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 一看就停不下來的北洋軍閥史:直系
- 胡楊
- 1704字
- 2020-06-19 14:08:12
末世諸侯的情與仇
“北洋三杰”的三個人性格都很鮮明:王士珍是黃老之術集大成者,神龍見首不見尾,凡事都給自己留有余地,不得罪人,所以沒有形成什么派系,除了張勛復辟的時候拿老爺子不當回事,北洋各系的將領均對他禮讓三分;段祺瑞是北洋系中的“重將”,性格比較張揚、出去鬧事一般是沖在最前面的那個,平時嚴于律己,是個在外鎮得住場、在內挑得起頭的人物,所以他的皖系也是這樣,袁世凱死后皖系崛起,鬧鬧哄哄的,結果直皖戰爭一場仗就給打消停了;馮國璋是好孩子,當清朝的官時就幫清朝打仗,當袁世凱的官就幫著老上司打仗,學習成績出色,打仗按部就班,好孩子也有點兒蔫壞,有人沖在前頭他也敢跟在后頭起哄,不過所謂“狗急了也跳墻”,好孩子馮國璋急了也不好惹。
直系軍閥就像馮國璋一樣,和皖系軍閥聲勢浩大不同,直系軍閥都很低調。袁世凱去世以后,馮國璋、曹錕、李純、王占元、陳光遠這些人其實都跟在段祺瑞屁股后面搖旗吶喊,哪怕碰到不如意的時候,也是蔫蔫地抵抗,動輒吹胡子瞪眼,不是他們的風格。直系軍閥的行事是踏實,做什么事情都按部就班,而且有著極強的等級觀念,上級再不濟也是上級,所以吳佩孚對曹錕賄選雖然頗多微詞,但是等到直奉聯手進攻西北軍的時候,他還是讓鹿鐘麟先把曹錕放了再談條件。
縱觀直系一派,其實和馮國璋都有點兒類似。曹錕當權的時候,其實真正主導直系的是虎踞洛陽的吳佩孚。吳佩孚學習成績也很出色,清末的時候考中過秀才,能夠迅速崛起,也是靠對南作戰一場仗一場仗打出來的。后來孤軍北上、連破皖奉,從而成為一方豪強。吳氏之后崛起的孫傳芳,也是在前面廝殺的驍將,能夠當上東南霸主,也是因為以武力驅逐了奉系的大將姜登選、楊宇霆。總而言之,沒有兩把刷子,是很難在直系中上位的。
直系成形的時間并不晚,大概在皖系逐漸初具規模的時候,直系也已經有了雛形。在袁世凱執政晚期,北洋將領集體反對袁世凱,馮國璋、李純、王占元就組成了號稱“長江三督”的小團體。“長江三督”經過三次更迭,在馮國璋北上以后,由李純、王占元、陳光遠構成了新“長江三督”,再后來李純暴斃,齊燮元、王占元、陳光遠的組合只是曇花一現。湘軍援鄂事發,吳佩孚坐視王占元兵敗,入主湖北的蕭耀南是吳佩孚的手下,“長江三督”早已經名存實亡。
毋庸置疑的是,早期的直系軍閥是在“長江三督”和曹錕為基礎上形成的,真正逐漸到達頂峰,便是馮國璋去職之后,“長江三督”與曹氏聯手,公推曹錕成為直系盟主。當時的直系北擁京畿機要之地,南轄江南富庶之鄉,那真是要槍有槍、要餉有餉,更關鍵的是,曹錕手底下還有個一等一的打手:吳佩孚。與當時日暮途窮的皖系和仍然在成長期的奉系相比,直系可以說是滿手好牌、最佳配置。
概括來說,直系的優點就是:抱團兒、實干、很能打。所以自袁世凱病逝到張作霖皇姑屯遇難,整個北洋軍閥時代,都始終活躍著直系將領的身影,自早期的馮國璋到晚期的孫傳芳。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直系戰敗,看起來是兵敗如山倒,其實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孫傳芳驅逐奉系稱霸東南,吳佩孚也很快自查家墩再起。直系因此而可以成為打不死的“小強”,也因此從強盛走向衰敗,縱然是北洋系中的實力派,也有其自身致命的缺陷。
最早的“長江三督”其實就是個小團體。早在皖系當國的時候,他們也只是掀起點兒小風浪,到曹錕執掌直系,看起來強大的直系軍閥,其實內部的小團體就更多。除了“長江三督”,吳佩孚形成了“洛陽派”,王承斌主導著“天津派”,算上曹錕自身的“保定派”,根本已經是貌合神離。等到直系兵敗,吳佩孚雖然東山再起,但直系內部的小團體之多、之雜一時已經難以計算。
所以,直系雖然一直很強大,卻從未真正像皖系那樣主宰民國的政局。馮國璋一開始跟著段祺瑞反袁,后來黎元洪下臺跑去北京當了兩天總統,結果把直系的頭把交椅都給丟了。曹錕也是跟在段祺瑞屁股后面,后來在直皖戰爭、直奉戰爭中打垮了段祺瑞和張作霖,也想效仿馮國璋當回總統,結果不僅丟掉了直系的頭把交椅,還差點兒把命搭進去。直系更像是陪太子讀書的角色,開始是陪著袁世凱,后來是陪著段祺瑞,再后來又是陪著張作霖,多少有點兒“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意味,或許,這就是好孩子的命運:考試門門一百分,卻未必能當上班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