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黑人的自由:廢奴思想席卷美洲
從19世紀30年代初開始在美國北部興起的要求徹底廢除黑人奴隸制的群眾運動。早在殖民時代和獨立戰爭時期,B.富蘭克林、A.杰弗遜等人就提出廢除奴隸制。美國獨立后,北部各州先后廢除黑人奴隸制。但南部諸州由于棉花種植業的迅速發展,種植園奴隸制不斷擴大,威脅著美國人民的民主權利。19世紀20年代前后,廢奴運動的組織在美國開始出現。1826~1827年,143個廢奴團體在巴爾的摩召開大會,譴責奴隸制度的罪惡。30年代初W.加里遜在波士頓出版《解放者》周刊(1831~1865),并和其他廢奴主義者于1832年創建新英格蘭反奴隸制協會。1833年4月在費城成立了全國性的美國反對奴隸制協會,總部設在紐約。隨后反奴隸制協會在北部各地紛紛建立,到40年代這類組織約達2000個,參加協會人數超過20萬人,形成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廢奴主義者雖然遭到反動勢力的多方壓制和迫害,仍堅持積極開展各種活動,出版了幾千種書籍、報刊并散發了大量傳單,有大批演講員到各地宣傳廢奴運動的宗旨和控訴奴隸主的罪行,各種文藝作品和專著也以不同方式揭露和抨擊奴隸制的罪惡,不斷推動廢奴運動向前發展。此外,廢奴主義者還組織“地下鐵道”,通過隱蔽的方式,經由秘密的路線和食宿站,指引和協助大批黑人奴隸逃離南方。到美國內戰爆發之前,估計至少有6萬人因此獲得自由。“地下鐵道”的組織者之一H.塔布曼是女奴出身,她多次深入南部各州,協助數百名奴隸逃出南方而獲得自由。
19世紀40年代開始有不少廢奴主義者主張采取政治斗爭。道格拉斯和塔潘兄弟(A.塔潘和L.塔潘)等人組織推行廢奴主義綱領的自由黨。有人力主武裝斗爭。但加里遜等人堅持只用道德說教的方式,不贊成采取政治行動,更反對組織廢奴政黨和武裝斗爭,運動出現分裂。1852年出版的H.B.斯托夫人所著《湯姆叔叔的小屋》(一譯《黑奴吁天錄》)對黑人奴隸的悲慘生活作了極其動人的描述和揭露,在社會上引起廣泛的反響,有力地推動廢奴運動的發展。美國的馬克思主義者J.魏德邁等人號召工人投身廢奴運動。運動在北部廣大工人、農民、黑人和婦女中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到50年代獲得社會上各階層人士的多方支持,逐漸形成聯合戰線性質的政治運動。1859年爆發的約翰·布朗起義將廢奴運動推向高潮。
近代西方廢除奴隸制度:提起西方文明,那些崇拜西方的幼稚者,完全不看西方社會的進步是復雜、漫長的過程,以為民主、自由是天上掉下來的。資本主義制度在西方確立以后,在推行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同時,依然有大量反動、黑暗的舊制度殘余,阻礙著社會發展。西方還有奴隸制殘余,十九世紀,英國還販賣鴉片,販賣中國勞工,殖民者甚至在非洲掠奪人口,販賣到美洲,美國獨立了近百年,統治疆域從大西洋向西擴展到太平洋,是最早實行共和制的國家之一,但是其南方還有大量的蓄奴州,維護剝削黑人的奴隸制度,在俄羅斯也依然是實行農奴制度。西方廢除奴隸制的過程也是不平坦的,在歐洲除了英法等國內廢除了奴隸制,在普魯士是1807年,斯坦因發布《十月敕令》,解除農奴的人身依附關系。而俄羅斯的農奴制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1767年,俄國還禁止農奴控訴主人,準許農奴主可以任意把農奴發配西伯利亞。直到1803年才通過了可以解放少數農奴的法令,根據法令解放的奴隸只占總數的0.5%。1807年斯貝蘭斯基開始改革,烏拉爾各工廠農奴免除隸屬關系,改革是仿效西方的民主制度,被拿破侖稱為“俄國最有頭腦”的斯貝蘭斯基改革失敗了,俄國直到1861年才徹底廢除農奴制。同樣在1861年,美國的林肯當選總統,在美國為了廢除農奴制,甚至爆發了南北戰爭,這是人類近代史反對奴隸制的一次最重要革命。整個戰爭進行了四年,林肯發布了解放黑人奴隸的法令,隨著南北戰爭的勝利,奴隸制在美國才得以廢除。而英國在1807年制定了禁止販賣非洲奴隸的法案,直到1833年才通過了法律,把奴隸制視為非法。法國大革命后1784年成為第一個宣布廢除奴隸貿易的國家,但是由于政治經濟因素,直到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后,奴隸貿易才基本中止。可以說1861年具有世界反對奴隸制的紀念意義,正是由于林肯、格蘭特、斯坦頓、謝爾曼領導的解放戰爭,不僅實現了美國的統一,更重要的是,摧毀了世界上最大的奴隸市場,為最終廢除奴隸制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
社會主義思想的到來:無產階級革命
無產階級革命就是無產階級為爭取自己的解放,建立無產階級政權而發起的革命斗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當時第二國際的各國社會民主黨領袖公然背叛工人階級事業。他們非但沒有號召各國無產階級團結起來,反對列強間的爭霸戰爭,反對本國政府;還公開站在本國資產階級政府方面,在國會中投票贊成政府的戰爭撥款,參加戰時資產階級政府,為帝國主義效勞。因此,第二國際實際已經分裂成為一群互相廝殺的社會沙文主義政黨,它已經徹底破產了。而另一方面,世界大戰使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各種矛盾急劇尖銳起來。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和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已經提上議事日程。為了迎接世界革命的到來,無產階級需要有一個新的真正革命的國際組織。這個光榮使命最后落在了列寧和他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身上。
1914年11月,列寧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中央委員會的反戰宣言中,首次提出要建立新的沒有無產階級叛徒參加的第三國際。列寧為了創建這樣一個組織,在思想理論和組織方面作了大量準備工作。
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一些國家的社會民主黨內就存在著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的左派力量,如德國的斯巴達克派,保加利亞的緊密派,波蘭社會民主黨的左派分子等。但是,這些左派分子在思想上并沒有同右派徹底劃清界限,在組織上還同中派右派同居在一個黨內。為了幫助各國左派,列寧發表了《第二國際的破產》、《社會主義與戰爭》、《論歐洲聯邦口號》、《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最高階段》、《國家與革命》等一系列著作。列寧不僅揭露了修正主義的錯誤,而且提出了社會主義革命在一國勝利的學說。列寧的這些著作給各國無產階級指明了革命的前途,為建立新的國際奠定了必要的思想理論基礎。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促進了各國革命運動的蓬勃開展。阿根廷、芬蘭、波蘭、匈牙利、奧地利等國在1918年先后成立了共產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德國也在1918年11月爆發革命,年底,成立了德國共產黨。各國共產黨的成立為創建共產國際提供了前提條件。1919年1月,俄共以及波、奧、匈等八個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代表在莫斯科開會,會議通過了告各國無產階級組織書,要求他們派代表來蘇俄,討論成立共產國際的問題。
為了抵制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社會民主黨右翼于1919年2月在瑞士伯爾尼召開社會黨人代表會議。出席會議的有26個國家的102名代表。會議決定恢復第二國際,即伯爾尼國際。
1919年3月2日,各國共產黨和左派社會民主主義組織的代表會議在莫斯科開幕。然而由于帝國主義對蘇俄的封鎖和武裝干涉,能從國外來參加這次會議的當時只有德國、奧地利等少數幾個國家的共產黨代表,多數代表是在蘇俄的外國僑民。當時旅俄華工聯合會負責人劉澤榮(劉紹周),張永奎作為中國代表也列席了這次會議。
列寧在代表會議上作了關于資產階級民主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報告。列寧明確指出,無產階級為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必須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修正主義頌揚一般民主,實際是維護資產階級民主,即資產階級專政。他們斥責一般專政,實際是反對無產階級專政,即無產階級民主。列寧的報告具有重大意義。它指明,新的國際的根本任務是實現無產階級專政。
共產國際成立后,各國革命運動有了重大發展。蘇俄取得粉碎國內反革命叛亂和外國武裝干涉的勝利。1919年春,匈牙利和德國的巴伐利亞地區一度建立了蘇維埃共和國,意、英、法、日、美等其它資本主義國家爆發了大規模的群眾運動。中國、印度等國的民族解放斗爭也蓬勃發展起來。1919年,荷蘭、丹麥、保加利亞、墨西哥、美國等國先后建立了共產黨。1920年春夏,希臘、西班牙、印度尼西亞等國也建立了共產黨。
1920年7-8月,共產國際在莫斯科舉行第二次代表大會。出席大會的有41個國家的217名代表。這次大會同上次不同,大多數代表來自國外,是一次名副其實的世界性大會。
國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后,又有一些國家建立了一批新的共產黨。1920年,英國、法國、土耳其共產黨成立。1921年,意大利、中國、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等國相繼建立了共產黨。
中派分子,于1921年2月在維也納開會,成立了“社會黨國際工人聯盟”,即第二個半國際。參加會議的有英國獨立工黨,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奧地利社會民主黨等。它們宣稱站在第二國際和第三國際中間,但兩年后就同第二國際合并了。
1921年6-7月,共產國際在莫斯科舉行第三次代表大會。這次參加大會的已發展到52個國家的605名代表。中國的張太雷和瞿秋白參加了大會。
此次大會是在歐洲無產階級革命高潮已過,各國革命斗爭受到挫折情況下召開的。大會認為,當前各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是爭取群眾,并提出了“到群眾中去”的口號。
1921年12月,共產國際執委會通過了關于建立工人統一戰線的提綱。提綱指出,共產黨可以同社會黨簽訂統一戰線協定,但必須保持共產黨自身的自主性和獨立性。
1922年11-12月,共產國際在蘇俄舉行第四次代表大會。此次出席大會的有58個國家的408名代表。陳獨秀和劉仁靜代表中國共產黨出席了本屆大會。大會進一步討論了關于統一戰線問題,肯定了執委會通過的關于建立工人統一戰線的提綱,并要求東方各國共產黨在爭取民族解放斗爭中建立反對帝國主義的統一戰線。
此后,共產國際在1924年,1928年和1935年先后召開了三次代表大會。到1943年6月10日,共產國際正式宣布結束活動并解散。共產國際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