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新的全球統治者:信用評級成為不可控制的力量

“在我看來,如今的世界有兩個超級強權,一個是美國,一個是穆迪。美國可以用炸彈摧毀一個國家,穆迪可以憑借信用降級毀滅一個國家。有時候,兩者的力量,說不上誰更大。”

——托馬斯·弗里德曼


“當標準普爾或穆迪發聲時,那并不是‘市場’的聲音。這種聲音來自一些掌控評估過程和履歷糟糕的人。我們不知道他們的活動會有多大的影響。”

——保羅·克魯格曼


用評級是全球事務中最強大的數據指標之一。它們涵蓋的范圍幾乎沒有限制。企業、銀行、保險公司,甚至主權國家都需要評級才能運轉。雖然它們通常用字母與數據混合的字符表示,但評級與其他像指標或指數這樣的測量手段并沒有區別。實際上,在很多方面,評級是賦予數據全球性力量中最獨特的例子。此外,自從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評級開始成為決定國家政治、經濟的數據萬花筒中的焦點。利益沖突、技術統治論者的權力和市場的影響在評級中如此明顯。事實上,并沒有其他的領域會出現這種情形。我們一起來思考一下,在2001年,能源巨頭安然公司(Enron)破產的五天前,主要的信用評級機構仍認為它的債券信用為“投資級”。在2008年,投資銀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申請破產保護的前三天,其債券仍然獲得了主要評級機構的最高級別。甚至在其破產的當天早上,信貸分析師也認為雷曼兄弟值得投資。保險巨頭美國國際集團(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和華盛頓互助銀行(Washington Mutual)在倒閉之前一直保持著優質評級,倒閉時發動了大規模的公共緊急救助。美國國會的一份報告發現,評級機構沒有動機“給那些一度增加收入,提高股價,擴增高管薪酬的證券指定更嚴格的信用評級”。

2011年1月,美國政府任命的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報告稱,主要的信用評級機構是“破壞金融車輪的關鍵齒輪”:


處于危機中心的抵押貸款相關證券在沒有批準的情況下不可能上市銷售。投資者往往盲目地依賴信用評級機構。在某些情況下,他們被迫運用評級,否則監管資本的標準就會隨之改變。沒有評級機構,這場危機就不會發生。評級使市場猛漲,而2007年和2008年的降級對市場和企業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然而有趣的是,評級機構在之前就已經對其評估的不準確性做出了警告:“任何采用機構信息的用戶都不應該在做投資決定時依賴信用評級或此處的任何其他評價”,世界上最大的評級機構會在它發布的所有報告底端做出這樣的免責聲明。

但信用評級機構究竟是怎樣的存在呢?它其實是“評估企業或政府發行的債務證券(債券和其他證券)的組織,并會根據償還債務能力對這些證券賦以‘信用評級’。”這些組織會評估債券發行人的信譽等級和投資風險,即違約或者償付違規的可能性。它們會定期發布報告,將債券分為從AAA(頂級信用)到D(違約)的一系列等級,這為用戶提供了可比風險評估,克服了金融市場的信息不足問題。由于公司(即借款人)總是比外部投資者(即放款人)擁有更多的自身財務狀況信息,評級機構就會作為中介,試圖通過考察借款機構的具體細節來彌補這種“不對稱性”,做出呈現公司財務可信度的評估報告。風險水平決定了投資的利率,從而決定負債成本和債務人獲得新投資的機會。此外,由于某些國家對限制投機級債券投資有一定的規定,評級也決定了某些機構投資者的證券組合的合格性。同樣,監管機構會運用信用評級來確定保險公司所持儲備是否充足。

因此,這些機構會對全球資本的流動產生巨大影響,并不可避免地將這種影響投射到全球治理中。目前,三大評級機構(即所謂的“三巨頭”),美國標準普爾公司(Standard & Poor's,或S&P)、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Moody's Investor Service)和惠譽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Fitch Ratings)控制著全球95%以上的評級市場。在華爾街崩潰的那一刻,標準普爾公司控制著大約40%的市場,穆迪控制著約39%,惠譽持有另外的約16%。由于惠譽主要在專業市場運作,穆迪和標準普爾在全球評級部門有效地形成了雙頭壟斷。這種市場準入的傾斜分布使任何有意吸引外國投資的大公司或政府都需要通過這些機構的批準才得以運作。評級機構是政治學家科林·克勞奇(Colin Crouch)所謂的“巨頭公司”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們都是跨國組織,在世界各地都有分支機構,而且它們給出的數據占據了市場的主導地位。由于在全球層面上的監管缺失,這些公司能夠制定自己的標準,從而決定全球經濟的管理規則。

評級機構是全球治理中的“怪獸”:它們是具有公共目的的私人公司,“因此它們被稱作信用評級機構(agency),而非信用評級公司(firm)”,但在所有權、雇員和收益方面,它們完全是私人化的。一些撰稿人會將評級機構的監管角色看作是正在進行的“世界政治私有化”的明顯例子。因此,這些公司的私人治理功能可以被解讀為權力中心轉變的長期趨勢的一個標志,特別是在全球經濟領域:私人行為者成為“真正的參與者”,而國家的權威持續下降,自主權減弱。在一些人看來,評級機構應該被“更恰當地視為準政府實體”。而對另一些人來說,評級過程產生了一種“無政府治理”的制度,使這些強有力的數據制造者成為“實際上的全球公共政策私人制定者”。無論人們贊同怎樣的具體觀點,它們的力量顯然會削弱國家和其他公共機構實施公共政策干預的能力,這是不符合市場原則的。這一章將追溯評級的歷史,來說明這些數據是如何成為當代全球政治中的“全能武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孙吴县| 明溪县| 神农架林区| 图木舒克市| 富民县| 磐安县| 大宁县| 开远市| 和顺县| 佛山市| 阿克陶县| 博白县| 聂荣县| 通辽市| 益阳市| 民勤县| 虹口区| 铁岭市| 布尔津县| 赣州市| 安岳县| 胶南市| 吴忠市| 霞浦县| 七台河市| 汉寿县| 古交市| 宜春市| 东乡族自治县| 富锦市| 三穗县| 浦东新区| 东阿县| 宽甸| 于都县| 合川市| 鞍山市| 永川市| 彰武县| 防城港市| 秦皇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