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是的而且
“是的而且①”是即興的基石,很多人把它作為即興最重要的規則。初學者很有必要去理解這個規則,并實現它的精神。“是的而且”就是肯定和接受對方給出的內容,在此基礎上再加入你的新內容;換句話來說,你不應該否定對方給你的內容,或者給出與對方相矛盾的內容。看下面的例子:
即興者A:姐姐,你頭上有只鸚鵡。
即興者B1:我不是你姐姐,我是堂堂的男子漢小強。
即興者A:姐姐,你頭上有只鸚鵡。
即興者B2:什么呀,我頭上沒有鸚鵡。
即興者A:姐姐,你頭上有只鸚鵡。
即興者B3:這個冰激凌真好吃。
即興者A:姐姐,你頭上有只鸚鵡。
即興者B4:是呀,它叫鶯鶯,來自巴西。
即興者A:姐姐,你頭上有只鸚鵡。
即興者B5:對不起,我上課不應該帶鸚鵡來。
B1和B2都違反了“是的而且”的規則,A給出兩個“事實”:B是姐姐;姐姐頭上有一只鸚鵡。B1否定了事實一,B2否定了事實二。雖然這些否定帶來了無厘頭的搞笑效果,但是這些否定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沒辦法建立故事的人際關系和故事的基本信息,從而拖延了故事的發展。B3的回答也不符合“是的而且”規則,其臺詞風馬牛不相及,這往往是因為B3沒有好好聆聽A。
B4符合“是的而且”規則,在接受事實一和二后,加入了新的內容(鸚鵡的名字和來源地)。B5符合規則嗎?符合,它接受了兩個事實,然后加入了新觀點(上課不應該帶鸚鵡來)和暗示了故事地點在教室,B5的情況稍微復雜一些。初學者可以先著重于類似B4的練習。
由任一方提供的有用信息,我們管它叫“點子”(Offer),例如“你頭上有只鸚鵡”這個信息就是一個“點子”。在即興中,“點子”大部分是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另外,也可以是表情、身體動作,例如一方表現出傷心的表情、默默地洗碗、折疊衣物或跛行的動作;還可以是基于聲音的,例如咳嗽、大聲嘆息。另一方也需要肯定這些非語言的“點子”。
與“是的而且”相對的是“不”(No)和“是的但是”(Yes but),“不”是直接的否定,“是的但是”是間接的否定。讓我們看看“我們去山頂野營吧”這個點子在這三種方法中能走多遠:
“不”(No):
即興者A:我們去山頂野營吧。
即興者B:不,我寧愿在家里睡覺。
“是的但是”(Yes but):
即興者A:我們去山頂野營吧。
即興者B:好的,但是太難上去了。
即興者A:有直升機直接送達。
即興者B:好的,但是山頂太冷了。
即興者A:我們有室外取暖設備。
即興者B:好的,但是我想去海灘。
“是的而且”(Yes and):
即興者A:我們去山頂野營吧。
即興者B:好的,而且我們下午兩點就出發。
即興者A:好的,而且我們帶上兩天的食物。
即興者B:好的,而且我們帶上香檳。
即興者A:好的,而且我們在山頂慶祝生日。
即興者B:好的,而且我們在山頂晚上看星星。
即興者A:好的,而且我們在山頂星空下許下生日愿望。
“不”直接擊落了點子,“是的但是”看似在支持對方,其實間接擊落了對方的點子,“是的而且”不但直接肯定對方的點子,而且雙方都走得更遠。
人們為什么習慣否定對方呢?這與人們的習慣性思維傾向有關,當人們面對一種不熟悉、不確定、不清楚的情況,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就會習慣性地否定它。在一些更明顯的即興例子中,有“戰斗或逃跑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當一個故事場景中有攻擊威脅到一個角色,有些即興者會自動進入“戰斗”的模式,表現出來就是角色間的爭吵或否認。
“是的而且”提供了一個安全的即興環境,讓即興者消除自我保護和生存本能的反應,從而相互支持。另一方面,它幫助即興場景發展故事的基礎現實,讓各位即興者處于同一頻道上。
假如“是的而且”是即興最重要的規則,那么聆聽和觀察就是這個規則的基石。假如不知道對方在說什么,或者不明白對方用非言語行為表達的內容,那就沒辦法“肯定”對方和沒辦法添加“而且”的內容。