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1879~1898年:萌芽(9)
書名: 大學史記(“民國大學與大師”叢書系列)作者名: 李子遲本章字數: 4356字更新時間: 2014-01-24 10:59:50
抗日戰爭結束后,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在1945年9月4日指定胡適出任國立北京大學校長,當時胡適還在美國辦外交,便委由傅斯年代理。傅把汪精衛政權時代全部教職員開除,1946年7月才把校務交給胡適。胡適任職到1948年12月15日北平和平解放前夕,搭國民黨政府專機逃往南京。1949年2月北平解放,文學院院長湯用彤(先后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出任北大校務委員會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北京大學。1951年6月,著名學者馬寅初被任命為新中國第一任北大校長。
學者謝泳認為:馬寅初是新政權建立后首任北大校長,但他和政府之間已沒有往日的平等地位,只有屈從,沒有獨立。中國大學校長身上的獨立性到馬寅初這里就絕跡了,他是中國國立大學校長中最后一位在政府和校長之間顯示了自由精神的人。
全國高校于1952年進行院系調整,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的文理科部分師資并入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工學院機、電、土、建4系合并到清華大學,化工系合并到天津大學,農學院、醫學院、地質系、政法專業等脫離北京大學,或組建成新的高等院校,或并入其他相關院校。北大自北京城內遷入燕園。
此后,北京大學成為一所以文理基礎教學和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大學,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據不完全統計,迄今北大校友和教師有近600位兩院院士,中國人文社科界有影響的人士相當多也出自北大,并且產生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
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大學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大建設的新時期,并成為國家“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的兩所大學之一。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學與原北京醫科大學合并,組建了新的北京大學。原北京醫科大學的前身是國立北京醫學專科學校,創建于1912年10月26日。20世紀三、四十年代,學校一度名為北平大學醫學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京大學。1952年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北京大學醫學院脫離北京大學,獨立為北京醫學院,后改名北京醫科大學,1985年成為國家首批“211工程”重點支持的醫科大學。
近年來,北京大學大力推進教學改革,按照“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的方針,修訂了教學計劃,加強了基礎教學,充實、更新了教學內容,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精神。在教學管理上,實行學分制,提高選修課比例,鼓勵學生跨專業選課、修讀輔修專業或第二學士學位,提前修滿學分的學生可以提前畢業,并推薦品學兼優的應屆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附文1] 選擇北大的10大理由
理由之一,北大是中國的最高學府
北京大學創立于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我國中央政府設立的第一所大學,為中國近代正式設大學之始,其成立標志著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的開端,由此開創了中國的現代學制。北大成立之初即為中國最高學府,也是當時中國的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國家教育部職能,統管全國教育事宜。北大傳承著中華數千年國家最高學府——“太學”的學統,是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在現代的延續,自建校以來一直享有崇高聲譽。“上承太學正統,下立新學祖庭”,這是對北大地位的精確評價。時至今日,北大依然是全國實力最強的綜合性大學,并朝著世界一流大學前進。
理由之二,北大是中國最具精神魅力和學府氣質的大學
作為中國最具精神魅力的學府,一百余年來,這里成長著中國幾代最優秀的學者,他們從這里眺望世界,走向未來,以堅毅的、頑強的、幾乎是前仆后繼的精神,在這片遼闊的國土上傳播文明的種子。它不是一種物質的遺傳,而是靈魂的塑造和遠播。“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傳統在北大薪火相傳,構成一種恒遠而不具形的存在。“科學與民主”早已成為這圣地不朽的靈魂。在北大學會的不僅僅是單純的知識,感受更多的卻是北大對一個人人格的熏陶。從這片園子里面走出的人,都會深深打上北大的“烙印”,具備特殊的精神氣質。
理由之三,北大是中國實力最強的綜合性大學
北京大學不僅是中國最早的綜合性大學,更是中國實力最強的綜合性大學。北大理科、文科和醫科的國家重點學科數均居全國第一(共81個,在各高校中遙遙領先)。工科非常有特色,能源與資源工程、石油地質、力學、測繪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景觀設計與建筑學、環境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航空航天研究、先進技術研究、跨學科研究等都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自2002年以來,中國先后3次完成全部80個一級學科(軍事學門類除外)的評估工作。北大共有33個一級學科參與評估,其中有11個排名第一,有29個排名前5名,居各高校之首。理、醫、工、法、文、史、哲、經濟、管理、教育等學科門類齊全、分布平衡、協調發展。同時,北大的一級學科博士點數量亦居全國高校之首。北大有著最強的綜合學科實力和多元化的校園氛圍,最適合人才成長。只有在北大這樣的綜合性大學,你才可能像其他北大人一樣,輕松擁有那種誘人的資質。
理由之四,北大是中國理科最強的大學
北大是中國第一個建立理科的大學,我國第一個數學、物理、化學、計算機等專業皆誕生于此,有著最為悠久的歷史和最深厚的積淀。北大理科的總體實力之強,全國其他高校無法望其項背。按照教育部最新評定的國家重點學科數目,無論是純理科還是大理科(包括理工農醫),北大均為全國第一,而北大擁有最多的院士也同樣證明了這一點。北大的科研總體實力在全國高校中遙遙領先,目前全校共擁有各類研究所(中心)271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2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4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8個,國家基礎人才培養基地17.5個,附屬和教學醫院18個。北大的聲譽由一連串令人自豪的科學成就贏得:世界上第一例人工合成牛胰島素有北大參與完成;世界上直徑最小的單壁碳納米管在北大產生;我國第一臺百萬次電子數字計算機在北大設計;銻、銪、鈰原子量的國際標準在北大測定……憑借其濃厚的學術氛圍和卓越的科研水平,北大能夠不斷地推陳出新,把最前沿的科學知識傳授給學生。北大堪稱我國科學的圣地。
理由之五,北大擁有國內最雄厚的師資力量
一流的大學最重要的是擁有一流的大師。而北大正可謂名師如林,目前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52名,中國工程院院士7名,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1名,中科院院士數量在國內高校中高居第一。北大還擁有教育部“長江學者”75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08人;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15人;博士生導師逾1000人,上述指標均居全國高校第一。
理由之六,北大能給你最好的高等教育
北大為學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學習條件。全校共擁有17.5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數量居國內高校之首。北京大學圖書館前身是始建于1898年的京師大學堂藏書樓,是中國近代第一所新型國立圖書館,現為亞洲高校最大圖書館,藏書已達703萬冊,并以每年8萬冊的速度遞增。北大作為中國教育網華北地區網絡中心,校園網以專線連接到每一間宿舍,同時北大也是中國第一所實現校園無線上網的高校,學生可以自由地在信息的海洋里遨游。北大一貫重視教學水平與質量,課程體系周密完備,重視學生素質的均衡發展。
理由之七,北大擁有中國最優秀的學生
北大是全國中學生心目中的圣殿,北大輝煌的歷史、深厚的底蘊、最強的師資、綜合的學科、最好的學術條件以及誘人的畢業去向,一直以來就吸引著全國最優秀的學子報考。北大是歷年來錄取各省市高考第一名最多的大學,歷年來國際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奧林匹克競賽獲獎學生絕大部分都在北大深造。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文理科前十名的學生中有近60%報考北大;同時國際奧賽獎牌得主幾乎被北大囊括,數量一直位居各高校之首。北大在各地錄取的總平均分,文科、理科、醫學部均數一數二。同時,每年報考北大研究生的人數,一直以來為全國高校第一。
理由之八,北大是人才的搖籃,畢業去向良好
北大英才輩出,堪稱大師之園。北大畢業生和教師為我國的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醫學、工程技術及國防事業、文化事業的發展做了奠基性和開拓性的貢獻。這些北大師長們的杰出成就,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青年學子們奮發圖強。據不完全統計,在北大校友中已有586人當選院士(學部委員),總數雄踞全國高校之首。在23名“兩彈一星”元勛中,北大校友就達12位。在北大學子中,不僅涌現了李政道、鄧稼先、楊振寧、錢三強、于敏、郭永懷、朱光亞、周光召、唐敖慶、裴文中、黃汲清、劉東生等一大批科學巨匠,也出現了馮友蘭、徐志摩、茅盾、朱自清、俞平伯、羅常培、張申府、顧頡剛、傅斯年、范文瀾、冼星海等一大批飲譽海內外的文科大師。尤其值得慶賀的是,12位國家最高科技獎中,就有6位獲得者是北大(和西南聯大)校友,他們是吳文俊、王選、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吳征鎰。北大人的身影活躍在各行各業之中。聰明的才智、堅實的培養、名牌的聲譽、務實的風格……這些無不為北大人鋪就了良好的出路。另外,北大學子每年出國的人數和學校的檔次都同樣高居全國之首,比如哈佛大學在中國招收的留學生名額大部分都投放給北大學子。
理由之九,北大是國際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國大學
北大自創立以來,就一直是國際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國大學,同時也是國內最具開放性的大學。置身于此,正可以放眼世界,胸懷天下。現有來自近百個國家的4000余名留學生在北大求學,留學生人數在全國高校中遙遙領先。歷年來訪問北大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國際學術大師、各國元首與政府首腦的人數,在國內高校中均居第一。目前,北大已與47個國家的219所著名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關系,數目亦居全國高校之首。
理由之十,未名湖畔是讀書求學最理想的環境
北大校園又稱燕園,包括淑春園、勺園、朗潤園、鏡春園、鳴鶴園、蔚秀園、暢春園、承澤園等,在明清兩代是著名的皇家園林,數百年來,其基本格局與神韻依然存在。校園北與圓明園毗鄰,西與頤和園相望。北大充分利用這一難得的歷史遺產,營建了風景如畫的校園環境,使之既有皇家園林的宏偉氣度,又有江南山水的秀麗特色。這里不僅有亭臺樓閣等古典建筑,而且山環水抱,湖泊相連,堤島穿插,風景宜人;校園內古木參天,綠樹成蔭,四季常青,鳥語花香,園林景色步移景異。
優美典雅的環境內,充滿著豐富多彩、魅力無窮的校園生活,使學生可以同時感受到自然的風景和濃厚的人文氣息。美麗的湖光塔影伴隨著大師的背影,這正是燕園中最美的圖畫。著名的“一塔湖圖”,指的就是未名湖畔的景色。
從沙灘到燕園,從紅樓到未名湖,百年北大伴隨著風雨而前行。北大人那驚天動地的宏偉業績與默默沉潛的學術思索,共同匯聚成一種可歌可泣的壯與美,凝鑄一段夢魂牽繞的不滅的記憶。秉承著這圣地的精神魅力,每一位北大人都深深地懂得,于今日之北大與中國,“北大人”這個名字不僅昭示著一種榮耀,更提醒著一種責任。
[附文2]初進北大
上
以下是茅盾回憶自己初進北大學習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