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1899~1910年:成型(上)(2)

繼后,竺校長又在《科學之方法與精神》一文中更明確地闡述了“求是”的方法和路徑,他說:“近代科學的目標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學方法可以隨時隨地而改換,這科學目標,蘄求真理也就是科學的精神,是永遠不改變的。……據吾人的理想,科學家應取的態度應該是:(1)不盲從,不附和,一以理智為依歸。如遇橫逆之境遇,但不屈不撓,不畏強御,只問是非,不計利害。(2)虛懷若谷,不武斷,不蠻橫。(3)專心一致,實事求是,不作無病之呻吟,嚴謹整飭毫不茍且。”

竺校長的這些論述,特別是他所概括的科學家應取的三種態度,不僅為萬千“求是”學子所遵循,而且一直為科學家們所稱頌。

1929年創辦浙江大學教育系的鄭曉滄闡釋大學的教育理想,稱英國大學理想在養成Gentlemen,此即中國“君子”理想;德國之培養專門學者Scholar,于中國當謂“士”。“我國本有‘士君子’一名詞,然細按之,亦自有別。大概‘君子’尤重行誼,而‘士’則必學問上有相當之造詣者,方足當之。前者尤重人格上之修養,后者則重學問上之修養。今如不取古人之形式或意義,而取其旨趣之所在,則今日之大學學生,不可不勉為績學之‘士’,不可不勉有‘君子’之風。”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大學的歷任領導人,在繼承和發揚求是精神的基礎上,特別強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開拓創新精神。自那以后,浙江大學逐漸形成了“實事求是,嚴謹踏實,奮發進取,開拓創新”的優良校風。

1988年5月,由路甬祥校長主持的校務會議,決定以“求是創新”作為新時期浙江大學校訓。這是浙江大學為適應迅猛發展的現代科技和社會需求所做出的正確決策,是對求是精神的發揚光大。

路校長1992年在建校95周年的致詞中說:“創新(即創造)精神,嚴格地說,它已包含在求是精神之中,……但人們往往把求是理解為求實,側重于對現有知識的認識和運用,對現狀的客觀分析和把握,而不特別強調創造與創新……。創新,正是歷史上許多杰出的科學家和杰出人才的共同特點。浙江大學要辦得有中國特色和自身特點,培養一大批具有獻身、求實、創新、協作精神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和接班人,必須十分重視創新精神的提倡,并且形成良好的群體意識,堅持正確的社會主義方向和原則,堅持開放,改革創新。創新,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科技和教育發展的規律。要使我們學校同步于時代,并不斷地取得進步和發展,必須在繼承和發揚求是精神的基礎上強調創造力的開發,強調培植求是創新精神。”

路校長的這段話,既是對為何要立“求是創新”為校訓的解答,也是對“求是創新”的詮釋。

前任校長潘云鶴在1995年浙江大學教學工作會議上作的題為《抓住時機,迎接挑戰,邁向一流》的講話中,提出了知識(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質(Quality)并重的人才培養新模式,使得“求是創新”的方法和路徑更為具體、明確。潘校長這里所說的知識,包括專業知識、交叉知識;能力包括表達能力、外語能力、計算機能力、創新能力、寫作能力、組織能力、想象能力、動手能力等等;素質包括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

“求是創新”是新時期求是學子的行為準則和奮斗目標。

正可謂:“求是”源遠流長,“求是創新”前程似錦!

3、1901年B:孔孟之鄉添書聲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在濟南創辦的官立山東大學堂(今山東大學),是繼京師大學堂之后的我國第二所國立大學,晚清旅日歸來的山東濰縣狀元王壽彭在建校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建校以來,山東大學隨著社會的變革,由晚清王朝、中華民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歷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兩個歷史階段。期間曾幾度更名,有過停辦、重建、合校、搬遷的多次變革,曾在不同時期匯納過各類大學,也曾分出過十多所高等院校。它在曲折前進的道路上和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培養了大批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為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和各項建設事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贏得了國內外良好的聲譽。

山東大學汲取齊魯文化營養,秉承學術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理念,形成了博大精深、歷久彌新的文化底蘊,特別是經過20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的輝煌與發展,不僅奠定了“文史見長”的學術特色,出現了一批在國內外享譽甚高的人文學者,以及像《文史哲》這樣備受關注的學術陣地,而且數理研究也取得了令世人仰慕的成績,躋身于中國著名學府的行列,成為教育部重點綜合性大學,在國際上也頗有影響,被《大英百科全書》列為中國著名大學之一。

1901年,山東巡撫袁世凱上奏《山東試辦大學堂暫行章程折稿》,同時調蓬萊知縣李于鍇進行籌備。是年11月《折稿》獲準,在濟南濼源書院正式創辦官立山東大學堂,首任校長是政界聞人唐紹儀(時稱管理總辦)。第一批招收學生300人,分專齋、正齋、備齋、分齋督課。聘請中西教習50余人,后增至110多人,美國人赫士為總教習。課程設置除經史子集外,還有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外國語等20多門。學制初為3年,后改為4年。

1904年學校遷入濟南桿石橋新址,改為山東高等學堂。1911年又改稱山東高等學校。周學熙、方燕年、陳恩燾、蕭應椿、陳慶和、周學淵、魏業銳、陳恩畬、李豫同、李聯璧、范之杰、黃國恩、丁維椽等先后出任校長。

1914年國民黨政府實行全國設立大學區,各區中心城市設大學,各省設專門學校的體制,山東隸屬中心城市北平,按章大學堂停辦。師生分別轉入法政、工業、農業、商業4個專門學校,校長丁維椽繼任商業專門學校校長,校舍由法政專門學校使用。

山東大學堂在建校14年中,共培養畢業生770人,選送去歐美和日本留學的59人。其中徐鏡心、張伯言等人在日本參加同盟會,被孫中山先生委任為山東同盟會負責人。山東大學堂是山東省第一所官辦的高等學校,也是山東大學歷史的起點。

1906年在濟南皇華館設立法政學堂。翌年再設法律學堂,時稱第一、第二法政學堂。1913年合并為山東公立法政專門學校。

1906年,山東巡撫楊士驤、吳廷斌又在濟南東關全福莊設立山東高等農業學堂,以南郊千佛山、馬鞍山北麓5000畝土地作為學堂的林場,1913年易名山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

1912年,留日學生葉春墀請準在濟南南關設立商業學校,隨后定名山東公立商業專門學校。

1912年,青州府高密中等工業學堂和濟南工業學堂合并,后又并入山東第一中學,于第二年在一中尚志堂校舍成立山東公立工業專門學校。

1915年,山東省設醫學傳習所,1916年改名為山東省立醫學學校,校址在濟南北園白鶴莊,1920年正式命名山東公立醫學專門學校。

1920年,又將礦業傳習所擴建為山東公立礦業專門學校,校址設在濟南東關。

上述6個專門學校課程均為現代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教師多為歐美和日本留學生,學制一般為3年,醫學4年,十余年共畢業學生4000余人。

1926年,6所專門學校再行合并,組建成為省立山東大學。在山東大學的發展歷史上,這6所專門學校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1926年,奉系軍閥張宗昌督魯下令將山東公立6個專門學校合并,在濟南建省立山東大學,由山東省教育廳廳長、清末狀元王壽彭任校長。設文、法、工、農、醫5個學院,計有中國哲學、國文學、法律、政治經濟、商學、機械、機織、應用化學、采礦、農學、林學、蠶學、醫學13個系,并有附屬中學。校設評議會,院設教務會,系設教授會,定期研究教學、人事、經費等問題。大學部有教師320 人,其中教授約200人,除專業課外,并開設選修課,學生畢業授學士學位。

1928年,國民北伐軍進抵山東,奉系軍閥敗逃。日本帝國主義借口保護僑民出兵濟南,制造了“五·三”慘案。在動亂中,學校經費無著,隨即停辦。

1924年8月正式創立私立青島大學,高恩洪自任校長。設工科和商科,學制4年,學生修業期滿考試及格者授予學士學位。學生除本國外,還有南洋華僑和朝鮮學生。革命活動家羅榮桓、彭明晶等系該校學生。校董事會聘請學界名流梁啟超、蔡元培、張伯苓、黃炎培等人為名譽董事。選用德國人在青島建造的俾斯麥兵營作校址。

1925年直奉戰爭再起,直系軍閥失敗,高恩洪下野,學校瀕于倒閉,校董會公推山東省議長宋傳典接任校長,勉強維持。1928年北伐軍進抵山東后,奉系敗逃,學校經費逐漸斷絕停辦,學生按大學結業處理。省立山東大學和私立青島大學是隨后創辦的國立青島大學的前身,在山東大學歷史上占有重要篇章。

1928年8月,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根據山東省教育廳的報告,下令將省立山東大學改為國立山東大學。并由何思源、魏宗晉、陳雪南、趙畸、王近信、彭百川、楊亮功、楊振聲、杜光塤、傅斯年、孫學悟等11人組成國立山東大學籌備委員會,著手籌備工作。在籌備過程中,蔡元培力主將國立山東大學設在青島,取得教育部長蔣夢麟的同意。

1928年6月,國立山東大學籌備委員會奉令改為國立青島大學籌備委員會,除接收省立山東大學以外,并將私立青島大學校產收用,籌備國立青島大學。1930年5月,國民黨政府任命楊振聲為校長,9月21日舉行開學典禮,國立青島大學正式成立。學校初設文、理、教育3個學院,分為中國文學系、外國文學系、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學系、教育行政系和鄉村教育系8個系。

1932年9月,教育學院停辦,學生大部分轉入國立中央大學教育學院。同時增設工、農兩學院。工學院設土木工程學系和機械工程學系。農學院設于濟南,設研究、推廣兩部。不久,又將文、理兩學院合并為文理學院。學校設校務會議,由校長、教務長、秘書長、各學院院長、各學系主任和教授代表組成,負責議決一切重大事項。

校長楊振聲思想進步,富有遠見,效法北京大學“兼容并包”、“科學民主”的辦學方針,廣聘專家學者,如聞一多、沈從文、梁實秋、老舍、洪深、王淦昌、童第周、王統照、張煦、丁山、曾呈奎、黃敬思、黃際遇、任之恭、傅鷹、聞在宥、游國恩、曾省、湯騰漢。

1931年行政院議決,將國立青島大學改為國立山東大學,任命趙太侔(趙畸)接任校長。趙太侔原為國立青島大學教務長,贊同楊振聲的辦學方針。接任后增聘老舍、洪深、張煦、丁山、王淦昌、童第周、曾呈奎等一批專家學者,師資陣營更為整齊,同時撙節行政費用,添購圖書、儀器,先后建成科學館、工學館、體育館、化學館、水力實驗室及實習工廠等,改善了辦學條件。此時期,由于外部環境相對穩定,校內人才薈萃,名流云集,師生勤奮教學、成就蜚然,成為學界仰重的國內知名高等學府。

國立山東大學實行“學年學分制”,學制4年,學生畢業授學士學位。學校先后創辦有學術刊物《科學叢刊》、《文史叢刊》、《勵學》、《刁斗》等。

1937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爆發。11月,國立山東大學由青島遷往安徽安慶,不久再遷四川萬縣。圖書、儀器、案卷分批運出,損失嚴重。

1938年春,學校在萬縣復課。不久,教育部下令“暫行停辦”,師生分別轉入國立中央大學,圖書、儀器、機械分別暫交國立中央圖書館、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央工業職業學校保管使用。

1946年春,經國民政府教育部批準。國立山東大學在青島復校,趙太侔再任校長。復校后設文、理、工、農、醫5個學院,計有中國文學、歷史學、外國文學、數學、物理學、化學、動物學、植物學、地質礦物學、土木工程學、機械工程學、電機工程學、農藝學、園藝學、水產學15個系。醫學院不分系,并附設一個大學先修班和高級護士學校。各學院學生修業年限為4年,其中工學院5年,醫學院6年,實行分學制和必修制、選修制。1946年10月25日舉行開學典型。知名學者王統照、陸侃如、馮沅君、黃孝紓、丁山、趙紀彬、楊向奎、蕭滌非、丁西林、楊肇、童第周、曾呈奎、王普、郭貽誠、王恒守、李先正、劉遵憲、朱樹屏、嚴效復、楊宗翰、鄭成坤、李士偉、沈福彭等應聘來校執教。

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王哲、羅竹風、高劍秋率領軍管小組進校,對學校進行接管整頓,山東大學從此進入新的時期。

1945年中共華中局決定,在華中黨校基礎上,創辦華中建設大學。校址設于蘇皖邊區的旰眙縣新埔,由華中局宣傳部長彭康兼任校長。設民政、財政、文藝3系和一個高干班。首屆招生,同年5月4日正式開學。8月份,首屆學生結業,學校遷清江市。1946年初,校長彭康率領部分干部教師和學員北上,并入臨沂山東大學。華中建設大學校長由李亞農繼任,解放區知名人士賀希明、張勁夫、張茜、夏征農、戴白韜、阿英、孫冶芳、范長江、車載、朱維基、黎冰鴻、黃源、陶官云等在校工作和執教。學校擬辦成一所正規大學,設工、農、文、醫、師范、社會科學等6個學院和預科。

1945年8月,山東抗日人民政府在解放區臨沂創辦山東大學(為區別國立山東大學,稱臨沂山東大學),由李澄之、田佩之任正副校長。設預科部,招收知識青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1946年初,華中建設大學校長彭康,率領該校師生400余人北上,并入臨沂山東大學,師資力量得到充實,學校規模有所擴大,設立政治、經濟、教育、文藝4系,轉入以專業為主的學習,解放區教育界的知名人士何封、薛暮橋、李仲融、王淑明、孫克定、劉力行、胡考、宋日昌、尚鉞、宋之的等在校執教。1948年夏,中共華東局決定,以原臨沂山東大學渤海地區的部分留守人員為基礎,并集中原來的一些教師,會同華中建設大學的部分干部教師,在濰縣組建成立華東大學,同年9月4日開學。韋愨任校長。濟南解放后,于11月遷入濟南。遷濟后,成立文學、社會科學、教育3個學院和一個研究部。1949年5月韋愨調任上海市副市長,彭康接任校長,學校向正規化大學過渡。11月教育學院劃出,后成為山東師范學院。1950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后,學校調整為政治、文學、史地、藝術、俄文5系,轉入正規化的業務學習。1950年冬奉命遷青島,1951年在青島與山東大學合校。華中建設大學、臨沂山東大學和華東大學,都是短期訓練班式的政治大學,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為國家培養了近1萬名干部,為革命戰爭和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1951年3月,山東大學和華東大學合校,仍名為山東大學。

[附文]泉城大儒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治县| 罗城| 松江区| 陆河县| 武川县| 年辖:市辖区| 东乡| 虞城县| 祁连县| 青岛市| 通榆县| 宝兴县| 海淀区| 遂平县| 织金县| 土默特右旗| 巩留县| 双鸭山市| 高雄县| 黑山县| 阜阳市| 禄丰县| 连州市| 蓝山县| 来安县| 海晏县| 灵石县| 隆安县| 左贡县| 衡阳县| 彰武县| 凯里市| 长治市| 麦盖提县| 伊春市| 饶河县| 宁乡县| 汶上县| 徐闻县| 西安市| 仁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