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立日新:世界500強企業的創新解決方案
- (日)小板橋太郎
- 1789字
- 2020-07-03 16:51:49
“替換產業”的難題
除了川村隆,日立新的領導陣營中三好在莊山任社長時期得到了提攜。2003年,三好就任財務部門的部長。在莊山第二次發表的日立公司中期經營計劃中,三好承擔了一部分任務。
那個時候,中期經營計劃的目標是提高總銷售收入的20%。
如前所述,截至2002年3月的2001財年,因為遭受了IT泡沫經濟的沖擊,日立最終赤字合計4838億日元(當時日立的總銷售收入8兆日元)。從2003年開始的3年內,日立一邊維持著原來的銷售額規模,一邊進行結構調整從占總規模20%(約為1兆6000億日元)的事業中撤退,進行重組轉軌。這樣看來,“營業利潤率從2%提高至5%”這樣的宣言無疑是一句空話。
日本的綜合電機制造商同樣苦于業績低迷,為了整合過于擴張的企業,開始實施在某些行業的撤退計劃。像日立這樣的大公司,經濟附加值(EVA),即資本獲得的收益至少要能收回成本,收益低的企業將會被撤資或賣掉。要是企業經濟附加值連續兩年赤字就需要特別注意,如果判斷兩年內不可能盈余時,就要撤資或賣掉。
2003年3月,日立同意把半導體部門和三菱電機半導體事業部合并組成了瑞薩科技,實現了部分事業合并。那個時候日立還未著手處理已經陷入低迷的數字家電、計算機和液晶事業等部門。
日立改革六人組制定的具體方案正在逐個付諸實施,但執行起來卻沒有那么簡單。比如莊山任期內很看重的汽車零部件部門,出現約為1000億日元的赤字,這樣的部門在外人看來當然是要盡早拋棄的。
2009年2月,負責數字家電的副社長大沼邦彥被莊山委以重任:“電視部門的重組,就拜托你了,還有一個部門也需要你辛苦一下。”這個部門就是汽車零部件部門。
大沼邦彥,從日立總公司到汽車零部件子公司,現任日立汽車系統公司董事長和CEO,茨城縣人,在水戶工廠工作近20年,致力于電梯等城市開發體系的研究。無法想象這樣一個帶著茨城縣口音的人,因為日立公司電視部門的裁員和汽車零部件部門的再建而被大家熟知。
大沼收到再建汽車零部件事業的委任狀前,已經經歷過等離子顯示屏的撤退戰。
1999年,大沼接到從彩色顯像管電視到超薄電視轉換的緊急通知,日立和開發等離子顯示器技術領先的富士通合作,組建了各占50%股份的富士通日立等離子顯示器公司(FHP),本部設在宮崎縣國富町。日立母公司從合作伙伴富士通手中,收購了其在合資企業富士通日立等離子顯示器公司中持有的30.1%的股份,從而使日立在合資公司中的持股比例達到80.1%。
當時,超薄電視市場中擁有42英寸以上液晶電視和等離子電視在爭奪主導權。液晶陣營的企業有夏普、索尼,等離子陣營有松下電器產業、日立等企業。
等離子技術陣營認為能夠自發光的等離子技術簡單,完全勝于利用液晶和偏光板來表現色彩的技術。特別是42寸以上的大型液晶高精細畫面難以制作,越推進電視的大型化,等離子技術就越占有優勝地位。
但是,最終包括韓國制造商在內的液晶陣營獲得了勝利,而等離子顯示器由于耗電量大、難以實現效率化而喪失了優越地位,逐漸退出了市場。
2008年9月,日立宣布退出等離子顯示器生產領域。
當時,宮崎工廠有上千的就業人員,人員安置是最大的難題。2007年,就任宮崎縣知事的東國原英夫很重視作為縣內用工大戶的日立工廠,連自己家都購買了日立生產的“Wooo”系列大型等離子電視。東國原英夫對于日立的退出,提出了這樣的請求:“至少保證宮崎工廠的員工仍在九州上班。”
大沼奔走于福岡辦事處和日立家電公司,為解決和安置這上千人而努力。
太陽能發電在此時得到了大發展的機遇,昭和殼牌石油公司為確保在新時代的能源供應而引進了這一新興事業。2007年,昭和殼牌的能源解決方案子公司Solar Frontier在宮崎市田野町試運行第一個工廠。
傳統的太陽能電池是硅晶太陽能電池,所用材料主要為硅,Solar Frontier公司生產太陽能電池的技術并不像傳統技術那樣使用硅材料,其產品為薄膜太陽能電池,簡寫為CIGS,是一種由Cu(銅)、In(銦)、Ga(鎵)、Se(硒)四種元素構成的化合物半導體。Solar Frontier公司利用CVD(化學氣相淀積法)來制造薄膜太陽能電池。這種方法是指把含有構成薄膜元素的氣態反應劑或液態反應劑的蒸氣及反應所需其他氣體引入反應室,在襯底表面發生化學反應生成薄膜的過程。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中很多薄膜都是采用CVD方法制備。而日立等離子顯示器公司的工程設備、人員等在這方面與Solar Frontier公司的產品生產需求相近,Solar Frontier公司考慮接手FHP。
2008年年底,日立與昭和殼牌公司的全資子公司Solar Frontier公司達成協議,賣掉宮崎工廠。大沼解釋說工廠剩下的員工由Solar Frontier公司接手。
自此,日立退出宮崎,但無員工被解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