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趣說習俗——民間傳統節日的由來(1)
- 中華詞源(超值金版)
- 雅瑟 青萍編著
- 5691字
- 2014-01-23 15:10:57
“元宵節”來歷的傳說
關于元宵節的起源,民間有許多傳說。
一種傳說為:天上的天鵝不幸被獵人射傷墜落人間。玉帝欲替天鵝報仇,便在農歷正月十五日派天兵天將下凡,想把人畜全部燒死。有一個好心的神仙不忍心,冒著生命危險,告訴了百姓。人們在農歷正月十五前后,戶戶掛紅燈,放煙花爆竹,裝出人間已經起火的樣子,騙過了玉帝,才避免了一場災難。
另一種傳說為:漢武帝時期,宮女元宵因農歷正月十五不能在父母面前盡孝,欲投井自殺。東方朔為成全宮女,散布農歷正月十六火神君奉玉帝旨意,要火燒長安的消息。漢武帝問東方朔有沒有解決辦法,東方朔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看紅燈,所以如果皇帝、后妃、文武百官上街觀燈火,便可以避災。于是,元宵終于有機會回家與家人團聚了。
元宵節佳對
清代文人閔鄂之自幼喜歡作對,常常是出口成章,閉口成對。
有一年元宵節,他隨父乘船到毛尚書家做客。毛尚書命家人張燈結彩,敲鑼打鼓,又請作陪的幕僚出聯屬對,以助雅興。席間,你出一聯,我答一聯,好不熱鬧。這時,毛尚書提議以元宵夜為題屬對。時逢那夜烏云遮月,一幕僚望著輝煌的燈火說道:
元宵不見月,點幾盞燈為河山生色
閔鄂之聽到鼓聲陣陣心中一動,于是上前高聲對道:
驚蟄未聞雷,擊數聲鼓代天地宣威
滿座賓客齊聲稱妙。
“清明節”始于周代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清明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二十四節氣歌編排了“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歌謠。其中清明被排在歌謠的第五位,也是農歷歷法中的第五個節氣,古代勞動人民常在這時安排農事活動。清明一到,天氣轉暖,大地回春,萬物復蘇,一片生機盎然,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稓q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時即有在清明時插柳、踏青、蕩秋千、拔河,還有賽龍舟的活動。清明更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是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它是人們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常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名句便是清明節特殊氣氛的生動寫照。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然盛行。
寒食節禁火
寒食是指清明節前兩天,由于在這期間民間要禁火:食物以稠餳、麥糕、乳餅等為主,所以稱為“寒食”。寒食原為周朝舊制,究竟是哪一天,歷來說法不一。到魏晉南北朝時始定為清明前一兩天。唐朝沿襲此制,清明前兩天禁火,第三天即清明節晚上,由宮內傳火,賜予近臣。有所謂“內宮初賜清明火”。能得到皇帝賜火者只是少數達官顯貴,他們得火后將傳火的柳條插于門前,炫耀于世人。后來,人們爭相效仿,形成了插柳的習俗。
眾說紛紜的“端午節”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又名端午、午日、重午、地臘、中天等。在端午節這天,人們以吃粽子表示敬祝。端午節是我國民間三大飲食節日之一。
端午節的起源有幾種說法:
1.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所寫的吃粽子的起源和宗凜《荊楚歲時記》所寫的龍舟競渡的起源,都認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
2.認為端午節是龍的節日。這種看法是近代才有的,是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與《端午的歷史教育》中提出來的,現在學術界大多沿用此說。
3.為紀念伍員說。伍員,字子胥,春秋時期楚國人。其父、兄遭楚平王殺害后,他投奔吳國,幫助吳王闔閭成就霸業,并打進楚國,鞭楚平王尸體三百。后吳王夫差打敗越國,驕傲輕敵,伍子胥力勸,太宰伯嚭進讒言,于是夫差賜“屬鏤”劍令伍員自刎,并將伍員尸體扔到江中。伍員含冤死后,傳說變成了“波濤之神”,江浙一帶百姓每逢端午節就要舉行祭祀活動以悼念伍子胥。
4.認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風土記》寫道:“俗重五月五日,與夏至同。”
5.認為端午節起源于惡日。因歷史上某些壞人生于五月五日,故有“不舉五月子”(意為不把五月生的孩子撫養成人)之說,并導致端午的一些民間風俗都是為了鎮妖避邪,這純屬封建迷信。
關于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粽子又稱“角黍”,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谷部四》解釋:“古人以葫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櫚葉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痹缭谖簳x時期,周處在《風土記》中就曾記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边@足以說明早在晉時,端午吃粽子就已成習俗了。端午節包粽子祭吊屈原,最早見于吳均所著的《續齊諧記》:“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亡,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
“中秋”祭月
中秋節由來已久,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后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的一輪皓月,祭拜觀賞,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傳到民間,成為一個傳統的活動。到了唐代,人們更加重視祭月的風俗,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短茣ぬ谟洝酚涊d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賞月臺
中秋節賞月到唐代已十分盛行了?!堕_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每年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都要和楊貴妃到太液池賞月。有一年八月十五,在他賞月興意正濃時,明月卻沉沉西下,于是玄宗下令在太液池西岸修建一百尺高臺,稱“賞月臺”,供他以后與貴妃賞月用。
九九“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又叫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重陽節還要賞菊花、飲菊花酒,起源于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戴帶于臂,或把茱萸放在香袋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重陽節除了佩戴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戴的。
重陽糕
重陽糕又名“花糕”“發糕”“菊糕”。吃重陽糕的習俗在宋代已經十分盛行了,一直沿襲至今。
山西重陽糕屬面食糕點,以棗泥、銀杏、松子、杏仁為餡。可做九層,有的在糕點上做兩只小羊,取重陽之意。有的在糕點上插小彩旗,以圖吉利。糕,諧音高,喻步步高升之意。家境好的人家在這天不僅要吃重陽糕,還要吃壽面,或者全家聚會,以祈祝家人平安、健康。
“元旦”開啟新的一年
每年陽歷的1月1日為元旦,是新年的開始?!霸笔呛铣稍~,按單個字來講,“元”是第一或開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天亮或早晨,兩字合稱就是指新年的第一天。
“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宋代吳白牧《夢梁錄》卷一“有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
元旦,古代叫法各不相同。《書·舜典》中叫“元日”,漢代崔瑗《三子釵錦》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
但是,我國古人說的元旦,卻并不是陽歷的1月1日,而是正月初一,又稱元日。中國的歷史都是以農歷紀年?,F行的公元紀年,是西方歷法的體現。是以基督誕生為公元1年。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先生定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而以西歷的1月1日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年法,確認新年(元旦)為法定節日。“元旦”一詞,來源于古埃及。在公元前五萬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泛濫有很大關系。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泛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而得知兩次泛濫之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便是元旦的由來。
其他國家的元旦
陰歷的祖先埃及歷,把天狼星和太陽一同升起的那天作為元旦;阿富汗把春分作為元旦;猶太人把秋分作為元旦;而寒帶的愛斯基摩人的元旦是不固定的,他們把第一次下雨作為元旦。公元前46年,羅馬皇帝儒略·凱撒制定儒略歷,開始時他把冬至這一天作為元旦,但是,人們堅持要把朔日作為元旦,因此就把元旦往后延了10天。
“情人節”的傳說
傳說,公元3世紀時,古羅馬有一位暴君叫克勞多斯。這一時代,古羅馬一直戰事連連,暴君克勞多斯征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戰場,為了保證人們忠于戰爭,他下令禁止人們在此時結婚,甚至連已訂了婚的人也必須馬上解除婚約。無奈之下,許多年輕人就這樣告別愛人,滿懷悲憤地奔赴戰場。
修士瓦倫丁對克勞多斯的行為感到十分難過。當一對情侶來到神廟向他請求幫助時,瓦倫丁在神圣的祭壇前悄悄為他們舉行了婚禮。事情傳開后,很多人來到這里,在瓦倫丁的幫助下結成伴侶。消息終于傳到克勞多斯的耳朵里。他暴跳如雷,命令士兵們沖進神廟,將瓦倫丁從一對正在舉行婚禮的新人身旁拖走,關入地牢。公元270年2月14日,瓦倫丁在地牢里受盡折磨而死。滿懷悲傷的人們將他安葬于圣普拉教堂。
為了紀念瓦倫丁,人們把每年的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中國的情人節
我國農歷七月初七是人們俗稱的七夕,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因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的日子,又稱為中國情人節。
七月初七之所以稱為乞巧,是因為民間俗信這天牛郎織女相會天河,女孩們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她們除了乞求針織女紅的技巧,同時也乞求婚姻巧配。
西方的復活節
復活節是西方的一個重要節日,它的慶?;顒訌乃难S開始,象征著重生與希望,為紀念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之后第三天復活的日子。在歐美各國,復活節是僅次于圣誕節的重大節日。
根據西方教會的傳統,是春分后第一次月圓之后的第一個星期日。東方教會則規定,如果滿月恰好出現在這第一個星期日,則復活節再推遲一周。因此,節期大致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間。
關于耶穌基督的受難和復活,《圣經·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傳說耶穌被猶大出賣,遭到逮捕判以死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據說耶穌死時,圣殿中的幔子突然從上到下裂成了兩半,憑空落了下來。并發生了地震、石崩等一系列奇異現象。耶穌臨終前說的最后一句話是:“我的信徒們,無須為我的死而悲傷,三日后我必復活。”羅馬人懼怕耶穌的預言會變成現實,在他受刑的第二天把他的墳墓嚴嚴實實地看守起來。就在第三天安息日將盡的時候,忽然間地面強烈震動起來。隨后,一個身著白衣,相貌閃爍著神圣光澤的天使,從空中降落下來,他對眾人說:“耶穌不在墓中,已經復活,他到加利利去了。”
按基督教教義,耶穌復活后,曾多次在信徒面前顯現。在第40天時,眾信徒見他升入云端,回到天父那里。這一天,也是基督教的盛大節日之一——耶穌升天節。
關于耶穌基督之死,按基督教教義,是為了贖世人的罪。因此,在基督教中,復活節具有重要的意義。
復活節彩蛋
根據《圣經》記載,復活節彩蛋最早起源于1世紀,當時的基督教會在復活節前的幾天時間里禁止公眾吃雞蛋,所以在這段時間里下的雞蛋都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裝扮起來代表耶穌基督的復活。
捉弄人的“愚人節”
愚人節又稱萬愚節,關于它的起源,說法頗多。其中最為流行的說法是認為愚人節源自法國。
16世紀的法國,人們在4月1日這天過新年,大家互贈禮物,舉行派對,慶祝新年。1582年,法國國王查理九世決定采用一種新的歷法——格高利歷法,并將新年改在1月1日。在新歷法的推行過程中,各地仍有一些人或是不愿意接受新歷法,或是不知道新年日期的更改,仍然在4月1日這天過新年。其他的人便捉弄他們,贈送給他們假禮物,邀請他們參加假的慶祝晚會,騙他們白跑一趟,或使他們對某種根本不存在的事情信以為真。這些被捉弄的人被稱為“四月愚人”。
從此,一些人便在每年的4月1日搞惡作劇,互相愚弄,漸漸地,便成為法國流行的風俗。18世紀初,“愚人節”傳到英國。后來,隨著英國移民又傳到了美國。到今天這一習俗已經成為國際性節日,在歐洲、北美許多國家都流行。
愚人節趣聞
黃水仙是愚人節的象征。節日期間,美國家庭習慣用水仙花和雛菊裝飾房間,組織家庭舞會。通常,人們都把家庭裝飾得像過圣誕節、新年一般??腿藗兊絹砗?,則根據主人房內的陳設,與主人互致“圣誕”“新年”問候。愚人節最典型的活動就是人們可以不受責備地互相愚弄、搞惡作劇、開玩笑。
“母親節”的起源
古時母親節起源于希臘,古希臘人在這一天向希臘神話中的眾神之母赫拉致敬。在17世紀中葉,母親節流傳到英國,英國人把封齋期的第四個星期天作為母親節。在這一天里,出門在外的年輕人將回到家中,并送給他們的母親一些小禮物。
現代意義上的母親節起源于美國,由安娜·賈薇絲(1864~1948年)發起,她終身未嫁,一直陪伴著自己的母親。安娜的母親于1905年去世,她悲痛欲絕,兩年后,她和朋友開始寫信給有威望的部長、商人、議員來尋求支持,以便讓母親節成為一個法定的節日。
1908年5月10日,第一個母親節在西弗吉尼亞和賓夕法尼亞州舉行,在這次節日里,康乃馨被選為獻給母親的花,并從此流傳下來。
1914年5月7日,美國國會通過決議,規定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為母親節,并在1914年5月9日由威爾遜總統頒布施行。現在,母親節已經在很多國家流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