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心靈革命——思想和文化的進步(1)

思想道德是文化的靈魂,是文明與和諧的核心思想道德是人類精神的自律,是以調節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問題而展開的。思想道德與文明、思想道德進步與和諧文化建設,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人類的文化邏輯包含著道德文化,思想道德是文化的靈魂,是文明與和諧的核心。人類的文明與和諧就體現在思想道德的進步中,人類的文明和進步是精神文明和和諧文化的主題。

從《漢謨拉比法典》到社會主義革命西方人思想和文化在不斷的進步。本章帶您了解西方歷史上的思想和文化是如何慢慢進化的。

記錄最早的法律:《漢謨拉比法典》

《漢穆拉比法典》是目前所知的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竭力維護不平等的社會等級制度和奴隸主貴族的利益,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倫社會的情況。法典分為序言、正文和結語三部分。正文共有282條,內容包括訴訟程序、保護私產、租佃、債務、高利貸和婚姻家庭等。

古巴比倫王國第六代王,約在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因統一兩河流域與頒行法典的歷史活動而著稱。對內推行緩和階級矛盾、加強王權和發展經濟措施,抑制債務奴隸制,使其在長期對外用兵中有相對穩定的后方,促成國家繁榮,巴比倫城變為西亞最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根據社會經濟形勢與階級等級關系的狀況,在位期間制定了一部反映奴隸主統治階級利益的法典《漢謨拉比法典》,為后人研究古巴比倫社會經濟關系和西亞法律史提供了珍貴材料。

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謨拉比當政時制定的成文法典,旨在維護財產私有制,全面調整自由民之間的關系,鞏固現存秩序。法典制定的確切時間不清,大概在公元前1791年或前1790年始擬,完成于巴比倫尼亞統一之后。法典包括序言、正文、結尾三部分。序言充滿神化、美化漢謨拉比的言辭。正文包括282條法律,涉及現代意義上的訴訟法、民法、刑法、婚姻法等內容,意在調解自由民之間的財產占有、繼承、轉讓、租賃、借貸、雇傭等多種經濟關系和社會、婚姻關系。法典表明古巴比倫社會存在奴隸主、奴隸、小生產者三個基本階級,此外與階級關系不盡一致的等級關系。自由民之間分為有權者阿維魯和半有權者穆什根努兩個等級。前者原意是“人”,享有一些特權;后者原意可能是“禮拜”,法律地位低下。法典對債務奴隸制和高利貸有所抑制,限制對小生產者過分的掠奪,以免動搖兵源和稅源。法典對奴隸制予以嚴格保護,體現了法典的性質。結尾部分除繼續對漢謨拉比歌功頌德外,還強調法典原則的不可改變性。法典的制定標志古西亞法律制度的進步,國家的成熟。

在1901年12月,由法國人和伊朗人組成的一支考古隊,在伊朗西南部一個名叫蘇撒的古城舊址上,進行發掘工作。一天,他們發現了一塊黑色玄武石,幾天以后又發現了兩塊,將三塊拼合起來,恰好是一個橢圓柱形的石碑。

1901年12月至1902年1月,J·摩爾根指導的法國考古隊在埃蘭古都蘇撒遺址發現以阿卡德語鐫刻的漢謨拉比法典石碑。石碑由三塊黑色玄武巖合成,高2.25公尺,上部周長1.65公尺,底部周長1.90公尺。石碑上部是太陽神、正義神沙馬什授與漢謨拉比王權標的浮雕(高0.65公尺、寬0.6公尺)。浮雕下面是圍繞石碑鐫刻的法典銘文,共3,500行,楔形文字是垂直書寫的。法典中部分銘文(法典第66至100條)在古代就被磨損。據考證,埃蘭王蘇特魯克納惛特約于公元前1150年前后入侵巴比倫尼亞,將該法典石碑作為戰利品運回蘇撒。大概,他為了在石碑上刻記自己的功績而使人磨損部分原文。但因某種原因(或許因他不久即逝世)而未能重刻。殘缺的銘文部分是依據蘇撒出土的法典復本斷片復原,部分是依據在亞述古都尼尼微和兩河流域其他城市遺址發現的泥板抄本予以補白。法典石碑石質堅硬,書法精工,屬于巴比倫第一王朝的典型官方文獻。石碑現藏法國巴黎盧浮博物館。

漢謨拉比法典由序言、條文(282條)和結語三部分組成,內容包括訴訟程序、盜竊處理、軍人份地、租佃、雇傭、商業高利貸、婚姻、繼承、傷害、債務、奴隸等等。法典的基本特點:首先,它明顯地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保護奴隸制的私有制;其次,法典還保存某些習慣法殘余,例如“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同態復仇原則(第196、200條)和神判習慣(第2、132條)等;再次,從現代意義上說,漢謨拉比法典并未區分公法、私法(民法)和刑法,諸法合一,法律條例既從民法角度也從刑法角度來確定。

古巴比倫尼亞時代(從伊新·拉爾沙時代至古巴比倫第一王朝滅亡),兩河流域進入法典編纂的鼎盛時期。這是因這一時期奴隸制經濟和商品貨幣關系的迅速發展,土地和奴隸的私有制以及租佃雇傭關系和高利貸活動空前增長所致。阿摩利人統治下的各城邦在繼承蘇美爾立法基礎上制定了許多旨在維護奴隸主階級私有制的法典。例如,伊新第五代國王李必特·伊絲達法典和埃什努那國王俾拉拉馬法典,而巴比倫第一王朝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約公元前1792—1750年)集以往法典編纂之大成,制定了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序言申明,“安努與恩利爾為人類福祉計,命令我,榮耀而畏神的君主,漢謨拉比,發揚正義于世,滅除不法邪惡之人,使強者不凌弱,使我有如沙馬什,照臨黔首,光耀大地”。

《漢謨拉比法典》一方面是使阿摩利人的習慣法成文化,另一方面吸收了兩河流域固有的蘇美爾、阿卡德立法與伊新·拉爾沙時代城邦立法的成果。不過,它主要還是當時社會經濟制度的產物,反映出當時社會各方面的現實。

拒絕越獄:古希臘哲學的分水嶺——蘇格拉底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個傍晚,雅典監獄中一位年屆七旬的老人就要被處決了。只見他衣衫襤褸,散發赤足,而面容卻鎮定自若。打發走妻子、家屬后,他與幾個朋友侃侃而談,似乎忘記了就要到來的處決。直到獄卒端了一杯毒汁進來,他才收住“話匣子”,接過杯子,一飲而盡。之后,他躺下來,微笑著對前來告別的朋友說,他曾吃過鄰人的一只雞,還沒給錢,請替他償還。說完,老人安詳地閉上雙眼,睡去了。這位老人就是大哲學家蘇格拉底。

身為雅典的公民,據記載蘇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不信神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處死刑。盡管他曾獲得逃亡雅典的機會,但蘇格拉底仍選擇飲下毒堇汁而死,因為他認為逃亡只會進一步破壞雅典法律的權威,同時也是因為擔心他逃亡后雅典將再沒有好的導師可以教育人們了。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既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又是一位個性鮮明、從古至今被人毀譽不一的著名歷史人物。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被并稱為“希臘三賢”。他被后人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青少年時代,蘇格拉底曾跟父親學過手藝,熟讀荷馬史詩及其他著名詩人的作品,靠自學成了一名很有學問的人。他以傳授知識為生,30多歲時做了一名不取報酬也不設館的社會道德教師。許多有錢人家和窮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圍,跟他學習,向他請教。蘇格拉底卻常說:“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過的。他喜歡在市場、運動場、街頭等公眾場合與各方面的人談論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戰爭、政治、友誼、藝術,倫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參戰,當過重裝步兵,不止一次在戰斗中救助受了傷的士兵。40歲左右,他成了雅典的遠近聞名的人物。

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

心靈的轉向從智者開始,古希臘哲學由注重對自然本身的研究轉變到注重對社會倫理和人的研究。但他們只停留在感性的階段,只能得出相對主義的結論。到蘇格拉底才根本改變了這種狀況。蘇格拉底要求作“心靈的轉向”,把哲學從研究自然轉向研究自我,即后來人們所常說的,將哲學從天上拉回到人間。他認為對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無窮無盡的;感覺世界常變,因而得來的知識也是不確定的。蘇格拉底要追求一種不變的、確定的、永恒的真理,這就不能求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從蘇格拉底開始,自我和自然明顯地區別開來;人不再僅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種獨特的實體。

靈魂不滅說蘇格拉底關于靈魂的學說,進一步使精神和物質的分化更加明朗起來。蘇格拉底以前的哲學家,早已有靈魂不滅的說法,已經有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對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學家對于靈魂的看法還比較模糊,有的還將靈魂看成是最精細的物質,因而,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界限還不明確。到蘇格拉底才明確地將靈魂看成是與物質有本質不同的精神實體。在蘇格拉底看來,事物的產生與滅亡,不過是某種東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將精神和物質這樣明確對立起來,成為西方哲學史上唯心主義哲學的奠基人。

尋求事物的普遍定義據亞里士多德記載,蘇格拉底放棄了對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倫理問題上求得普遍真理,開始為事物尋求定義。他反對智者們的相對主義,認為“意見”可以有各種各樣,“真理”卻只能有一個;“意見”可以隨各人以及其他條件而變化,“真理”卻是永恒的,不變的。在柏拉圖早期對話中,討論的主題幾乎都是如何為倫理道德下定義的問題。蘇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認識“美自身”、“正義自身”,這是美和正義的普遍定義,是真正的知識,也就是柏拉圖所說的“美的理念”、“正義的理念”。這是西方哲學史上“理念論”的最初形式。蘇格拉底還進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無窮無盡的,如果哲學只去尋求這種因果,就不可能認識事物的最終原因。他認為事物的最終原因是“善”,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論代替了對事物因果關系的研究,為以后的唯心主義哲學開辟了道路。

在蘇格拉底以前,希臘的哲學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構成的等問題,后人稱之為“自然哲學”。蘇格拉底認為再研究這些問題對拯救國家沒有什么現實意義。出于對國家和人民命運的關心,他轉而研究人類本身,即研究人類的倫理問題,如什么是正義,什么是非正義;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誠實,什么是虛偽;什么是智慧,知識是怎樣得來的;什么是國家,具有什么品質的人才能治理好國家,治國人才應該如何培養,等等。后人稱蘇格拉底的哲學為“倫理哲學”。他為哲學研究開創了一個新的領域,使哲學“從天上回到了人間”,在哲學史上具有偉大的意義。所以哲學史家把蘇格拉底作為古希臘哲學發展史的分水嶺,將他之前的哲學稱為前蘇格拉底哲學。

進步思想:亞歷士多德肯定客觀存在

公元前320多上前的雅典城郊外,常常可以看到一位60多歲的老人,身邊跟隨著十多位青年,他們或是在樹林中逍遙自在地漫步交談,或是坐在山谷溪旁的大石塊上,熱烈地

討論著。

“老師,您再講講‘三段論’大前提、小前提、結論……”

老人捋了捋胡須,緩緩地說到:“我們希臘人有個很有趣的諺語:如果你的錢包在你的口袋里,而你的錢又在你的錢包里,那么,你的錢肯定在你的口袋里,這不正是一個非常完

整的‘三段論’嗎”……

雅典人都知道,那是亞里士多德正在給他呂克昂學園高級班的學生上課呢。

亞歷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是柏拉圖的學生,公元前367年他拜柏拉圖為師,形式邏輯的創始人,提出歸納和演繹的思維的思維方法,提出并闡釋了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這些思維的基本規律。有些原則和范疇以及一些專業術語至今還在沿用。

哲學上,亞歷士多德肯定客觀世界時真實存在的,認為人類知識的來源產生于對外界的感覺。創立了自己的四因說。(質料因,動力因,形式因和目的因),認為一切事物的存在產生,運動和發展都不外乎是這四種原因作用的結果。

亞歷士多德的父親是馬其頓王國的宮廷醫生。亞歷士多德17歲起,就被父親送到當時著名的柏拉圖學園,在那里他學習了20年。由于他勤奮刻苦,涉獵廣泛,很受老師柏拉圖

看重??墒?,柏拉圖又說:“要給亞歷士多德戴上韁繩。”意思說,亞歷士多德非常聰明,思想敏捷,不同于一般人;不加以管教,就不能成為柏拉圖期望的人。亞里士多德很尊敬他的老師,但是,在很多問題上,他又有著自己獨立的思考和見解。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愛我的老師,但是我更愛真理?!?

在學園里,亞歷士多德經常和柏拉圖爭論,有時候,會把老師問得答不上來。他不同意柏拉圖把真實存在看成是“人的理念”的唯心觀點。他提出這樣的問題:樹就是樹,由種子

長成,結出果實。離開實實在在的樹,僅僅是頭腦中的樹的概念又有什么意義呢?后來,亞里士多德終于拋棄了柏拉圖的許多唯心論觀點。他認為,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是永恒的,不是靠什么觀念產生的。是先有了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三角形狀的東西,然后在人們頭腦中才有三角形的觀念。代數和幾何的定律是從自然現象中抽象出來的。他還認為,生命和世界都在運動,沒有運動就沒有時間、空間和物質。這些都具有一定的辯證法觀點。但是,亞里士多德碰到一些解釋不了的現象,還是要把老師的一些唯心論的觀點搬出來幫忙,常常弄得自相矛盾,在唯物論和唯心論這兩種觀點中搖來擺去。

柏拉圖死后,亞歷士多德離開學園。從公元前343年起,他給當時的馬其頓王國王太子亞歷山大當老師。亞歷山大繼承王位后,亞里士多德來到雅典辦學。

他首先提出了對青年學生必須進行“智育、德育、體育”三方面的教育,并且提出了劃分年級的學制。他主張,對于7歲到14歲的兒童,國家應該為他們辦小學,讓他們學習體

操、語文、算術、圖畫和唱歌。對于14歲到21歲的青少年,國家應該為他們辦中學,教他們歷史、數學和哲學。體育是為培養強健的體魄,德育是為了培養自尊心和勇敢豪放的性格。他還主張,在青年們中學畢業之后,還要對其中的優秀分子繼續培養。因此,他創辦了呂克昂學園。這個學校是古希臘科學發展的主要中心之一。

亞歷山大國王十分支持亞里士多德辦學,據說先后提供了800金塔蘭(每塔蘭重合黃金60磅)的經費。亞里士多德在學園里建立了歐洲第一個圖書館,里面了珍藏了許多自然科學和法律方面的書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敦煌市| 榆树市| 武鸣县| 木里| 高安市| 正安县| 马公市| 府谷县| 治多县| 大港区| 太原市| 佳木斯市| 建瓯市| 濮阳市| 花垣县| 开封市| 汝州市| 松阳县| 阿荣旗| 贵德县| 独山县| 莲花县| 长泰县| 绥德县| 额尔古纳市| 绥芬河市| 温泉县| 曲水县| 恩平市| 和硕县| 南昌县| 县级市| 来宾市| 绍兴县| 广河县| 青州市| 嘉义市| 增城市| 揭阳市| 同仁县| 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