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1879~1898年:萌芽(6)
- 大學史記(“民國大學與大師”叢書系列)
- 李子遲
- 5515字
- 2014-01-24 10:59:50
提案通過后,為統一學科,滬校的土木科調歸唐校,滬校的管理科調歸京校;唐校新設的機械科和京校的電氣工程班調歸滬校。學校改組調整工作于1921年6月完成。7月1日交通大學正式成立。9月10日京唐滬三校同日舉行開學典禮。
1922年6月,交通總長高洪恩以“交通大學組織未善”,將交通大學改組為兩所獨立的學校。滬校改稱交通部南洋大學,唐校改稱交通部唐山大學;京校撤消,并入交通部唐山大學,稱唐山大學北京分校。1923年,唐山大學本部劃出部分專業給北京分校,同時北京分校獨立,改稱北京交通大學。
1926年秋,交通部代理總長兼唐山大學校長常蔭槐,利用京奉鐵路局歷年拖欠學校辦學經費20余萬元,籌建交通部唐山大學錦縣分校,設管理,工程,礦冶3個系。
1927年,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設立大學院掌管教育。該校因在北洋政府管轄區內,仍屬北洋政府交通部管轄。
1928年2月,北洋政府交通部指令唐山大學改名唐山交通大學。6月15日,國民政府宣布南北統一,委派孫鴻哲接收唐山交通大學。
6月29日,唐山交通大學改稱第二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改稱第三交通大學;上海的南洋大學因早已在國民政府管轄區內,改稱第一交通大學。
9月8日,交通部將第一交通大學、第二交通大學、第三交通大學改組為交通大學,校部設在上海。
10月,國民政府改組,增設鐵道部。12月,交通大學移歸鐵道部管轄,唐山、上海、北平的交通大學各學院合并,統稱鐵道部交通大學。分上海本部、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和北平鐵道管理學院。1929年2月,在北平的鐵道管理分院改稱北平交通管理學院。
1930年2月,按照交通大學的統一部署,著手籌辦唐山工程學院研究所,9月成立。
5月2日,交通大學公布校訓: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11月25日,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成立,漢奸殷汝耕粉墨登場。冀東大片國土處于日偽鐵蹄之下,惟有唐山工程學院校園仍飄揚著中國國旗,稱為冀東大地上傲然挺立的一株蒼松。
[附文]曲折的歷程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后,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正值暑假,學生大多回家探親,惟1938屆學生正由伍鏡湖教授帶領,在北京西山進行鐵路測量實習。事變驟起,情勢緊急,不過10日,唐山交大校園即落入日寇魔掌。
由于眾多師生和校友進行了大量聯絡工作,唐山交大分散的學生,在親朋、校友接濟下,逐漸向上海、武昌、南昌、湘潭等城市集中。
10月初,當局組織上海、南昌兩個辦事處,在贛復校上課。后因戰爭形勢,決定將學校遷到湖南湘潭。
12月15日,在戰火紛飛的條件下,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經歷了5個多月的逃難流浪奔波,自力更生,排除萬難,在湖南湘潭臨時校址舉行開學典禮,復校上課,弦歌再續。
1938年3月下旬,教育部指令交通大學北平鐵道管理學院并入唐山工程學院,改為鐵道管理系。鐵道管理系并入后,師生人數劇增,湘潭校舍不敷使用,學校于5月23日遷往湘鄉楊家灘。
10月武漢陷落,11月初日寇進攻湘北,11月12日國民黨軍隊棄城逃跑之前縱火焚燒了長沙城。楊家灘距長沙一百多公里,人心浮動,以為日寇朝夕可至,學校被迫遷移。遷移路上,得到校友和社會各界的接濟和資助。茅以升院長率領師生,歷時70多天,行程2000余里,終于抵達貴州平越(今福泉)秀麗的藜峨山下、清澈的犀牛灘畔,繼續辦學。
1941年8月,奉教育部指令,該院更名為國立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北平鐵道管理聯合學院。學生群情大嘩,致電教育部提出抗議。1942年1月,教育部更改前令,將該校改組為國立交通大學貴州分校,下設唐山工程學院和北平鐵道管理學院。
1944年11月初,日寇向桂北發動進攻。日寇在占領桂林、柳州之后,又攻占了黔南獨山。平越離獨山僅100余公里,國民黨憲兵隊宣稱:平越已劃為前線,交通大學貴州分校即將進駐督戰隊。自此月余,平越處于混亂狀態,學校不得不亟謀遷移。在來不及確定遷移地點和教育部未予撥款的情況下,學校于11月16日布告全校,暫時停止上課,到重慶去集中。
1945年1月3日,羅忠忱校長到達重慶,與交大唐、平兩院在渝校友會商,得知璧山丁家坳有一交通技術人員訓練所可用,當即議定暫遷丁家坳復課。2月上旬,大部分師生已到,15日正式開學上課。
6月6日,教育部為開發西北,建立西北交通人才中心,指令該校于暑期遷往甘肅天水,改稱國立交通大學甘肅分校。7月25日,顧宜孫校長上書教育部,力申學校師生員工不堪再遷之苦,勝利復員在望,懇請免于遷隴。8月,日本帝國主義投降,抗日戰爭勝利,遷隴之議作罷。
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消息傳來,全校師生員工欣喜若狂,當晚在丁家坳舉行提燈游行,慶祝抗戰勝利,漫長的流離歲月即將結束。9月上旬,學校組成復員委員會,研究制定復員計劃。
1946年3月,教育部指令唐山工程學院遷回唐山原址。教務主任伍鏡湖教授自重慶飛抵北平,轉道唐山接收校園,并主持復員準備工作。
4月,國立交通大學貴州分校改組,唐、平兩院恢復戰前舊稱,各自獨立。6月,唐院復員大隊出發,沿隴海鐵路歸唐。一路上又得到校友和群眾的幫助。8月,唐院復員大隊一行終于回到了闊別9年、魂牽夢縈的唐山校園。
8月14日,教育部復文唐山工程學院:經行政院審核,原國立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更名為國立唐山工程學院,隸屬教育部;原國立交通大學北平鐵道管理學院更名為國立北平鐵道管理學院,遷回北平。
8月23日,唐山工學院復員唐山。因鐵道管理系遷回北平,唐山工學院只有土木工程系和礦冶工程系兩個系。
復員前后,唐院師生和各地校友曾對學校的發展、調整問題進行了廣泛認真的討論規劃。意見大致為:恢復唐山交通大學校名;將礦冶學科分為采礦和冶金兩個學科,增設建筑、機械、電機等學科。并力陳:作為獨立的工學院,機、電兩科不可或缺。
在師生、校友的一再要求下,教育部僅批準唐山工學院科系設置作部分調整:土木工程系依舊;礦冶工程系分為采礦工程、冶金工程兩個系;仍保留礦冶專修科。新增建筑工程系。
9月,學校在上海、天津、唐山三地招收新生。11月1日,新、舊學生均報到注冊,開始上課。
1947年1月,在國民黨反動政府全面發動內戰之后,物價飛漲,法幣大幅度貶值,而教職員工的工資卻處于凍結狀態,生活難以維持。為此,唐山工學院全體教授忍無可忍,舉行罷教,以示抗議。
4~5月,國民黨政府宣布要壓縮教育經費,進行院系調整。教育總長朱家驊下令上海交通大學停辦航運、輪機兩系,取消一個學院,并改校名為南洋工學院。上交師生堅決反對,立即奮起反抗,并組成護校委員會赴南京請愿,進行斗爭。
5月初,在上交護校運動的影響下,唐山工學院班長聯席會議決議成立護校委員會,提出“恢復交通大學校名,增加辦學經費”的要求。護校委員會還派出代表與各地校友聯系,爭取校友支持。為表示護校決心,全體學生進行了罷課。
1947年5月15日是該校建校51周年、唐山復校42周年校慶紀念日。唐山工學院隆重舉行抗戰勝利復員后的第一次校慶盛會。紀念會上,顧宜孫院長首先致辭,后宣讀教育部部長朱家驊、次長杭立武,交通部部長俞大維、次長譚伯羽的賀電。前院長、北洋大學北平部主任李書田教授講話,建議唐院恢復唐山交通大學校名。全體學生向教授獻上“萬世師表”錦旗一面。
5月末,為恢復交通大學校名,唐平滬三校護校委員會開展聯合斗爭。唐山工學院護校委員會派代表去南京、上海與當地校友聯系。南京、上海及各地校友對護校運動表示堅決支持。校友茅以升、趙祖康、朱國洗等還列舉事實說明:自1937年交通大學三校改屬教育部以來,受到種種限制,不利于交通教育發展。為有利于保持學校傳統,有利于學校發展,應恢復交通大學校名。
茅以升等校友認為:交通大學唐平滬三校原由交通部創辦,三校之所以有今日成就,歸功于交通部大力扶植。為求護校運動根本問題之解決,關鍵在于擺脫教育部的領導。因此,護校運動應發展為“回(交通)部運動”。南京、上海兩地校友迅速響應。護校運動遂發展為“回部運動”。
由于解放戰爭的迅猛發展,1948年暑假前后,一些校友致函學校,建議南遷。師生中一些惑于國民黨的反動宣傳、懼怕戰火的人以及部分南方籍師生也要求學校南遷。
11月11日,時局變化加劇,戰事逼近唐山,遷校的呼聲日益高漲,人心動蕩,課程無法繼續,開始停課。停課后,主張南遷的師生組成遷校委員會。隨后學校收到校友來電,因顧慮師生員工的安全,催促及早南遷,有“教育部準許遷萍鄉”之說。
11月17日,學校召開緊急院務會議,經過激烈辯論,通過了一條“即行南遷”的議案。一經通過,學校師生員工及家屬即行分頭覓取南下途徑,準備南遷。家居南方的一些師生立即開始行動。大部分師生員工分成3批經天津乘船南下。最后一批師生員工200余人,于11月21日離開唐山,部分圖書儀器也裝箱南運。
經過極其艱難的旅途生活之后,12月6日,最后一批師生員工到達上海。先后到達的師生員工,大部分在上海交大暫住。
12月12日,唐山解放。在唐山工學院校園中仍有部分員工留守,迎接了解放。
學院南遷上海,因事出倉促,師生員工的旅費及日常生活用費、工價未予津貼。在12月初到達上海后,雖暫借上海交大容身,但吃飯問題自始非常嚴重。上海物價高昂,且逐日上漲。該校師生員工,既無公教人員的配給,又買不到上海市民的戶口米,教育部又不撥經費。學校唯一的財源,只是校友們一時的資助,杯水車薪,但難維持久遠。于是,迫不得已,又采取緊急疏散辦法,由汪泰葵教授和金傳炳講師率領200多名學生于12月15日自上海乘車前往江西萍鄉。
1949年1月,心力交瘁的顧宜孫院長再次請求辭職。教育部沒有批準辭職,但準允他請假,并準允唐振緒以教授身份代行院務。1月11日,唐振緒代院長到職視事。
1月19日,唐院長與茅以升、趙祖康、胡博淵、朱國洗等校友舉行座談會,會商唐院南遷后的校址與復課問題。經過討論議決:爭取10天之內,在上海尋覓獨立性校舍復課;如果于期限內無法實現,即去萍鄉復課。
唐院長不負眾望,費盡心力,為尋覓校址日夜奔波,終于商得上海交大王之卓校長同意,在不影響該校教學的情況下,借用上交的課堂、實驗室等,作為唐院師生復課之用;又商得交大校友會同意,借用新文治堂作為唐院師生住宿之需。
于是唐院長于2月1日在上海召開第一次院務會議,力陳在滬復課之必要。結果會議一直通過:即日在滬籌備復課。在江西萍鄉的200余名師生,得悉學校決定在滬復課,于2月中旬返回上海。
3月12日,教育部準允顧宜孫教授辭去院長職務,正式聘任唐振緒為國立唐山工學院院長。
3月28日,在學校的運籌指揮下,全校師生員工經過艱苦緊張的籌備,終于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借上海交大校舍恢復上課。對此,上海交大給予很大支援。
上課未及1個月,時局發展急轉直下。因國民黨反動當局搜捕學生和強迫學校疏散,因而課業無法繼續,不得不宣告停課。
4月27日,上海警備司令部發出命令,勒令上海15所大專院校緊急疏散,限令3天內退出原址。“倘逾期猶未完成此項疏散工作,則由警察局等機構派隊前往,強制執行。”唐山工學院被迫停課。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從上海交大搬到啟明新村。
在唐山,此年3月,華北交通學院自石家莊遷至唐山校園。該院是華北解放區1948年8月創辦的高等專科學校,隸屬華北人民政府交通部。
未隨學校南遷的羅河教授等員工,于此年4月自平、津等地回到唐山,組成復校委員會,組織修復遭到破壞的校園,以迎接上海解放后將要返回唐山的師生員工。
此年初,為支援人民解放戰爭,修復鐵路,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設立鐵道部,唐山工學院歸其接管。6月,該部派顧稀為接管唐山工學院的軍代表。顧稀已于3月先期到任。
5月30日,該校在上海的地下黨組織決定派王效通和鄧洋兩位同學返回唐山,盡快與唐山取得聯系。6月初,王效通和鄧洋到達唐山,向顧稀匯報上海的唐院師生情況。顧稀旋即派接管聯絡員趙銳和李泳攜款前往上海,迎接唐院師生員工返回唐山。
6月19日,唐振緒院長率領該校大部分教職工及家屬和學生共600多人,與上海交大等高校師生依依告別,自上海啟程北返。經過8天8夜的艱難行程,于6月27日回到唐山。
7月8日,軍委鐵道部決定:國立唐山工學院、國立北平鐵道管理學院、華北交通學院合并組建中國交通大學,下設唐山工學院和北平鐵道管理學院。
7月13日,中國交通大學正式成立,由校友茅以升任校長。唐振緒任中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院長。在唐山工學院內,增設機械、電機、化工等系,這些系的骨干教師大都是上海交大校友。
8月20日,中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籌建研究所,負責完成部屬各單位委托的技術研究任務。1950年3月1日,鐵道部鐵道技術研究所在唐山校園正式成立,所長由唐山工學院院長唐振緒兼任。隨后研究所遷至首都北京,即今中國鐵道部科學研究院。
8月,中國交通大學更名為北方交通大學,仍下設唐山工學院和北平鐵道管理學院。
1952年下半年,教育部在全國進行大規模的高等學校院系調整。這次調整涉及一百多所高校,主要是把一些大的學校分解為一些小的學校。
北方交通大學建制撤消,其主體唐山工學院的建筑系,調部分教師到北京鐵道管理學院,后調整到天津大學;礦冶系部分調整到新組建的北京鋼鐵學院,部分調整到原北京地質學院、中國礦業學院;化學工程系部分師生調整到天津大學;材料工程系調入北京鐵道學院;電機系電訊組調整到原哈爾濱鐵道學院;土木系水利組調整到清華大學。清華大學、哈爾濱鐵道學院、重慶大學鐵道工程組部分師生則調入唐山工學院。
自此,唐山工學院更名為唐山鐵道學院,成為專門培養鐵道工務、機務及電務、電機等鐵道建設人才的高校。
20世紀50年代初,該校在北京潭拓寺建立唐山鐵道學院北京分校,后成為鐵道部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