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北上漁陽
- 平行的二世紀
- 宇光同塵
- 2326字
- 2020-06-27 21:52:00
天元三年七月,宇國北疆守軍連吃敗仗,據說漁陽郡境內長城有座關城被攻陷,要塞守軍悉數戰死。漁陽郡赤羽軍急需補全編制,整個青羽軍成皋大營人心惶惶,據可靠消息:青羽軍成皋大營要被抽調四百精銳。畢竟黑白羽軍退役才會有補充名額,沒后臺背景削尖腦袋都鉆不進。前往北疆前線戍邊非常危險,漁陽境內上千駐軍的關城都被攻克,能不能活著回來非常難說。
四百精銳青羽軍很快被挑選出來,其中有一百名精銳淄重車兵,由百戶長劉木仍統領。入選的還有長戟兵兩百名,刀盾兵和弓弩兵各五十。這四百青羽軍精銳被編入赤羽軍序列,在交接完手續后就要立刻北上。百名淄重車兵換上嶄新的絳紅色軍衣,原先簡陋皮甲被換成魚鱗鐵甲,軍餉伙食與武器裝備都提升很多。集合列隊的畫角聲如約響起,四百名赤羽軍來到校場集合聆聽訓話。
調走的四百赤羽軍由軍司馬王栝統領,這個苦差事落到王栝身上也是有原因的,因為王太尉在朝中局勢很不利。八扇盟在洛陽鬧出這么大動靜,不僅城門校尉韓黎與執金吾吳培被追責撤職,連王太尉都受到方方面面壓力。從虎符石柜中驗過兵符沒問題,這四百赤羽軍開始押送淄重車離開成皋大營。
劉木仍懵里懵懂的隨軍出發,很快經過一座堅固雄偉的關隘,不管是《三國演義》里虛構的虎牢關前三英戰呂布,還是李世民大破竇建德于虎牢關外,都說明這座堅固關隘非常重要。四百名赤羽軍押運淄重車二十輛繼續北上,隨行的有四百更卒役民工運糧,還有照料馬匹的馬夫。
在坑坑洼洼的大路上行軍,劉木仍能體驗到古代行軍艱苦。北上的赤羽軍不僅要背負各自行囊,還要隨身攜帶三天份量的口糧。魚鱗鐵甲很快就變成毫無作用的沉重負擔,在安全的后方行軍沒必要穿戴盔甲,但是淄重車完全滿載無處安放盔甲。
中午烈日炎炎饑腸轆轆,汲水回來的士兵走向淄重車,陸續取下各自的刁斗埋鍋造飯。這玩意各種大小型號都有也叫金柝,白天可以是軍用炊具,晚上還能警戒巡更,絕對是行軍打戰的必備品。南北朝的《木蘭詩》有句“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赤羽軍里最常見的刁斗,是銅制直柄圓底鍋,容量只有一斗。軍司馬王栝正在開小灶,身邊陪同的親兵正在熬制肉湯,香味頓時饞哭面黃肌瘦的更卒役民工。七月酷暑難耐,民工要背負沉重米糧一起行軍,體弱者已經出現中暑現象。軍司馬王栝有大量行李,全部塞給赤羽軍士兵們背負。王栝身邊親兵也是仗勢欺人有樣學樣,被欺負的士兵們敢怒不敢言。
劉木仍掏出司徒府玉牌,正在幫助中暑民工們刮痧解暑。中暑民工們不認識玉牌上的字,不然絕不敢勞駕司徒府醫治。劉木仍忙活的滿頭大汗,順便教眾人認識穴位和筋脈,這些中暑民工們連聲感謝。劉木仍提出自掏腰包抓藥熬湯給民工們解暑,把運糧隊民工感動的涕泗橫流。誰能猜想到眼前的善良小伙劉百戶,就是八扇盟重金懸賞的劉秀呢?這些小恩惠不過是想在軍中樹立威望。
往北走越來越冷,運糧隊里面中暑現象逐漸減少,這些更卒役民工是真心艱苦。必須要在規定時間內到達規定地點,就算有臺風地震等不可抗力也不能遲到。如果在軍隊糧草耗盡前還沒有運到,整支軍隊會瓦解斗志潰逃。運糧隊就算是按時抵達地點,遠距離運糧損耗也非常嚴重,因此秦始皇修建秦直道運糧。漢相蕭何十分擅運糧,漢高祖劉邦曾經舉例夸贊過:“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
在邯鄲郡境內遇大雨,雨后道路泥濘濕滑難以通行,淄重馬車經常陷進泥坑里動彈不得。只能在坑洼處鋪墊粗糙的樹枝木板,由大群干瘦民工用力拖拽,才能讓淄重車艱難通過。當最后一輛淄重車通過后,還要回收鋪設的木板樹枝,繼續鋪設到前方泥濘位置。
如果淄重車裝備中央差速鎖,就不會出現單個車輪打滑,能極大提升淄重車越野性能。因為中央差速鎖能識別并鎖死打滑車輪,如果淄重馬車有手動差速鎖,同樣也能提高車輛脫困能力。但是淄重馬車屬于非獨立懸架,雖然沒有空氣懸掛和電磁懸掛的嬌貴,但是無法安裝中央差速鎖。如果淄重馬車安裝非獨立懸架,就能安裝手動差速鎖防止打滑,但成本將會提高很多。
劉木仍走到干燥平整路面,感覺如同開超跑盡情馳騁在十車道般舒適。宇國運糧隊的醫療條件非常差,劉木仍臨時充當隨軍醫官治療小病,或者給淋雨的民工士兵熬姜湯,稍復雜的病癥只能去郡縣里找郎中。
劉木仍一路上是小恩小惠收買人心,在隊伍里樹立很高威望。好在賈儒擁有棋圣趙弈給予的錢財,不然兩人祿米還不夠買藥熬湯。半夜有個毛賊偷想竊取劉百戶財物,直接被運糧隊的民工群毆致死,還有不少赤羽軍士兵也有參與。
隊伍在固定地點補充糧草,這些糧草在途中被運糧隊大量消耗,實際能運送到前線的很少。劉木仍做出個統計:(不考慮鍋碗輜重)
甲兵攜帶五天干糧,民工攜帶八十斤米,人均每天消耗二點六斤米,算上回程只能前進九天路程。
甲兵攜帶五天干糧,兩個民工攜帶一百六十斤米,半路給足一個民工糧食回去,只能往返十三天路程。
甲兵攜帶五天干糧,三個民工攜帶二百四十斤米,合理讓民工返回,只能往返十六天路程。
宇國如果出兵十萬,輜重車兵占到三萬,運糧就需要二十萬民工甚至更多。并且運糧隊需要甲兵護衛,民工小隊長需要打柴汲水,只能背一半米。用畜力糧車稍微劃算些,駱駝能運四百斤、馬或騾子運兩百斤、驢運六十七斤。
牲口要喂養草料安撫照顧,容易生病消瘦死亡,牲口背負的糧食也要丟棄。正常情況下的運糧隊,應該民工和糧車都要運糧。空手的只會消耗糧食,這需要民工背負糧食養活你。漢代是通訊靠吼,交通靠走的年代。如果能建造拼裝式獨輪車,在坑洼路面解體成獨輪車,在干燥路面拼裝成畜力大型車。
根據短板效應,運糧隊最大移動速度,取決于背負糧食的步行的最慢民工。如果全用獨輪車運輸糧食,相較步行能提高移動速度。如果使用拼裝獨輪車,民工運糧速度會加快,路上消耗的糧食會良性循環的減少。結合路由表計算原理,時刻計算出最合理路徑,那么糧食損耗就能大幅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