敢,同時還表現了什么?

王羲之斷案

王羲之是晉代大書法家。在他當官的時候,一個老漢來向他告狀。老漢說,他家附近有一塊荒地,他求當地的鄉紳讓他開墾種地。鄉紳滿口答應,只提出讓老漢拿一壺酒來謝他。可后來,鄉紳卻把“一壺酒”說成“一湖酒”。要是老漢送不起,就把新開墾的地據為己有。王羲之受理了這案子。一天,他來到鄉紳家。鄉紳久慕王羲之的大名,想得到他的墨寶。王羲之一口答應,又說自己平生愛鵝,讓鄉紳送“一活鵝”給他就行了。鄉紳喜出望外,連忙準備筆墨,讓王羲之給他寫了一幅字,并講好第二天就把鵝送去。

第二天,鄉紳拎了一只活鵝,親自送到王羲之的府上。不料王羲之一看大怒,喝到:“昨日講好送‘一河鵝’來,怎么今日才送一只鵝呢?”鄉紳一聽,急忙分辯說:“大人,這鵝是論‘只’的,哪有論‘河’的道理呢?”王羲之反問道:“你既然知道鵝是論‘只’不論‘河’的,那你可知,酒是論壺,不論‘湖’的?”

鄉紳一聽,知道種地的老漢來告狀了。他忙跪下,連聲說:“大人,小人錯了!我這就回去把地還給老漢。”

想一想:漢字一向以同音、近義、繁多著名。故事中,王羲之通過漢字游戲回敬鄉紳,表現出了王羲之的什么品行?

勤儉匾

有個老漢,帶著兩個兒子。他們整日辛勤勞動,加上生活十分儉樸,日子過得很不錯。村里人特意送給他一大匾,寫著“勤儉”二字,懸掛在老漢家大門上。老漢死后,兩個兒子鬧分家,不但把家產分成兩半,就連家里大門上的匾也被鋸成兩半。“勤”字被哥哥扛起,“儉”字被弟弟拿走了。

這以后,哥哥每天都牢記一個“勤”字,拼命干活。但是,他卻不知道節儉,掙一個花兩個。弟弟呢,心里總記著“儉”字,天天省吃儉用,可就是不勤快。時間一長,兄弟倆的日子都越過越窮。

一天,哥哥到弟弟家借糧,看到弟弟家里的米缸也是底兒朝天,大人孩子都穿得破破爛爛。哥哥嘆了口氣道:“我家的日子比你還苦啊!”兄弟倆抱頭痛哭起來。這時,走來一個老頭兒,語重心長地對他倆說:“過日子,誰都不能離開‘勤’和‘儉’,把‘勤’和‘儉’分開了,再好的日子也會越過越窮啊!”

兄弟倆恍然大悟,重親把“勤”字和“儉”字合在一起,兩家合成一家。他們又像以前那樣,辛勤勞動,生活儉樸,很快又過上了好日子。

想一想: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對,就是做人既要勤勞,又要節儉,還會珍惜現在,生活才會幸福快樂。

狼來了

從前,有個小孩叫王小寶,他每天趕著一群羊,到村外的山坡上吃草。

一天,王小寶覺得無聊,就大聲喊道:“不好啦!狼來了!狼來了!”

山下正干活的村民,聽到喊聲,連忙帶著鋤頭、扁擔,飛奔過來,準備打狼救孩子。他們趕到山坡一看,哪兒有狼呀,羊兒在悠閑地吃草,王小寶在一邊哈哈大笑。

村民們很生氣,埋怨他說謊話。

王小寶滿不在乎。過了幾天,他又大喊起來:“不好啦!狼來了!狼來了!”

村里人聽見了,心想這次一定不會有假了。他們放下手中的活兒,又往山上跑。誰知,等他們趕到一看,發現又上當了。這回,大人們狠狠地批評了王小寶,王小寶呢,卻覺得挺有趣兒!

過了幾天,地里干活的人們,又聽到山上傳來王小寶的叫喊聲:“不好啦!狼來了!快來打狼啊!”可誰也不理睬,大家不想再上當了。

這回,狼真的來了。咬死許多羊后,又向王小寶撲去。王小寶邊逃邊叫:“救命呀,狼來了……”他的聲音再大,也沒有人理他了。

想一想:你聽說過“撒謊的孩子被狼吃”這句話嗎?它就是從這個故事中來的。不誠實造成的結果多可怕呀!

阿凡提斗皇帝

從前,新疆有個阿凡提,是個聰明機智的人。他常騎著毛驢幫別人干活,還給人們講故事和笑話,而且十有八九是諷刺皇帝的。

皇帝聽說阿凡提罵他,氣得派人把阿凡提抓到京城,關了起來。皇帝聽說阿凡提很聰明,準備在殺他之前,考一考他究竟聰明不聰明。

這天,皇帝來到牢房,問阿凡提:“人們都說你很聰明,我來問你,你能知道你會活到哪一天嗎?”阿凡提掐著手指算了算,傷心地說:“唉!我只能活到今天了!”

皇帝一聽,笑著說:“哇,你果真聰明!”阿凡提說:“我不光能算出自己活到哪一天,還能算出別人活到哪一天呢!”皇帝問:“你能算出我活到哪一天嗎?”阿凡提又扳著手指算了半天,高興地說:“啊,我算出來了,你只能比我多活一天吶!”

皇帝一聽,慌了神,懷疑地問:“你今天死,那明天就該輪到我死了!?”阿凡提笑笑說:“對,不信,你就試試吧!”

皇帝最怕死了。他當即就放了阿凡提,并且給了他很多錢,囑咐他吃好睡好,活到一萬年。

想一想:聰明、智慧的阿凡提想出了這么一個好辦法!小朋友,你能否想出比這更好的辦法來?

小木碗

在很早很早以前,有個地方,那里的人們吃飯的時候,都喜歡喝上一碗湯。

有個老頭年紀大了,耳朵聾,眼睛花,手腳也常不停地發抖。他坐在桌邊吃飯的時候,經常把湯灑到桌布上,湯有時還從嘴角流出來。他的兒子和兒媳都很嫌棄他,讓他到火爐后的一個角落里去吃,每頓飯還不讓他吃飽。老人很傷心,每次吃飯,都忍不住流下眼淚。

一次,他正端著小碗喝湯,手不由自主地抖起來,“■”的一聲,小碗掉在地上打破了,湯也灑了一地。媳婦一見,指著他的鼻子罵了他一頓。后來他們給老人買了一只木碗,因為木碗永遠也不會打碎。

這對夫妻有個兒子。一天,他找來一塊木頭,把它做成兩只木碗,又踩著凳子,把這兩只木碗小心地放在碗柜的最上層。父親問:“你把木碗放在碗柜里干什么呀?”孩子認真地回答:“等你們老了,好讓你們也盛湯喝呀!”

夫妻倆聽了,相互看了一眼,羞愧地低下了頭。他們來到老人面前,請求他的原諒。以后,老人又跟大家坐在一起吃飯了。

想一想:老人為什么用木碗?后來是誰的一句話讓老人又回到了餐桌上?夫妻倆怕什么?你覺得他們是真心悔過嗎?

敬老國

從前,有個“棄老國”,那里的國王規定,凡是活到六十歲的老人都要送到深山里。誰違抗,就被處死。

有個叫秋山的孩子,從小跟爺爺生活在一起。這年,爺爺六十歲了,秋山不忍心把爺爺送進深山里,偷偷就把爺爺藏了起來。

有個鄰國想要侵略“棄老國”,派人送來兩條大蛇,讓國王辨認雄雌。如果辨認不出,就要占領他的國家。國王只好貼出告示:誰能夠辨認出來,就賞誰黃金千兩。

幾天過去了,沒有一個人敢來辨認。秋山聽說這事,就悄悄去問爺爺。爺爺說:“只要把兩條蛇都放在一塊絲綿上,往外爬的是雄蛇,不動的是雌蛇。”秋山跑到王宮,用爺爺教的方法,幫國王分辨出了雄蛇和雌蛇。國王保住了面子,又保住了國土,準備重賞秋山。秋山不要賞賜,跪到地上對國王請求道:“這個辦法是我爺爺教我的。他老人家已經六十歲了,請陛下取消送老人到深山里的規定吧!”

國王一聽,明白了:怪不得鄰國這樣欺負我們,原來是我們缺少老人的經驗和智慧呀!他立即下令取消原來的規定,并把“棄老國”改名為“敬老國”。

想一想:你知道嗎?這是一個古老的故事。媽媽是不是也常常叫你要尊老愛幼?聽完故事,你知道為什么了嗎?尊老愛幼是我們民族的美德。

神奇的小鼓

小牛倌沒爹沒娘,八九歲就給有錢人家放牛了。他整天光著腳東跑西顛地攏著牛群。

一天,一位老人對小牛倌說:“可憐的孩子,我送你一面小鼓,你敲一下小鼓,說一聲‘毛兒起’,牛就都站起來;再敲一下,說一聲‘毛兒粘’,牛就都趴下不動了。”老人說完,就駕云而去,一只巴掌大的小鼓出現在小牛倌的腳下。從此,小牛倌放牛就省力多了。

臘月三十,東家的兒子娶媳婦。家里殺豬宰羊,賓客滿堂。小牛倌把牛群趕到干草甸子上去,說聲:“毛兒粘!”牛群就躺下來睡覺了。好奇的小牛倌跑回家看熱鬧,正趕上新郎、新娘跑下來拜天地。東家的兒子平時對長工們最壞,小牛倌想教訓他。于是,小牛倌掏出小鼓敲一下,說聲:“毛兒粘!”那一對新人胖得像豬頭似的腦袋,果然粘在地上了,拉也拉不起來。這個場面使東家很難堪,新郎、新娘也急得直叫。

滿堂賓客看呆了,忽然一位老者說道:“去用花轎抬回你的小牛倌吧,他可以治好的。”小牛倌被吹吹打打地迎進門來。東家答應給他十畝地、三十頭牛、一間瓦房,請他破解。小牛倌還要求東家和他當新郎的兒子以后不許欺侮長工,這才躲進屋里,掏出小鼓,解了一對新人。

從此,小牛倌和長工們的日子好過多了。

想一想:記得自己有能力的時候一定不要吝惜去幫助別人,永遠擁有一顆正直熱忱的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肃宁县| 平凉市| 赤城县| 墨脱县| 东城区| 陇川县| 登封市| 平舆县| 达尔| 宁晋县| 丁青县| 喀什市| 合川市| 施甸县| 镇平县| 溧阳市| 安国市| 巴东县| 芮城县| 永宁县| 定远县| 怀集县| 哈巴河县| 集贤县| 渝中区| 辽阳县| 随州市| 大新县| 延川县| 连云港市| 同仁县| 连城县| 漳浦县| 韶关市| 日喀则市| 奇台县| 寻甸| 永登县| 罗源县| 湛江市| 卢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