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千古處世名句——學經世之言,鑄練達人生(2)

當有人處于困難中時,我們伸出援助之手拉他一把。以滿腔的熱情,真心實意地多幫助別人,特別是為那些有困難、身處逆境的人多做些急事、難事、苦事。以自己的良心做事,不以回報為目的,才是真正的善。

敗子回頭金不換

【出處】出自清·文康《兒女英雄傳》

【釋義】不走正道的人改邪歸正后極其可貴。

【解析】人生總有很多意外,也許是一件事、一個人,甚或一句話,都會改變你看待事物的角度和自己的世界觀。有些人見死不救,背信棄義,為名譽而不顧多年友情出賣朋友;為金錢而不顧自己的清高做盡壞事;為利益而不顧家人勸阻自甘墮落。

墮落的人翻然悔悟,痛改前非,很難得。對他來說,要做到“浪子回頭金不換”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浪子”身上的劣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他們必須不斷與自己的惡習作斗爭,必須付出比別人更大的努力,才能追回浪費的時間。而且,身邊的人要對“浪子”給予更大的信任,熱情地伸出援助之手,讓“浪子”醒悟過來,認清善與惡,美與丑,重新做人。

倉廩實而知禮節

【出處】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管晏列傳》

【釋義】糧倉充足,百姓懂得禮節制度;衣食充足,百姓知道榮譽恥辱。

【解析】原文為,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國雖小必安

【出處】出自春秋·管仲《管子·權修》

【釋義】這句話的意思是,對人民征收有度,耗費又有節制的,國家雖然小也一定安寧;對人民征收無度,耗費又沒有節制的,國家雖然大也一定滅亡。

【解析】春秋戰國時期,管仲勸告齊桓公,必須施行德治,勤政節儉,取民有度。如果為了滿足個人窮奢極欲的生活而對人民橫征暴斂,這樣的國家遲早會滅亡。

雍正帝就是一個十分懂得“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的皇帝。他的飲食非常簡單,御膳房常常給他做燒豆筋、炒豆芽等幾個簡單的素菜,外加一碗糙米飯,掉一個飯粒都要撿起來吃掉,連李衛都感嘆皇帝太“寒磣”,雍正帝則淡淡一笑:“朕富有四海,貴為天子,何物不可求?何膳不可進?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啊!”雍正帝從未去過承德避暑山莊,稍有花銷,就認為是過奢之舉。此外,他對群臣進獻的稀世珍寶也大不以為然,反倒認為:“行一利民之政,勝于獻稀世之珍也;薦一可用之才,勝于貢連城之寶也。”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出處】出自三國魏·李康《運命論》

【釋義】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如果過于杰出,必然遭到各方面的打擊。

【解析】原句是“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意思是人如果過于杰出,必然遭到各方面的打擊。

蘇軾的一生,就是對這句話很好的詮釋。蘇軾是個悲劇人物,他重氣節、有志向,通經史,關心時事,以圖強國。21歲便中進士,可是沒想到剛剛踏入仕途,便卷入了一場沒完沒了的政治風波之中。

蘇軾做主簿、簽判一類地方官的時候,王安石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為反對“新法”,蘇軾寫了幾篇文章,如《商鞅論》《擬進士廷試策》,或借古喻今、含沙射影,或借題發揮、旁敲側擊,而在《上神宗皇帝》萬言書中則是公開地全面攻擊了。

王安石是敬重蘇軾的,認為蘇軾“乃當今奇才”。但政見的不同使其在皇上問“可用蘇軾時”,王安石說:“如果要推行新法,就不能重用蘇軾。”蘇軾也感到京城難待,便再三請求外調。之后幾年,他做過通判,杭州、密州、湖州等地的知州。待王安石被罷相,嚴肅的政治斗爭部分地變成了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傾軋和報復。蘇軾成了其中的不幸者。諫官李定等人摘出他的一些諷刺新法的詩句,加以彈劾,他被捕入獄,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過了七年,司馬光上臺,蘇軾既未完全消除對王安石變法運動的敵意,又不滿司馬光舊黨集團的倒行逆施,于是舊黨中的一些人便把他看作第二個王安石,他在舊黨中也無法容身,于是又請求外調。后來宋哲宗執政、新黨再度上臺,蘇軾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難過,被一貶再貶,從惠州到海南島,后死在遇赦北歸的途中。

蘇軾一生的遭際:一是在于他敢講真話,他自稱“言必中當世之過”,說自己作文“皆欲酌古以御今,有意乎濟世之實用”。二是小人作怪。蘇軾才華過人,“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行高于眾,眾必非之”。蘇軾最終成了小人們口誅筆伐的犧牲品。

富潤屋,德潤身

【出處】出自《禮記·大學》

【釋義】“富潤屋”意思是說富人住的房子,不一定都要雕梁畫棟,即使住在幾間茅草里,進到他的房子里的人,經常可以感覺到在簡陋的房子中間,有一股興旺之氣,這就是所謂的“潤”。“德潤身”,其“身”即指能夠反映出一個人內心修養的“身”,指容納著聰明或愚蠢,賢明或不肖的內在氣質修養的載體。

【解析】原句是:“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說到后半句,魯迅先生曾經在其《華蓋集續編》中以調侃的口吻這樣引用過:“這時我無端有些感慨,心里想,大家現在都說‘災官’‘災官’,殊不知‘心廣體胖’的還不在少呢。”

道德需要有準則來規范,但這些準則一旦被假道學偷竊,就成了他們虛偽的外衣。曾經有這樣一則笑話諷刺這類假道學。從前有個道學先生,腳登高底大鞋,甩著長袖,拖著寬帶,頭戴一頂三綱五常的帽子,身穿一件倫理道德的衣裳,從故紙堆里弄來一兩句儒家經典,整天的“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念誦不已,自以為是貨真價實的儒家弟子。有一次,他正好碰到文士劉諧。劉諧是個聰明而有學問的人,看見他這副樣子,嘲笑他說:“你這樣實際是不了解我仲尼老兄。”道學先生氣得變了臉色,站起來說:“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你算什么人,竟敢直呼夫子的名字,還稱兄道弟!”劉諧說:“噢,怪不得羲皇以前的圣人不分晝夜,整天點著燈籠走路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處】出自《論語·魏靈公》

【釋義】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

【解析】原句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有一則人們非常熟悉的小故事:從前,有一個老人,他有兩個兒子。有一天,他給了兩個兒子每人一把銹了的柴刀,讓他們去山上砍柴。一個兒子到了山上就開始干了起來,十分賣力。另一個兒子卻跑到鄰居家借來了磨刀石,開始磨刀。等到刀磨好了,他才上山。等到太陽下山的時候,兩個人都回來了,先砍柴的扛回了一小擔柴,先磨刀的則扛回了一大擔柴。父親就問打柴多的兒子,你沒有先上山,怎么砍的柴比先砍的多呢?他回答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啊,刀沒磨快,怎么能很快地砍柴呢?這個故事就是說準備好了工具,做事情才可以事半功倍。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出處】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

【釋義】意思是說,天下人為了利益而蜂擁而至,為了利益各奔東西,道出了世人大都忙于追逐利益的實情。

【解析】原話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何況匹夫。”

有這樣一則故事:兩個人站在江邊,看到江上船只上上下下,來來往往,其中一個人感慨地問另一個人:“江上船只來來往往,其實只是為了一個字,你知道嗎?”另一個人不能回答,然后這個人告訴他,其實都為了一個“利”字。雖然這種說法有點絕對,但也道出了世人大都忙于追逐利益的實情。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出處】原出自《尚書》,也作“星火燎原”。

【釋義】這句話的意思是,一點兒小火星可以把整個原野燒起來。比喻小事可以釀成大變。也比喻新生事物開始雖然弱小,但有廣闊的發展前途。

【解析】明代賀逢圣在《致族人書》引用過這句話:“天下事皆起于微,成于慎,微之不慎,星火燎原,蟻穴潰堤。吾畏其卒,故怖其始也。”近代著名作家孫犁在《白洋淀紀事·烈士陵園》中也寫道:“很多烈士在中學、師范甚至小學就接受了黨所傳播的革命思想。然后,他們回到家鄉,或是在窮鄉僻壤的小學校里教書,他們又向貧苦的農民和他們的子弟傳播了這種思想。這就是星火燎原。”

聚天下之人,不可以無財;理天下之財,不可以無義

【出處】出自北宋·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條例》

【釋義】天下之人,有財即聚,而要理財不能不講仁義。

【解析】王安石主張從經濟入手,對社會進行全面改革。王安石生財的辦法是利用自然,發展生產,發揮人的創造能力;理財的辦法是抑制兼并,輕徭薄賦,省斂寬民。所以他說:“蓋聚天下之人,不可以無財;理天下之財,不可以無義。”夫以義理天下之財,則轉輸之勞逸不可以不均,用度之多寡不可以不通,貨賄之有無不可以不制,而輕重斂散之權不可以無術。他的這一思想,在農田水利法、免役法、青苗法等改革措施中都有充分的體現。但新法的實行觸及了宗室、外戚的切身利益。例如,神宗和王安石變革宗室子弟的任官制度,使不少遠房的金枝玉葉失去了得到官職的機會,因而招致他們的強烈不滿。這些宗室子弟不僅向朝廷上書,甚至圍攻王安石本人,攔住他的馬,對他說:“我們和皇帝都是同一祖先,丞相不要為難我們。”最終王安石的改革由于觸及了大地主的利益而失敗了,但他的這一思想卻保存了下來。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

【出處】出自戰國·孟軻《孟子》

【釋義】如果不用“圓規”和“尺子”,也不能準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解析】孟子說,“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離婁是傳說中一個目力非常好的人,能“明察秋毫”;公輸子就是魯班。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即便具備離婁的目力、魯班的技能,如果不用“圓規”和“尺子”,也不能準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

【出處】出自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盡數》

【釋義】流動的水不會發臭,經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腐爛。比喻經常運動的東西不易受侵蝕。

【解析】原文是:“精氣之集斂,必有入也。集于羽鳥,與為飛揚;集于走獸,與為流行;集于精玉,與為精良;集于樹木,與為茂長;集于圣人,與為精明。精氣之來也,因輕而揚之,因走而行之,因美而良之,因長而養之,因智而明之。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

附:名句薈萃

心作良田,百姓耕之有余。

【釋義】善心做良田,后代子孫綿延耕種不完。

心田培一點,子種孫收。

【釋義】心中培養善念,子孫自有收獲。

恩不論多寡,當厄的壺漿,得死力之酬。

【釋義】恩惠不論多寡,給人渡過困厄的一壺漿飯,可以得到獻身之士。

吉人為善,惟日不足。

【釋義】善人做善事,總唯恐時間不夠用。

為善無近名。

【釋義】做善事不是為了冀求名聲。

作善日休,為善最樂。

【釋義】做好事每日吉慶,做好事最快樂。

善人留芳百世,惡人遺臭萬年。

【釋義】行善者美名留傳后世,做惡者遺臭萬年。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釋義】好事做得多了,才會成就名聲;壞事做得多了,就會自身滅亡。

心不負人,面無慚色。

【釋義】不做對不起別人的事,就不會有慚愧之感。

善者,一日不教,則失而入于惡;惡者,勤而教之,則可使至于善。

【釋義】對于善良的人,一日教育,就會使他失去善心而變為惡人;對惡人勤加教育,就可以使他改造成善良的人。

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

【釋義】上等人是從善罷了,中間一類人可因導引而向上或向下變化,而下等人則是從惡罷了。

且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

【釋義】現在存有方寸之地,留給子孫耕種。比喻把善良美好之心,傳留給后代繼承。

保者倦矣,施者未厭。

【釋義】報答恩情的人都厭倦了,可施與恩惠的人卻還沒有滿足。

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見善。

【釋義】做善事的人從來不談利益,而追逐利益的人卻從來不見他做善事。

君子見人之厄則矜制之,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

【釋義】君子見到有人陷入困境,就會心生憐憫;而小人看見有人陷入困境,則會幸災樂禍。

與不期眾少,其于當厄。

【釋義】給人東西,不在多少,而應當在別人正困難的時候給予。

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

【釋義】人如果樂于為善,福雖然還沒有到來,但與禍的距離卻已經很遠了。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

【釋義】以前的人栽了樹木,后來的人用它乘涼。比喻前人為后人造福。

一德立而百善從之。

【釋義】高尚的道德確立起來了,各種善行就會相應產生。

愿為飛絮衣天下,不道邊風朔雪寒。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安县| 仙居县| 淅川县| 赣州市| 项城市| 建始县| 东源县| 深圳市| 绥阳县| 宣武区| 赣榆县| 海盐县| 夏津县| 句容市| 舞阳县| 丹棱县| 荆州市| 大荔县| 松滋市| 鲜城| 翁牛特旗| 香格里拉县| 金阳县| 丰县| 靖宇县| 图木舒克市| 咸宁市| 凤阳县| 姜堰市| 山西省| 合肥市| 潮安县| 定日县| 大同县| 吉木乃县| 聂荣县| 望谟县| 临沧市| 黔东| 广灵县| 镇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